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学霸的科幻世界 > 第七十四章 穿越小行星带

学霸的科幻世界 第七十四章 穿越小行星带

作者:幸运的球球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4-01 01:23:32 来源:笔趣阁

接下来的时间里,联合政府开始全方位动员,正式开始“雪地工程”的建设工作。

作为“雪地工程”计划的倡导者,庞学林也被联合政府任命为该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参与到“雪地工程”的建设中去。

让庞学林惊喜的是,两天后,他见到了护送首批金属基石墨烯复合材料前来希望城的姚冰夏和杜嘉祥等人。

地球穿越小行星带,难免发生各种意外,联合政府所在的希望城是整个地球最安全的区域之一,姚冰夏的到来,让庞学林安心了不少。

而随着雪地工程的正式展开,庞学林算是真正见识到了这个世界的航天技术水平。

按照雪地工程的初步规划,人类将发射两千枚装有金属基石墨烯符合材料的核弹,使其泊入工程师们计算的指定位置。

两千枚核弹全部由地球发射升空,而搭载这些核弹的载具,居然是采用了聚变动力的空天飞机。

相比于庞学林此前经历的三体世界和火星救援世界,流浪地球的航天工程水平显然要高出不止一筹。

这些空天飞机自重就达到五百多吨,起飞重量更是超过一千五吨,可以搭载将近一千吨的燃料和货物,自由往返于地球同步轨道,在太空中的自持力更是高达数月。

比起火星救援世界中采用了组合式动力的太空穿梭机,这种空天飞机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庞学林还专门找来这些聚变动力的空天飞机和太空战舰技术资料看了一下。

他发现,空天飞机所采用的聚变堆,是氘氚核聚变小型化后的产物,最大功率可以达到百万千瓦级别,几乎可以满足现实世界一个中小型城市的用电量。

如此庞大的能量输出,难怪可以一次性装在数十枚改装后的火石升空。

如果不是因为火石的体积问题,它的装载量还可以更大。

至于那些太空战舰,那就更加夸张了,随随便便一艘总质量就超过十万吨,比火星救援世界里的国际空间站还要大上好几倍。

据说这些太空战舰最快速度可以加速到两千千米每秒(原则上在太空中战舰如果拥有足够燃料,可以无限加速,直到产生相对论效应,但一般情况下,战舰加速之后,还需要足够的燃料保证减速,另外还要维持战舰的基本运行,因此最高速度都会按照消耗三分之一燃料加速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计算),可以在缺乏补给的条件下在太空中坚持两到三年时间。

当然了,最让庞学林震撼的莫过于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说是空间站,实际上这同样是一艘超级战舰。

其总吨位超过百万吨,几乎相当于一座太空城市,最多可以容纳超过十万名宇航员。

据说单单这艘空间站内部,就有三座核聚变反应堆,互为冗余设计,可以保证即使两座聚变反应堆出现损坏的情况下,剩下的一座反应堆,依旧可以维持空间站正常运转。

庞学林没有见过领航员号空间站的真身,但从图片上就看得出来,领航员号空间站要比电影中呈现的空间站大上许多倍。

因此,对人类而言,在小行星带内定点布设氢弹压根不是什么难题。

空天飞机载着火石与停泊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空的太空战舰对接,然后再由这些太空战舰运输火石,将其投放到小行星带内地球航道附近相应的位置。

时间一天天过去,雪地工程进展井然有序,在地球正式进入小行星带前,雪地工程项目终于完成了所有氢弹的部署工作。

随后,这些氢弹被一一引爆,在地球航道西侧一千万公里处,形成了一片片巨型尘埃云。

又经过一周的测试,人们很快便发现,这些尘埃云对小行星的追踪效果甚至比庞学林预测的还要好。

凡是直径超过十米的小行星,穿越这些尘埃云后,都可以在一千万公里外的雷达画面上呈现出清晰的运行轨迹。

雪地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唯一有些遗憾的就是,因为金属基石墨烯材料产量有限,这些尘埃云没办法覆盖全部航道,只能对重点航道进行监控。

但即便这样,这些尘埃云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太空舰队的工作量,使得太空舰队对地球航道的警戒范围扩充到了200万公里,大幅度增加了地球的反应时间。

……

半个月后,地球正式开始了穿越小行星带的旅程。

除了极少数必须在地面值班的工作人员,地面上大部分人都撤入了地下城。

太空舰队也开始忙碌起来,地球驾驶室内,庞学林在行星发动机控制中心,第一次见到了反物质炸弹摧毁小行星的场景。

通过太空战舰外置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庞学林看到,一颗直径两百米的小行星出现在了太空舰队的警戒范围。

随后,太空舰队发射装有反物质炸弹战斗部的星际导弹,导弹跨越数万公里,精准命中小行星。

在反物质炸弹爆炸的那一刹那,即使隔着数万公里,摄像机镜头也被一道白光彻底覆盖,直到过了十余秒之后,这道白光渐渐消失,而之前小行星所在的位置,那颗直径将近两百米的小行星已经彻底消失不见。

据说在地面,反物质炸弹形产生的闪光,瞬间照亮了整个处于黑夜中的东半球,就仿佛一颗超级太阳突然出现在天空中。

这样的亮光,如果在地面用肉眼直视,有可能直接导致失明。

而这,仅仅是百克反物质与正物质中和之后,爆发出的能量(一克反物质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一颗四千万吨当量的热核炸弹),却足以将这颗小行星粉碎成成千上万块碎片。

由于地球的引力效应,一两天后,这些小行星碎片降临地球。

天空中开始出现无数壮观的火流星。

这些火流星中,只有一部分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剩下大部分坠落在南半球。

从无人机以及地面监控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可以看到,一颗火流星如同天罚,在大气的摩擦下变成绚丽的火球,瞬间击中了封冻的海洋。

水蒸气形成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厚厚的冰层轰隆隆地破碎开去,方圆数公里内的平面彻底破碎,冰面上呈现出了波浪的形状,慢慢扩散开去,然后因为封冻的海洋衰减下来。

最后,无人机的画面中,撞击点数百米范围内的冰原已经重新融化成了海水。

而这,仅仅是一枚直径不到一米的火流星造成的伤害。

更恐怖的是那种直径数十米、上百米的火流星撞击地面时的场景。

在二十世纪初期,曾经有一颗直径二三十米的小行星在俄国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的石泉通古斯河附近坠落并引发大爆炸,这次爆炸将面积大约50万英亩(2000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森林夷为平地,并且在地面形成了一个直径达百米的撞击坑。

后来科学家认为,通古斯大爆炸的威力大约相当于10到20兆吨tnt,这一威力是在广岛投放的原子弹的1000倍。

类似通古斯大爆炸这样的撞击场景,每天都会发生。

而牺牲也紧跟着到来。

在地球进入小行星带的第二天,就已经出现清理小行星的太空战机被小行星碎片击中,导致飞行员牺牲的场面。

甚至在一周后,一艘太空战舰被一块高速小行星残片击中聚变反应炉,战舰内一万多人瞬间死亡。

最大的悲剧出现在地球进入小行星带一个月,一枚至今接近一百米的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在大气层内,小行星与大气摩擦碎裂成了三块,其中一块,轨道发生改变,最后击中了新德里二号发动机,直接导致新德里二号发动机重聚变核心舱熔融。

核心舱烧毁了与地下城连接的紧急出口,再加上缺乏足够的电力,导致地下城无力阻挡岩浆入侵,最后新德里地下城四十万人最后活活被炙热的岩浆掩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