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学霸的科幻世界 > 第四百一十五章 《探索》

学霸的科幻世界 第四百一十五章 《探索》

作者:幸运的球球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5:25:13 来源:笔趣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把持着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特别是西方的顶级期刊,更是一骑绝尘。

二战结束后,英文更是成了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几乎所有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

《自然》、《科学》这两大顶级期刊就不用说了,它们旗下的很多子刊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超一流水准。

此外,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细胞》、《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刊物。

物理学领域,有《现代物理评论》、《物理评论快报》等。

数学领域,有以《数学年刊》为首的四大顶级期刊等等。

化学领域……

……

各个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也就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的快速发展,国内才渐渐冒出了几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其中知名度最大的莫过于由中科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

作为中国首个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自2014年创办以来,影响力逐年上升。

影响因子由创刊时的8.0,到如今已经突破了20。

即使在全球综合性期刊中,也是排名前五的存在。

唯一的有些遗憾的是,因为西方学术话语权的问题,这份期刊主要发表中国各学科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为主,很少发表国外学者的论文。

而且这份期刊本身的宗旨便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主要目的,还是在吸引国际科学界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增加中国重要研究成就在国际科学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在庞学林看来,如今的期刊生态,并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学术地位。

一方面,学界里各个学科的顶级期刊都有自己的圈子。

如果你从没发过顶级期刊的文章,同时你的论文合作者里也没有发过的,那么你在这个期刊上被录的概率极小。

除非你的文章的水平实在远超该期刊文章的平均水准。

然而,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平均水准能有多差?

学界就和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有点像,是一种类似于门阀共和的松散组织,而顶级期刊的文章则是该组织的核心利益之一。

所以对于“圈外人”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是肯定有的,毕竟发顶刊文章对评职称,申经费等切身利益都有直接影响。

因此,作为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庞学林需要一个能够为中国学者服务的顶级平台。

这就是他希望创办一份全新期刊的原因。

通过这份期刊,增强中国学术界在全球的话语权。

而且作为一个能够穿梭在各大科幻世界的幸运儿,庞学林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以及自己手下的团队,做出的成果将会越来越多。

迟早有一天,钱塘实验室、江城高等研究院、江城大学、西湖大学等,将会成为全球科研圣地。

因此,即使为了自己手下的团队着想,庞学林也必须搞出一个可以媲美《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来。

“庞教授,这份期刊的名字你想好了吗?”

曹源好奇道。

庞学林笑了起来,说道:“还没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曹源沉吟片刻,说道:“就叫《发现》怎么样?英文名《discovery》……”

李长青说道:“恐怕不行。”

“为什么?”曹源不解道。

李长青道:“我记得《discovery》这个名字,被印度的一家学术期刊给提前注册了。”

“啊?这就有些难选了。”

《自然》、《科学》这两个名字已经分别美国人和英国人注册了,想要再找到一个可以囊括整个科研体系的杂志名字,还真有点麻烦。

这时,庞学林脑中灵光一闪,说道:“就叫《探索》,英文名《research》探索,你们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咦,这个不错。”

曹源和李长青眼睛均为之一亮。

人类自蒙昧以来,所有的科学发现,均源于对自然界的探索。

《探索》这个名字与《自然》《科学》等杂志类似,将毫无疑问地囊括整个自然科学体系。

庞学林笑着说道:“那就这么定了。”

三人正说着话,庞学林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

庞学林微微一愣,拿出手机,来电显示是左亦秋。

庞学林连忙按下接听键,左亦秋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响起:“庞教授,有位自称来自麻省理工文小刚的学者过来拜访您,他没有经过预约,您要不要见见他?”

“文小刚?”

庞学林微微一愣,说道:“你先好好接待他,我马上过去见他。”

李长青好奇的看着庞学林问道:“庞教授,怎么了?”

庞学林道:“文小刚来了。”

曹源和李长青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出震惊之色。

在国内学术界,文小刚这个名字,知名度不可谓不广。

文小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1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招生考试,之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巴克利奖,同年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八月,因为在研究量子力学如何影响多体系统方面做出了独立贡献,引入了原创的交叉学科技术,获得了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颁发的狄拉克奖。

文小刚主要从事量子霍尔液体、高温超导体、拓扑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态,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在麻省理工,他和李雅达算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

“这家伙怎么过来了?”李长青有些惊讶道。

庞学林不由得为之一愣,李长青的语气,看起来和文小刚还挺熟悉。

“长青教授,你认识文小刚?”

李长青笑着说道:“我和他以前是中科大的同班同学,我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当年和文小刚一同考cuspea,我没考上,研究生就转到了化学方向。他是我们那届第一名,也是我们班混得最好的一个家伙。我和他也有十几年没见了,上次见他,还是我去麻省理工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庞教授,他这次突然来访,我估计是冲着你的那篇超导体理论的论文来的。”

庞学林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不管他为何而来,总之我们先去看看。”

三人来到庞学林的办公室,便看到一个脑袋微凸,身材高大的男子,已经在办公室旁边的会客室等候多时了。

他的身前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左亦秋正和他说这话。

“庞教授。”

看到庞学林他们进来,左亦秋率先起身。

这时,文小刚也跟着起身,和庞学林握了握手笑道:“庞教授,你好,我是文小刚。”

“文教授,你好,久仰大名。”

接着,李长青也迎了上来,笑着说道:“老文,好久不见。”

“你是,李长青?你也在钱塘实验室?”

