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学霸的科幻世界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创刊号

学霸的科幻世界 第四百一十七章 创刊号

作者:幸运的球球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5:25:13 来源:笔趣阁

第二天,当庞学林将草稿摆放在佩雷尔曼面前时,佩雷尔曼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庞学林道:“你真的完成了?”

庞学林点了点头,微笑道:“你先看看,如果有问题咱们再改。”

佩雷尔曼点了点头,接过稿纸看了起来。

许久之后,他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长长舒了口气,说道:“庞,恭喜你,又成功了。”

庞学林笑道:“难道不应该说是我们吗?”

“我们?”

佩雷尔曼不解地看着庞学林。

庞学林微笑道:“霍奇猜想的整个证明过程依旧延续了你的思路,可以说你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作,我只是帮你补齐了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已。”

佩雷尔曼摇头道:“庞,这不一样,你这临门一脚可是关键中的关键,没有你这临门一脚,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法完成霍奇猜想的证明。”

庞学林微笑道:“这样吧,格里戈里,这次霍奇猜想的证明就当是我们合作,怎么样?接下来这篇论文就交给你来撰写,我们算是共同作者。”

“可是……”

佩雷尔曼还待说些什么,庞学林直接打断了他:“好了,格里戈里,就这么说定了,这篇论文交给你来写,半个月内必须完成,我们算是共同作者。另外霍奇猜想的证明已经完成了,接下来你可得把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了,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给本科生上上课,放松一下,说不定可以让我们对数学的理解能够再往上提升一个层次。”

“那……行吧!”

佩雷尔曼犹豫了片刻,只好答应了下来。

庞学林笑了笑,不再多说。

接下来的半个月,庞学林专注于首期《探索》杂志的编纂工作。

石毅、杨和平、安德鲁·怀特三人合作的动态apt的论文也如期交了上来。

再加上他自己之前写的那篇超导理论机理的论文。

本期《探索》杂志一共超过了两百页,有将近三分之二都被这三篇论文的版面占据。

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是本世纪以来最出色的学术成果之一,价值一个菲尔兹奖绰绰有余。

动态apt技术,对生物学领域而言,完全是一项堪称革命性的成果,能够推动分子生物学朝更深层次的原子生物学发展。

超导理论机理的论文更加不必说,学术界将来所有关于超导体的研究,都将基于这篇论文展开。

庞学林完全有信心让这一期的探索杂志一炮而红。

剩下的几篇文章,也同样是大佬的约稿,比如文小刚一篇关于超导体的综述,柯顿·沃克关于金龙电池的综述,以及庞学林自己写的创刊辞和个人访谈,可谓是干货满满。

而全球的学术界,也对于这一期的《探索》杂志创刊号期待已久了。

自从三个月前江城高等研究院宣布正式创建《探索》(《research》)后,迅速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轰动。

谁都明白,这两年在学术界掀起无数风浪的中国天才,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学术话语权领域。

相比于诺贝尔奖,从某种意义上说,顶级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更大。

它甚至可以左右一个国家学科的发展方向。

英语国家如今在学术界的地位为什么会如此强势?

除了跟美英等国高等教育强盛有关系外,《自然》以及《科学》这两大顶级期刊,功不可没。

而《探索》的出现,背后站着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完全有机会打破这两大顶级期刊对学术界的垄断。

因此,中国学者对于《探索》的出现,完全是持以欢迎态度。

因为庞学林很明确的表示,《探索》系列杂志,将同步发表中英文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完全一致,一份对外,一份对内。

如果中文投稿顺利被采纳,那么将由《探索》出版集团免费帮投稿者将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如果英文投稿被采纳,同样也由《探索》出版集团将论文翻译成中文。

这种翻译工作,庞学林直接交给了moss。

在系统奖励的量子计算机的帮助下,moss如今渐渐有了强人工智能的雏形。

钱塘实验室的很多科学计算工作,背后都有moss的参与。

有了它的把关,几乎不可存在翻译错误的可能。

时间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全球学者翘首以盼的日子。

2022年7月1日。

美国,普林斯顿。

一大早,德利涅刚进入自己位于《数学年刊》的办公室,就看到好几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学者,正围在办公室秘书亨德森的周围看些什么。

德利涅也不由得有些奇怪:“你们这是在干嘛?”

