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抢救大明朝 > 第797章 九边少年军

抢救大明朝 第797章 九边少年军

作者:大罗罗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05 来源:笔趣阁

一个千户一年补六千两银子啊!

吴三桂呼吸都急促起来......他这辈子终于有不当老赖的机会了!

他有三百三十个千户,如果都搬去安西,一年就是198万两银子的补贴,20年就是将近3960万两了......即便满20年后补贴减半,一年也有99万两银子可以领。

这桩移民实边的买卖,可以做得起来啊!

朱慈看着吴三桂一脸兴奋的表情,笑着说:“长伯,平西镇的财务是独立的,所以平西镇的藩债不会落在安西镇身上的......这安西大都护之位,以后就由你的子孙世袭,世世代代,永镇安西!”

发财啦!

要发财啦,世世代代的富贵啊!

吴三桂都快欢呼起来了!

朱慈的意思很清楚,平西镇的藩就快撤了,那几百万的藩债,以后就找朱皇帝去要吧!

而吴家把平西藩的亏空丢出去后,还能捞到一个安西镇的藩,这可是个干干净净没有一文钱债务的优质藩啊!

如果吴三桂可以把平西藩的330个千户都拉去安西,一年就是将近200万两银子的补贴啊......

这330个千户账面上是33万户,近200万口。但并不都是军户,大部分都是供养军户的民户,需要负担兵役的军户不过8万户,这些才是需要补贴的。一户补个20两银子就太足够了,8万户撑死就是160万两,还剩下40万两就是利润了。

而且安西藩地盘很大,东起哈密卫,北起天山,往西往南都没边儿。虽然不是什么富庶地方,但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真要花心思去打理,也还是能挖掘出不少进项的。

如果真能世世代代,永镇安西,那吴家可就是与国同休的富贵豪门了。

看到吴三桂喜气洋洋的,朱慈当然也跟着高兴了。

他现在当了皇帝,但是这思路还是比较商业化的,特别重视“现金流”,也特别重视经济效益。

也不是说不能产生正现金流的“亏本买卖”一定不能做,而是要量入而出,保持整个大明帝国的现金流为正至少要保持在可以通过融资借贷加以维持的地步。

否则,一旦资金链断裂,他就会变成第二个崇祯。

所以他接掌大明朝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止损和收缩的操作,并且把主要的力量都用于经营容易产生大量收入的四江两湖闽粤为了镇压可能的反抗,朱皇帝还将大量的北军分镇各方,所以之前的两次北伐,都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

而现在,四江两湖闽粤这些地盘已经可以为朱皇帝贡献出一亿两(石)以上的租税,而且还有了一个可以为大明朝廷每年提供2000万两贷款的金融市场。

所以朱慈就有了足够的财力去支持北伐和西进了!

当然了,有了点钱也不能胡乱花掉,该精打细算的地方还得精细。

因此他没有选择用流官统治安西,而是设立藩镇,并且让吴三桂去承包......还用一年200万两的补贴为饵,让吴三桂自己把平西镇的330个千户都挪去安西,这可比强行移民划算多了。

而一年200万两的补贴,看上去是很多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实际支出并没那么大。因为在平西镇移镇后,他们在陕西圈占的近2000万亩土地中的大部分(肯定还得让他们保留几百万亩),将会移交给军屯司,成为军田。光是这部分土地,一年就是一百多万石面粉的租子,差不多也就是一百多万两。

而且安西、北庭两藩一旦发展起来,西域的良马、骆驼、玉石等特产,就会通过陕西输入中原。而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也会通过陕西输往西域。丝路大开之下,陕西的商业也会再度繁荣起来。

吴三桂没有朱皇帝那么会算账,但是也知道自己在这笔买卖当中一定有的赚,于是就矮了半截,要给朱皇帝叩头谢恩。

朱慈连忙扶了他一把,笑着说:“长伯你先别急着谢恩,朕还有别的条件呢!”

原来这银子没那么好赚......

“陛下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只要三桂能办到,绝没有二话!”

朱慈哈哈笑道:“好办,好办......你有330个千户,33万户,200余万口,人数不少,而且还有繁衍生息,年年都有不少男孩被生养出来吧?”

“那是自然的,臣下面的那些人可能生了,其他的千户臣不知,臣直辖的千户,平均一下,每个千户一年能生三四百,其中的男孩有一百八十上下,现在没什么,将来怕是麻烦!”

吴三桂的那些千户平均一下,都有七千多口子,千分之五十的出生率就是三百五十左右了。不过这年头夭折率也高,三百五十人里面能有二百人长成就不错了。不过有这样“长成率”,330个千户的人口还是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

而且这些军户除了给藩镇当兵,也没什么上升通道。西北的经济再怎么发展也就那样了,就算丝绸之路恢复了一点,和东南的四江两湖闽粤还是不能比。

至于“太学考试”,那就更没希望了......不是西北军户脑子不行,而是东南这边很快就会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东南士大夫有钱,又舍得投资教育,科举考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呗,西北军户根本没得比。

不过朱皇帝却想到了一条非常特别的上升通道。

“人不少啊!”朱慈笑道,“每年给朕这里送1500名10岁男孩怎么样?”

“1500名10岁男孩?”吴三桂一愣,“陛下,您要那么多男孩做什么?不会是当太监吧?”

“当然不是......”朱慈摆摆手,“现在宫里一共就三百个太监,哪用得着那么多候补?”

他顿了顿,“和你说了吧,朕打算从安西、北庭、朔方、淮北、徐海、川西、川东、辽东、南阳等九边军镇招募少年。再由大元帅府教养他们数年,教养期间,不得和家人联系,等满18岁后再从中选拔壮勇从军当兵。

九边军镇每年各自输送数百至一千数百,合计总能有一万多人,教养数年后当有大半可用,将来朝廷手头就不缺精兵了......等他们有了军功,也可以选入军校,提拔当官。如果不能踏上仕途,满35岁就能退伍为民,朕回给他们一份财产,让他们在东南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这是在抄奥斯曼帝国的耶尼切里军团,要训练童军了!

因为大明现在和奥斯曼帝国成了友邦,朱皇帝也得以研究耶尼切里军团的体制,研究之后发现这种“童军”制的确有可取之处。招募贫苦少年教养而成的军人,战斗力是颇有保障的,而且他们也可以成为统治集团的新鲜血液来源。

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的统治集团,是一定会渐渐走向腐朽的!哪怕朱皇帝建立了精英教育和军事教育体系,也只能延缓他们的腐朽速度。

而这些九边少年之中的精英,可以和贵族子弟一样进入军校,担任军官,再由军官转文资从政。因为他们背后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而且也比较有干劲,完全可以成为军队和官场上的中流砥柱。

另外,对于游离于大明核心集团之外的九边藩镇的中下层而言,供应童军也会成为一条上升的捷径。

哪怕只有少数童军可以平步青云,但是对九边军户而言,多少也是一个盼头。

有了这个盼头,军头们要煽动他们反对中央就不容易了。

而且九边军户的战斗力也不可能超过大明版的耶尼切里军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