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碧海风云之谋定天下 > 第一章 万桦

碧海风云之谋定天下 第一章 万桦

作者:明海山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1:37:44 来源:笔趣阁

这世上的智者,不计其数。

或成王,雄霸天下。

或为辅,出将入相。

或阳略,谋定神州。

或暗算,神鬼不觉。

若论当今智冠天下者,连巷中小儿都知道,那必是慕云一族了。

说到这慕云一族,有三奇。

第一奇,族中之人,只生男丁。

自慕云一族为世人所知时起,族中生下来的婴儿里就没听说有过女婴。所以尽管慕云一族中人数没有多少,可数百年来香火延绵不断,从未有过后继无人的忧虑。

第二奇,所诞孩儿,天资聪颖。

族中即便是最寻常的孩子生下来,不出三岁,也能显出大不同来。要么过目成诵,要么对答如流。更称奇的是,偶尔有双生或三生之子诞生,往往未及成年,已是胸有经纬,能设坛开讲,引得四方英才前往听讲,闻名于世。

但是神明总是公平的,给了这子孙不断又智冠天下的两奇,就会附上一个阴晦的第三奇。

末子血亏。

绝世聪明的双生或三生儿中,必定有一个最小的孩子,虽然与兄长们一样的智力非凡,但长大后终是气血不足,导致不能生育。这也是为何数百年下来,慕云一族的族人始终没有那么多的一个原因。

不过,这反倒显得慕云子弟的越发珍贵,历代君王都是求贤若渴,争先恐后地邀请慕云氏的子弟出仕为官。只是慕云一族一直都大隐于市,不问公侯。族中偶尔有应承的,也都是那些相对资质平庸的独生子弟。

这样清高自傲的处世之道在太平盛世,倒无所谓,可碰到乱世就……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何况这一方的神州大地上,自古以来就从没有合过。

原因当然很多,不过最主要的一条,是因为这片神州的正中间,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山脉------绝凌峰。

绝凌峰自西向东延绵万里,把一整块大陆划成了南北两块。北面是沙暴落雪的苦寒之地,南边则是一片山丰水足的富庶之地。南北隔绝如隔世,想合也合不了。

至于后来有了地崩之灾,将绝凌峰震塌了一角又引出许多纷争来,又作后话了。

每逢入春时节,绝凌峰上的积雪消融在山脚下汇聚成瀚江。

瀚江自北向南地又把南边的大陆划成两片,东边是千湖万岛一片水乡,西边是群山峻林郁郁葱葱。

慕云一族所在的国度,就是西边的这片丛林之国。

百年前,前朝纷乱,太平了许久的这片丛林之国群雄并起,割据纷争,慕云一族想要避祸于世已是不可能。

那时的族长慕云啸眼见战乱已起,难保族人平安。于是当机立断,带着两个孪生的弟弟去投了渑州的李氏。

李氏那时虽然势力不大,只占据一州六郡,但颇有钱粮和人马。正愁帐下没有将帅之才,忽然得智冠天下的慕云一族来投,喜出望外,待其座上宾,再奉为军师,甚至连调兵的印信都一并交予了慕云啸。

这慕云啸见李氏保了族人再无后顾之忧,手中又有了印信,深感李氏的仁德与信赖,便与两个弟弟放开手脚,一心一意地出谋划策,带着军队攻城略地,仅三年便助李氏一统了前朝所有的疆土,成就了帝业。

便是这样简单?

要知道天下谋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能奇谋诡略之人,慕云啸如何能手到擒来?

因为慕云一族的聪颖之奇根本不是聪颖二字就完了的。

慕云氏的策略胜在出其不意,更胜在毫无破绽。与别的谋士不同,双生或三生的慕云子弟除了天资聪颖,更重要的是彼此心意互通。出谋划策时,若得了一策,一定是互相推演,反复推敲,使之滴水不漏,所以慕云之策向来就不是一位稀世谋将之策,而是两三位合谋而成的绝世好策,有这样军师助阵,天下岂能有敌手。

李氏开朝后,改国名为苍梧国。至此,西边丛山峻岭的苍梧国,与东边千湖万岛的碧海国,还有绝凌峰以北大漠的伊穆兰国,三分了天下。

开国的高祖皇帝李晟平很清楚,李氏能有今日,慕云氏功不可没,于是封慕云啸其为太师,为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之职。