文小刚似乎有些意外。

李长青笑道:“我现在就在庞教授手下做事呢。”

两人寒暄片刻,这时,庞学林又指着曹源道:“文教授,这是曹源教授,也是中科大毕业。”

文小刚笑了起来,说道:“小曹我怎么会不认识呢?当初在麻省理工的时候,他想考物理系,结果没进去,后来转去了电子工程系,没想到兜兜转转,我们又在这里见面了。”

“文教授,您好!”

曹源也和文小刚握了握手道。

随后,四人分别在会客室的沙发上坐下,左亦秋为他们端上了香浓的咖啡。

这时,文小刚说道:“庞教授,不好意思,这次冒昧来访打扰到您了,我也是一时间找不到您的联系方式,才直接找上门找您的。您应该已经猜到我的来意了吧?”

庞学林道:“文教授,你应该是为我那篇论文而来的吧?”

文小刚点了点头,笑道:“庞教授,你果然慧眼如炬,其实这次过来,我主要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您。”

“什么问题,请说。”

文小刚沉吟片刻,说道:“你们应该有了常温超导体的初步技术路线了吧?”

庞学林微微一愣,似笑非笑的看着文小刚道:“文教授,不好意思,这个我没办法直接告诉你。”

文小刚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些太过直接了,说道:“庞教授,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是我冒昧了。是这样的,我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浸淫了大半辈子,虽然也取得了些许成就。但对于超导理论的本质机理,我始终没能研究明白,更不用说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室温超导体了。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看到有一天室温超导体真正出现在我面前。假如你们真的有实现新型室温超导体的技术路线的话,我希望加入到钱塘实验室的团队中去。不知道你们欢迎吗?”

庞学林微微一愣。有些吃惊,他没想到文小刚竟然会毛遂自荐。

庞学林沉吟片刻说道:“文教授,你能够过来,我个人是持欢迎态度的,但是里面有两个问题。”

“什么问题?”

“第一,你假如想要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必须要放弃麻省理工的终身教职,全职回国。第二,这个项目作为国家保密项目,你的国籍同样是一个大问题……”

文小刚沉默了下来,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假如我现在申请更换国籍呢?”

庞学林和李长青对视一眼,有些惊讶道:“文教授,你这是下定决心了?”

文小刚点了点头,说道:“我今年也快五十八了。都说叶落归根,叶落归根。之前考虑到儿女的一些意见,再加上我父母已经去世,老家也没什么人,所以我也没有回国的心思。但这一次,我不想错过这场科学界的超导盛宴。”

庞学林笑了起来,说道:“行,假如你这方面没什么问题的话,我欢迎你能回国,加入钱塘实验室。”

文小刚一颗提着的心这才放松了下来,说道:“好,那我就尽快回美国办理离职手续,至于国内的身份问题,那就麻烦庞教授了。”

庞学林笑着说道:“放心吧,你能够回来,国家欢迎还来不及呢,肯定会第一时间帮你完成国籍转换手续。”

当天晚上,庞学林在钱塘实验室内部的小食堂设宴款待文小刚。

第二天,庞学林又让李长青安排人带着文小刚在钱塘实验室内部参观了一圈。

这位大佬在整个凝聚态物理学界,都是大名鼎鼎的存在,而且在麻省理工任教超过三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

文小刚的假如,对于钱塘实验室吸引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顶级学者,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三天后,文小刚搭乘飞机离开江城,重返美国。

一个月后,文小刚放弃麻省理工终身教职,返回中国。

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不过对庞学林而言,这些都只是一些零碎的琐事。

这段时间,他除了定时关注多壁碳纳米管超导体团队以及石毅那边正在研究的动态apt技术外,剩下的时间,庞学林把精力放在了即将准备出版的《探索》杂志上。。

按照庞学林的规划,《探索》系列杂志,未来将比肩《自然》与《科学》这两大老牌顶刊。

除了《探索》主刊外,未来还分别会有《探索·数学》、《探索·物理》、《探索·化学》、《探索·生物》等各个细分期刊。

就像《自然》一样,涵盖数十门学科,方方面面的领域。

当然短期内,《探索》的主要目标将聚焦于主刊的看法工作。

因此,《探索》杂志创刊号,无疑将是重中之重。

如果这一头炮能够打好,以庞学林的号召力,未来《探索》杂志的发展将毫无疑问走上快车道。

因此,但创刊号仅仅只刊登一篇关于超导机制的重量级论文,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再能来上两篇类似的论文,那才是《探索》杂志轰动整个科学界的时候。

可问题是?该从哪里入手呢?

庞学林坐在办公室内,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儿,他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了数学两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