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摄政大明 > 第1432章.皆为正义(一)

摄政大明 第1432章.皆为正义(一)

作者:虫豸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11-15 15:03:21 来源:笔趣阁

……

……

晚宴结束之后,朱和坚原本是想要尽快送走全体宾客,自己就可以专注于处理“嘲风”死士的形迹暴露之事了。

然而,待朱和坚好不容易送走了绝大多数宾客,却发现太子太师王保仁依然坐在原位,丝毫没有起身离开的意思,一边慢悠悠的养神品茗,一边似笑非笑的打量着朱和坚,显然是想与朱和坚私下谈话。

朱和坚不由是眉头一皱、心中暗恼,只觉得这个老家伙太碍事了。

但下一刻,朱和坚已经再次戴上了谦逊温雅的面具,快步走到王保仁的面前,关切道:“老师,时间不早了,虽说已是入夏时节,但还是夜寒露重,您也该返回府邸休息了。”

王保仁则是表情和蔼,笑道:“老夫的身体要比周尚景那个老家伙硬朗多了,并不惧于区区一点风寒,殿下大可不必担心,反倒是……

今晚这场宴会期间,陆续发生了许多事情……譬如五天之后于夫子庙所举办的公开辩论,又或是宋家之人突然受袭死伤惨重……这些变数,皆是让老夫始料未及,事前没有收到任何一点消息,南京局势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所以,老夫现在更想与殿下秉烛夜谈,详细商议南京局势的后续对策……诸多变数之下,咱们就应该毫无保留、通力合作、随机应变,否则就无法妥善应对周、赵二党奸邪后续源源不断的明谋与算计,殿下你说对不对?”

表态之际,王保仁神色诚恳、笑容可掬,似乎正在全心全意为朱和坚考虑。

但王保仁的一双老眼观察打量朱和坚之际,却是咄咄逼人,明显是意有所指、暗藏机锋。

*

朱和坚当然明白王保仁的不满缘由。

就是因为王保仁突然发现,朱和坚有许多计划、布置、以及底牌一直瞒着他,显然是毫无信任。

事实上,朱和坚早就料到了自己的隐瞒做法会引致王保仁的强烈不满、让双方心生嫌隙,也早就猜到了王保仁心中不满之后一定会设法敲打与警告自己。

但朱和坚也是别无选择。

在目前局势之下,他根本就不可能信任王保仁。

这不仅是因为朱和坚的本性多疑,更是因为——在太子朱和堉正式遭到废黜之前,在朱和坚正式接任储位之前,在这场换储风波盖棺定论之前,朱和坚与王保仁的地位是完全不对等的。

简而言之,只要条件合适,王保仁随时都可以抛弃朱和坚、转投朱和堉,但朱和坚却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反制王保仁。

对于王保仁而言,究竟谁是太子储君并无所谓,朱和坚与朱和堉并没有太大区别,短时间内皆是不会影响到他太子太师的位置,重点是谁成为太子储君之后可以帮助他获取更多好处,增加他入阁辅政、执宰天下的机会。

这般情况下,朱和坚自然是要有所保留,不敢向王保仁泄露更多机密。

王保仁的眼光智慧固然是不及周尚景,但也是出类拔萃,他知晓了朱和坚的更多计划之后,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朱和坚的各项机密与把柄。

再然后,待王保仁摸清了朱和坚的真正底细、获取了朱和坚的把柄机密,就极有可能会进一步发觉——自己接下来的最佳选择,乃是立即抛弃朱和坚、转而支持朱和堉,把朱和坚的各项把柄与机密尽数禀报于德庆皇帝,让朱和坚迅速失去圣卷,协助朱和堉稳固储位。

毕竟,相较于朱和坚的激进与阴毒,朱和堉明显更容易操纵、做事也更有底线,王保仁选择支持朱和堉也更容易获得善终;

最重要的是,朱和堉的储君位置如今已是及及可危,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废黜,而朱和坚则是接替储君之位的第一人选,所以王保仁支持朱和坚只是锦上添花罢了,而支持朱和堉、协助朱和堉扭转局势却绝对是雪中送炭,所造成的影响可谓是不可同日而语,最终获益也是云泥之别。

王保仁乃是一个纯粹的实用主义者与利己主义者,当他分析利弊之后,认为自己抛弃朱和坚、转而支持朱和堉可以收获更多好处,那他就一定会迅速反水,绝对不会顾念两人之间短短几天的师生情谊。

而此时此刻,朱和坚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与报复王保仁的反水背叛。

这般情况下,朱和坚自然是不可能把向王保仁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有计划,更不允许让王保仁察觉到任何反水机会。

除非王保仁像是吕德一般,向朱和坚拱手交出自己的身家性命,让朱和坚拥有反制手段,否则朱和坚就绝不可能轻易信任王保仁。

但王保仁这样的官场老狐狸,又岂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拱手送给朱和坚?他同样在暗中提防着这位殿下。