这时,亨德森抬起头道:“德利涅教授,你快过来看看,《探索》创刊号,里面有好几篇重量级论文,其中一篇是有庞学林和佩雷尔曼共同合作的霍奇猜想的证明……”

“霍奇猜想正被证明了?”

德利涅不由得吃了一惊。

霍奇猜想可是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在学术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虽然学术界早就有传言佩雷尔曼一直在搞霍奇猜想的研究,谁也没想到这一猜想竟然无声无息地搞定了。

“快把论文给我看看。”

德利涅说道。

亨德森有些犹豫抬起头:“德利涅教授,我们数学系只定了一份……”

亨德森这么一说,围在他周围的那些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学者们也纷纷将目光看向了德利涅。

这位大佬虽然牛逼。但想要借势压人独享看论文,想都别想。

德利涅瞬间读懂了众人的目光,对亨德森道:“你傻呀,把他论文复印十几份发给大家不就可以了?”

马上,亨德森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有更好的办法。

德利涅笑道:“原件留这里,待会送到我办公室。”

十分钟后,亨德森将《探索》杂志的创刊号送到了德利涅的面前。

《探索》杂志采用了十六开的铜版纸印刷,纸上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味。

翻开杂志的首页,上面是由庞学林撰写的一篇卷首语。

“中国历史上有位著名诗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意是,追求真理的道路艰难而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的去追寻与探索。

无论我们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我们的科技进步到何种程度。真理永远是人类文明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光。

追求真理,挖掘真理,探求真理。

是全人类,特别是身为学者的我们,终生都需要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

科学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我们的祖先首次加目光投向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之外,他便已经为我们开启了一道追求真理的智慧之光。

到如今,我们的认知体系绝大多数都由科学真理构建而成。

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作为大自然的记录者与书写者,科学家们真正的远见就是穿透各种混沌的自然现象,窥见事务的真正本质所在。

《探索》杂志的创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标。

探索自然与宇宙的本质,追寻真理之光。

我们竭诚欢迎来自全球各地有志于此的学者们投稿与订阅。”

“这卷首语不错。”

德利涅笑了笑,然后将杂志翻到了霍奇猜想证明的论文页,仔细看了起来。

同一时刻,美国纽约。

科学出版集团,科学杂志总编办公室。

《科学》杂志主编雅各布·施密特博士。

雅各布·施密特博士若有所思的看着摆在自己眼前的这份杂志。

对坐在对面的副主编威廉·戴维德道:“我们这个对手,气势可是凶的很,一出手就是三篇重量级论文,这一下,不但凝聚态物理学界要爆炸,数学界、生物学界恐怕都要爆炸。”

威廉·戴维德点了点头,说道:“呵呵,那个年轻人确实不可小觑。他的前段时间才刚开始组建钱塘实验室,这才多久的功夫,就拉了这么多人过去。这篇动态apt的论文,可谓是另辟蹊径,假如真让他们搞成了,恐怕又能得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石毅、杨和平、安德森·怀特他们可真幸运。”

雅各布·施密特笑道:“应该说,中国拥有那个天才少年,那才是真正的幸运。恐怕今天之后,全球的顶尖学者,对于钱塘实验室恐怕更会趋之若鹜。”

谁都看得出来,这几篇重量级论文,背后都有庞学林的影子。

只要加入钱塘实验室,既不用担心经费问题,又有与庞学林合作的机会。

人生在世,不就是名利二字吗?

即使那些顶级学者也不例外。

哪里能给他们带来名利,他们就会往哪里聚集。

柯顿·沃克、石毅、杨和平、安德森·怀特、佩雷尔曼、曹源……

众多例子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同一时刻,类似的一幕,发生在全球千千万万个研究机构中。

就算之前没有订阅探索杂志的学者,这时候在听说了同行传来的消息后,也纷纷打向这份杂志发出了订阅申请。

与此同时,钱塘实验室的招聘邮箱,再一次掀起了一波应聘热潮。

至于国内学术界,在《探索》的创刊号出来之后,更是沸反盈天。

谁都没想到,庞学林竟然会放出这样一个大招来。

三篇论文,分别是超导体的理论机制、霍猜想的证明以及动态app技术,每一项拿出来,都是菲尔兹奖或者诺奖级别的成果。

而这些成果,竟然同时出现在同一期的期刊上,这在整个科学史上,都算史无前例的一幕。

与此同时,学术界的反应迅速传递到了全球各大媒体上面。

“千禧年七大难题再下一城,佩雷尔曼与庞学林合作攻克霍奇猜想。”