慕云啸固辞不受,说兄弟三人一体,无颜独受封赏。

高祖皇帝哈哈一笑,这有何难,那朕便封你兄弟三人为太师,共摄国事。

于是,便有了举世闻名的慕云三太师。

之后,高祖又颁下诏书,慕云三太师的后代中,只要是有多生儿诞下,以后皆可凭本事出任太师,永保苍梧国泰民安。

这慕云氏自此感恩戴德,尽心辅佐李氏苍梧。且百年之内,族中人才辈出。传至几十年前世间盛传“墨香一刻,算无遗策”的太师慕云铎、慕云铉、慕云锡三兄弟,分别善谋、善断、善卜。这一胞三胎的兄弟在谋策时喜爱研墨,研完一勺清水便是推演一遍。待到墨香满室之时,往往已决胜千里之外。

且这慕云铎比起他的祖先们的谋略,还有一点更胜一筹,那就是埋下的策略往往当时奏一效,数月甚至数年后又奏一效,令人防不胜防。

可人不过就是几十年。

慕云铎再有谋略,也敌不过寿命。三太师中他已是最高寿的一位,且他那两个弟弟也没有留下子孙。他这一死,举国震动。

第四代国君温帝李厚琮自十岁登基时,慕云铎便是托孤之臣,如今失了栋梁之才,伤心欲绝,隔日便下旨让慕云铎的双生子慕云佑与慕云佐任了太师之职,世称右太师与左太师。

按慕云氏沿袭下来的祖制,百年来分宅不分府,太师府只有一座,但同时住着兄弟二人,离皇宫近在咫尺,都在万桦帝都的西侧。

本书的故事,便是从这座群山之城------万桦帝都开始了。

太师府权倾朝野,和至高的皇宫樟仁宫都在万桦帝都的西侧,朝中的大臣们都揣着近水楼台的心思争着将宅子置于侧近。

独有一人不同。

礼部尚书叶知秋生平喜静,他寻思礼部行走之事虽主外较多,然而外宣内教,与宫里相关的也是一样不少。他身居尚书之位,素来不喜结交,也不愿与其他大臣们走得太近。

所以他将自己的宅子安在了帝都的东南角,极其安静的烟波大街上。

这条大街有不少市肆,大多都是卖文房笔墨的店铺,很是安静。且越往街尾走,越是冷清,走到尽头,就是叶知秋的尚书府了。

残阳将落,叶知秋正站在门前,背手踱步,紧锁眉头,似是在等什么人。顶上数只雁过,啼出几分秋意。帝都上下尽染余辉,淡金色的一片。

不一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男子带两个家丁奔驰而来。见了叶知秋立时滚下马鞍,“舅舅,我来迟了。容我更衣片刻。”

叶知秋叹了一声,扶他起来:“晓尘,你又去了哪里玩耍?太师急召,已是要耽误了。”

那年轻男子一听太师二字,忙问:“是右太师,还是左太师?”

“是右太师,快先别说了,你舅母已把衣服拿到偏门下人房里,你快去换了罢。”说完自己先上了车。

一听是右太师,男子脸上一舒,忙应声而去。

盏茶功夫,车里又钻进来那青年,不等坐稳就拉着叶知秋的衣袖喜孜孜地问:“舅舅,真的是右太师要见我啊?他身体可好些了?”

“嗯,太师传人命我过去商议太子殿下出使碧海国之事,又说自病了之后许久未见,想见一见你。舅舅知道,你自小起右太师便对你青睐有加,肯亲授你学问。但他终究是当朝太师,等下你切不可失了礼数。”

晓尘忙垂目称喏,心中却掩不住暗喜。

晓尘姓苏,父母早亡,母亲临终前将一岁的儿子托给了胞弟,自此便被养在府中。叶知秋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唤叶茵,和苏晓尘一同长大两小无猜,叶知秋对这个外甥视如己出,因此府上皆称公子。

两人口中的右太师,正是苍梧国的开国元勋的慕云一族的后人----慕云佑。

叶府偏远,太师府又在皇宫侧近,这一路走来,足足把万桦帝都绕了大半。待到府前已是掌灯时分,下人们正挂起十二盏藁式描金祥云灯,将府门上的六十三颗黄铜门钉映得灿灿生辉。