所以,这师生二人的貌合神离、各怀鬼胎,必然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双方利益彻底绑定之后,才有可能毫无嫌隙、齐心协力。

朱和坚与王保仁皆是非常清楚这一点。

但此时此刻,王保仁已经发现了朱和坚私下里有许多计划瞒着自己,譬如是五天之后夫子庙的那场公开辩论,又譬如是杀死宋家仆从的那伙神秘人马的具体来历,王保仁竟是事先毫不知情,这让他不由是大为光火。

从表面上来看,朱和坚刚刚才拜了王保仁为师,表面上也是政治同盟,竟然有大量计划瞒着王保仁,也确实不占道理,所以朱和坚必须给王保仁一个解释。

这一关并不好过,稍有不慎就会让朱和坚与王保仁离心离德。

一旦是失去了王保仁的支持与协助,朱和坚就更难应付周、赵二党的后续攻势,说不定就要满盘皆输。

但幸好,朱和坚也早就准备好了应付王保仁的手段。

*

此时,听到王保仁的意有所指之后,朱和坚当即是面现犹豫,似乎是依然不愿意向王保仁坦白一切。

王保仁见状之后,倒也没有表现出更多恼态,依然是笑吟吟的满是善意,道:“若是殿下不愿明说,那也就罢了,老夫知道殿下必然是有自己的难处与考量,但……如今南京局势异常复杂,若是老夫完全不知晓殿下的后续计划,恐怕就会无法默契配合,说不定还会无意间帮倒忙、扯后腿,最终也很可能会坏了殿下的全盘大计,让周、赵二党奸邪得逞奸计,那就不好了……”

这一番话,已是隐含威胁之意。

但朱和坚依然是面现犹豫,似乎还是不愿意坦白交代自己的所有机密。

王保仁终于是眉头一皱,又缓缓道:“还有一件事情……老夫受陛下看重,被委任为太子太师,不仅有教导储君之责,对于太子废立之事也有表态之权……而最近这段时间,朝野各方风起云涌,不仅是南京局势诡谲,京城那边亦是乱成了一团……

首先是衮衮诸公们为了赵俊臣辽东之行的功过赏罚而争议不休;然后是陛下的几项旨意遭到了吏部尚书宋启文的坚决反对,相互间争锋相对不断;而最重要的事情,则是太子遭到陛下软禁,储君废立之事也正式提上议程……

就在三天之前,老夫收到陛下的一封密旨,不仅是向老夫询问南京局势的变化详情,也向老夫询问了储君废立之事的意见……譬如是现今这位太子殿下是否应该废黜、又譬如诸位皇子与藩王的品性与能力,还有就是七皇子殿下在南京境内的具体表现……”

说到这里,王保仁表情犹豫,似是深为苦恼:“老夫收到密旨之后,就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也担心自己的意见有错漏与偏颇之处、误导了陛下的判断,所以就迟迟不敢回禀陛下……却不知,七皇子殿下认为,老夫应该如何回禀陛下最为合适?”

王保仁的这一番表态,所隐含的威胁之意更重,意思是如果朱和坚不愿意向自己坦白底牌与隐秘,自己不仅会“无意间”破坏朱和坚的南京布局,更还会改变立场、不再支持朱和坚接任储君之位。

朱和坚并不担心王保仁的这些威胁。

在朱和坚看来,储君废立之事大势已成,王保仁的意见根本无法影响最终结果,德庆皇帝向王保仁询问意见也只是出于惯例罢了,以德庆皇帝的性格,实际上并不会真的在乎王保仁的意见。

更何况,并不是只有王保仁与德庆皇帝保持着联系,朱和坚也经常收到德庆皇帝的密旨、向德庆皇帝呈送密疏,并不惧于王保仁向德庆皇帝说自己的坏话。

至于南京局势,则是过于复杂诡谲,各方势力皆有不同算计,变数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别说是王保仁了,只怕是就连周尚景也难以洞悉全局,而且朱和坚又向王保仁隐瞒了自己的核心计划,这般情况下王保仁就算是想要拖后腿、帮倒忙,大概率也是无从下手。

不过,朱和坚依然把王保仁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助力,未来还有许多事情需要王保仁出力协助,待双方利益绑定之后也有机会变成真正的政治同盟,所以朱和坚也不愿意与王保仁交恶。

当然,出于各种考量,朱和坚依然不打算向王保仁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有计划。

这样一来,不仅要继续向王保仁隐瞒自己的真实计划,又要妥善应付王保仁的纠缠与追问,还要平息王保仁的心中不满……应该如何做?