“《探索》杂志创刊号正式发行,三大顶级论文在学术界掀起狂风巨浪。”

“钱塘实验室展现超强实力,中国天才少年再次引领新科技革命。”

“动态app技术,在生物学界引发地震。生物学家们普遍预测,这将是既冷冻电镜之后的下一代显微技术,有望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分析提供全新手段。”

“诺奖级论文坐镇,探索杂志将挑战《自然》《科学》的顶刊地位。”

“中国正是在学术话语权领域向西方发起强力挑战,《探索》出版集团的成立,有望比肩《科学》与《自然》出版集团。”

至于国内媒体,无论是反应还是对《探索》创刊号的发表,更加夸张。

新华社率先发表评论员文章,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今天,学术界关注已久的《探索》杂志创刊号正式发行。庞教授给了我们所有人巨大的惊喜,不但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的顶级猜想霍奇猜想成功被庞学林教授和佩雷尔曼教授攻克,动态ip技术的出现,有望为生物学的发展带来全新良机。而超导理论更是为将来的室温超导体吹响了冲锋的号角。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成立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如此高水准的研究,为我国在新时代的学术体系建设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而《探索》出版集团的成立,无疑将成为中国学术界跻身全球一流水平的又一标志**件。”

“没想到霍奇猜想竟然被攻克了,作为一个数学系毕业的本科生,我到现在竟然连猜想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搞明白。”

“研究生也不明白。”

“那是神的领域,凡人避退,你不知道吗?”

在知乎,有人提问如何评价探索杂志正式发行,有一个回答被顶到了最高。

“我是一名中科院的博后,无法用语言形容此时的心情。中国学者的在学术界话语权歧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同等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做出来,登上s的几率,要比在国外顶级名校低上十几个百分点,这也是很多学者愿意留在国外跟随顶级团队做事的原因。

今天终于有一份真正意义上属于我们中国人的顶级期刊出现了。

以前《国家科学评论》出现的时候,我还有所期待,希望有朝一日nsr能够与《自然》,《科学》质量大顶级刊物争锋。

然而这几年nsr虽然表现不错,影响因子也在稳步上升,在综合性期刊领域,已经站稳了世界前五的位置。

但是与自然科学领域的这两大巨头,还有不少的差距。

而《探索》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中国顶级学术期刊超越s的曙光。

别的不说,看看这一期的三大顶级论文就知道了。

霍奇猜想,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它的解决,将会在几何拓扑与代数拓扑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庞学林教授解决的诸多数学难题中,是足以排名前二的存在。

动态apt技术。

我就是一个生物狗,假如真有这样一种可以从原子层面动态分析生物大分子功能与结构的设备出现。

那么,人类对于蛋白质、rna、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将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设备足以改变当前生物学界的研究生态。

至于超导理论机制,那就更加不必说了,庞教授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推动超导研究迈上了全新的台阶。

未来所有超导领域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离不开庞教授这篇论文的指引。

而这三篇论文,仅仅是江城高等研究院和钱塘实验室释成立一年时间取得的成果。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做出这些成果的学者并非源于庞教授的单枪匹马,比如霍奇猜想是由庞教授跟佩雷尔曼合作完成的。

动态apt技术,是由石毅教授、杨和平教授、安德森·怀特教授合作完成。

超导理论机制问题,是由曹源教授和庞学林教授共同领导完成。

我很难想象,明年,后年,乃至五年后,十年后,庞教授和他的钱塘实验室,又将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

历史是允许存在科学巨人的。

比如历史上开创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

玻尔本人不仅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论研究中心,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如今,庞教授正扮演类似的角色。

在数学领域,庞学林教授开创的庞氏学派,如今已经成为数学界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自然科学领域,庞学林教授领导的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已经初现峥嵘。

他发明的金龙电池,掀起了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

而他今年不过25岁,我很难想象,再过十年二十年,他将为我们人类文明带来什么?

我很庆幸庞教授来自中国,生于中国,长于中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