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最后的三国2兴魏 > 第1251章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1251章

作者:风之清扬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27:42 来源:笔趣阁

ps:章节防盗,明天早上更正…………………………………………

并州属于农耕文明的边缘,再往西往北,气候条件就不适宜农耕了,所以并州以北和以西,就进入了游牧文明的地带。

既然处于农耕圈的边缘,相对来说自然条件就恶劣的多,中原王朝对并州也基本上属于半放弃的状态,从东汉末年大量胡人内迁开始,并州几乎成为了胡汉杂居的地方,许多汉人的耕地,都被胡人抢占来牧马牧羊。

如果不是曹亮打败了匈奴,驱逐了鲜卑,彻底地收复了并州,那么并州在末来的几十年里,将进一步沦陷为胡人的地盘,成为其进攻中原的基地。

现在曹亮击败了匈奴和鲜卑,将并州重新收归汉人的统治之下,也算是消除了一场汉民族的浩劫之难。

但现在曹亮以一州地抗衡掌握着大半个魏国的司马懿,从力量对比上来看,是极为悬殊的,所以,现阶段,曹亮只能采取守势,在防御之中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加以壮大发展。

上党之战击退了司马懿的进攻,为曹亮和司马懿的较量开了一个好头,趁着现在司马懿专心对付淮南的王凌之时,曹亮也没有闲着,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他发明创造出曲辕犁之后,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仅仅只有曲辕犁,还是远远不够的,并州气候干旱,降雨量比中原要少很多,跟南方更是没法相比,如果正常年景,风调雨顺,收成倒也不错。

但是一旦遇到大旱年月,很可能就会颗粒无收,所以想要维持稳定的粮食生产,就必须要在兴修水利上大做文章。

在这方面,邓艾可是一把好手,所以曹亮特意地把邓艾抽调出来,临时来负责一下兴修水利的事务。

并州最大的河流就是汾河,汾河也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平原也是并州最大的平原,并州地区八成以上的耕地,就都集中在汾河平原上。

如何改善这些耕地的耕种条件,达到持续高产的目的,兴修水利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能引汾水和其支流的各条河水灌溉田地,便可以比较稳妥的解决大旱减产的问题。

邓艾接到这个任命之后,立刻是不辞辛苦,碾转奔波于并州各地,考察情况。

邓艾原本就是屯田官员出身,如果不是遇到曹亮,邓艾甚至认为自己会在管理屯田的事务上,干一辈子,当年他兴致勃勃地拿着一封淮南水利图前往洛阳,本以为可以大有做为,但没想到面见时任典农中郎将司马昭之后,自己非得得意的方案被对方弃之如敝履。

为此,邓艾还伤心郁闷了好一阵子,觉得仕途给彻底地堵死了,只是没想到在曹亮的安排之下,他转行当了武将,从别部司马一直升到了校尉,现在又成了越骑将军,邓艾军事方面的天赋尽显。

不过曹亮显然还惦记着邓艾在屯田水利方面的才华,将并州兴修水利的任务全权交由他来负责,而邓艾也是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在汾水的许多支流上游新建了许多水坝,又在农闲之时,组织百姓开挖了许多的渠道,这样河水便被引入了农田之中。

为什么会在各个支流的上游兴建拦水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有关,一般的河流上游水量小,河面也比较窄,在冬季枯水期动工,采用石砌的方法,便可以兴建成水坝,而中游和下游一般水量比较丰沛,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想在湍急的河流之中修建水坝,难度相当的大。

所以邓艾比较聪明地避开了流量比较大的河段,让工程的难道降低了不少,而且在各个河流的上游筑坝,由于地势较高,只要能修建比较合适的渠道,几乎就能覆盖大部分的耕地。

就算引入的河水流经地势比较的地方,有龙骨水车在,也不用担心浇不到地。

其实马钧发明龙骨水车之后,仅仅只是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使用过,并州这边并没有引进过。曹亮在兴修水利的同时,令工匠打造了几千架的龙骨水车,分别安置到了需要的地方,几乎遍布了整个的晋中平原,其景象之蔚为壮观,想必马钧看到了,也足以含笑九泉了。

其实在古代,并不缺乏头脑聪明的发明者,只不过由于消息的闭塞和传播条件的有限,许多本来极为有益于百姓的发明成果却一直得不到推广。

像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按理说纸张应当是很快地得到推广和使用,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年,竹简和木简依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不仅民间还有大量的使用,就连许多的官方文件,也还在沿用这些笨重的书写工具,不得不让曹亮感叹,在这个时代,节奏真是慢得可怕。

要知道,后世的两百年,所有的科技发明早已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论速度,这个时代坐的是牛车,后世坐的是火箭,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曹亮在并州各地都设立了典农官,对农业生产丝毫不松懈,对科技发明的推广力度不减低,不光是曲辕犁、龙骨水车,还有许多的有益于农业的发明创造都按照曹亮的要求在并州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推广。

这其中还包含着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汉魏时代的农业,基本上处于一种粗放式种植,农民们把种子埋到地里,然后就靠天吃饭了,也难怪曹亮第一次到田里实地考察庄稼的收获情况时,吃了一惊,怎么这么一大片的田地,居然只产出那么可怜巴巴的一点粮食。

充其量也只比种子多一点点,如果庄稼由于天旱雨涝的原因,甚至连投入进去的种子也都收不回来。

这样的广种薄收,不但浪费种子,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想要解决粮食欠收的问题,还得从精耕细作上下功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