“拜见太师。”叶知秋深深一揖,身后的苏晓尘也忙着拜下身去。

慕云佑靠在太师椅上没有起身,显得有些乏力,只伸手

示意道:

“叶尚书不必多礼,请坐下说话。”

慕云佑年四十有七,按理说还未过一个男人最鼎盛的时期,但看上去身体虚弱得像一片枯叶,脸色苍白,眼眶深凹,倒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他望见叶知秋身后的苏晓尘,脸上现出几分喜色,向他招了招手。苏晓尘起初还拘着形儿,老老实实地站在后面不敢说话,见慕云佑朝他招手,乐得立时忘了叶知秋的嘱咐。他上前几步,单膝跪下,捧住慕云佑的手道:“佑伯伯,孩儿可算见到你了。”

慕云佑伸手去摸苏晓尘的头,却有些够不到,喃喃道:“你是又长高了……我苍梧子弟的身形大多短小精悍,如尘儿这般伟岸的还真是少见。可谓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啊。”说完脸一沉,又问:“这些日子里功课如何了,可有贪玩只顾着骑马去了?”

苏晓尘乖巧地把脑袋一缩,说:“孩儿虽然喜爱骑马,但决不敢耽误佑伯伯交代的功课,之前您传给孩儿的《百战策论》已读到下卷,遇上好些疑难的地方想问,舅舅说伯伯需要静养,不得扰了清神,孩儿便只好先窝在肚子里。”

“哦。是什么疑难,且说来听听?”慕云佑久未与苏晓尘讲经谈略,显得饶有兴趣。

苏晓尘张口诵道:“孩儿读到‘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忽然闻得舅舅叶知秋咳嗽了一声,登时醒悟是不让他再念的意思,于是看看叶知秋,又看看慕云佑,口中声势渐微。

慕云佑一怔,顿时笑了,说:“尘儿且等伯伯与你舅舅说完正事再细细听你说。”转头向叶知秋正色道:“今日请叶大人来,不为有他,是想商议此次太子殿下出使碧海国之事。”

叶知秋正坐一揖,“不知太师有何见教。”

慕云佑缓缓道:“碧海国与我苍梧国一衣带水,世代交好。近几十年来,为共拒那伊穆兰国,更是唇齿相依,互为倚仗。自开朝以来,每五年都会互派使节以示贵和。此次圣上命太子殿下亲率使团前往,不比往年,大有继往开来之意味,满朝上下都极是看重。奈何我体力不济,出使一事都托付于左太师,圣上数次派人来垂问,我竟一问三不知,实是惭愧。”

叶知秋闻言,温言相慰道:“太师言重了。这些年,太师为了政事殚精竭虑,才抱恙在身。当下还须安心静养为要,此事左太师已有吩咐,他命下官将赠礼之数比往年翻了一番,又将使团随臣人数增至七十二人,以示圣意。”

“叶大人办事向来严丝合缝,无不放心。”

叶知秋听着慕云佑的语气似是意犹未尽,轻声问道:“太师可觉有何不妥?”

“并无不妥,并无…”,慕云佑摆摆手欲言又止:“只是…内人近日听闻出使碧海,偶有提及思乡之情……”

叶知秋微微一笑,心下了然,回道:“银泉公主殿下本就是碧海国当今圣主的御妹,远嫁我苍梧国二十四载,虽然与太师琴瑟和鸣,但心生思念是再人之常情不过的事了。若太师觉得妥当,下官明日便上奏圣听,请公主殿下也加入使团同行,探望母国。”

叶知秋行走礼部二十余载,对此中缘由心如明镜。当年伊穆兰国挥师南下来犯碧海,势如虎狼,多亏了慕云氏所出的金山之策助碧海国退敌解围。碧海国为答谢示好,将银泉公主下嫁慕云佑,媒妁之人正是叶知秋。

省亲之事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入了出使碧海的使团便是公干,事关国体。慕云佑与银泉公主既是夫妻,对此事理当避嫌,他平日为人极是谨小慎微,想来不好上奏,更不好议于朝堂,所以请自己到府中来叙。

想到这里,叶知秋不禁一笑,其实慕云佑贵为太师,何至如此。若是换成他弟弟慕云佐,怕是一纸文书差人直递到礼部着令立办了,哪里还嗦这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