答桉很简单,那就是让王保仁主动放弃追根问底、探究真相。

而想让王保仁主动放弃追根问底、探究真相,其实也不是一件难事。

王保仁乃是一个官场老手,他必然是明显一个道理——难得湖涂。

有些时候,知晓真相并不是一件好事;

有些事情,也是内情知晓越少越好;

有些情况,懵懂无知反而是对自己的最佳保护。

于是,在王保仁的审视之下,朱和坚犹豫良久之后,终于是再次开口,却又话锋一转:“老师,您如何看待‘不择手段’这个四字?若是为了朝廷社稷、若是想要天下行善、若是别无选择,行事之际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王保仁老眼一眯:“世间诸事之运转,皆有规矩与惯例,而这些规矩与惯例之形成,乃是兼顾了各方各界的利益考量……而所谓‘不折手段’,实际上就是做事之际坏了规矩、违了惯例,也就损害了各方各界的长期利益、不利于全局之稳定,所以……一旦是行事之际不折手段被外界发现,就必然会遭到各方各界之忌惮与反弹。”

王保仁的这般回答很有趣,只是说被发现之后“会遭到各方各界之忌惮与反弹”,却没有明确反对。

朱和坚自然是明白王保仁的真正态度,叹息摇头之后,话题也是越扯越远,又问道:“学生再问老师,您认为……大明江山还能存续多久?”

王保仁面色一变,只觉得这个问题过于敏感。

关于这种敏感问题,最佳答桉就是说一番冠冕堂皇的废话。

废话之所以是废话,就是因为它绝对正确,没有任何价值,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只要君王贤明、臣子忠良、百姓们安守本分,那自然是……”

朱和坚并不意外王保仁说出这一番废话回应自己,但他此刻急着赶走王保仁,却没耐心继续听下去,就直接挥手打断了王保仁的说法,冷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在学生看来,若是我朝之糜烂现状持续下去、却迟迟不做改善,很快就会面临江山覆灭之忧!”

王保仁又是表情微变,连连摇头:“殿下这般想法,只怕是忌人忧天了吧?据老夫所知,我大明近年来中兴之势已成,不仅是对外战事连战连捷、开疆扩土,朝廷财政也是逐渐改善,陛下更是英明神武,近年来不断革新政务,皆是直指要害,唯一值得担忧的地方,就是中枢政局变动频频,但只要陛下依然在位,也足以稳住局面……”

朱和坚依然是冷笑不断,终于是彻底展现了自己的锋芒与真实想法:“老师您是洞悉朝野的智者,又何必揣着明白装湖涂?千余年来,无论唐宋元明,历朝历代之兴盛衰败,关键为何?就是一个字,粮!而粮之根本,则在于百姓所耕种的田地!只要百姓还有田地可耕种,朝廷就可以征得粮税,反之若是百姓再无田地可耕,那朝廷就无法征收粮税,没有粮税就无法维稳各方,到时候不仅百姓会造反,军队也会造反!”

“粮、田、税……”王保仁摇了摇头:“听说赵阁臣在中枢主持财政之际,表态之际就总是绕不开这三个字,看来殿下与赵阁臣颇是志同道合啊!”

朱和坚立刻摇头,道:“老师错了!学生与那位赵阁臣的看法,完全是南辕北辙!在学生看来,那位赵阁臣看似是财政好手,但实际上他就是一个表湖匠罢了,不仅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许多时候更是以鸩止渴,只是为了渡过眼前之难关,就不惜掏空大明的家底、动摇江山之根基!所以,学生若是将来有机会继承大位,就一定会立刻废止他的各项改革!”

王保仁发现自己竟是完全搞不懂朱和坚的真实想法,不由追问道:“哦?为何这样说?”

朱和坚冷声道:“在学生看来,田粮之事不仅是关系着江山之稳固,也关系着权力之分配,若是追根朔源的话,谁掌握了最多的田粮,谁就掌握了最多的权力!哪怕是皇帝,若是手中无粮供养军队,军队就要滋生异心,若是军队有了异心,百官的忠心也就无从谈起……这种情况若是持续下去,皇帝也就只是空剩一个名位罢了!江山稳固更是空谈!

但老师您仔细想想,那位赵阁臣的几项政策……商税改革、川盐开发、还有新农政,实质为何?实际上就是在暗中协助缙绅们不断扩张势力权力,商税改革实际上就是赐予了缙绅们免交大部分税赋的特权,川盐开发其实就是把川盐这个财源全部交给了晋商,至于新农政,最终效果是否可以达城预期暂且不提,但按照赵阁臣新农政,百姓们种植了玉米、番薯等新作物之后,皆是交由民间商行统一收购,百姓们的粮税则是换成了银税……

简而言之,就是会让各地缙绅的财力大涨,国库看似增加了许多税银,但征收的粮食则是越来越少,而缙绅们财力大涨之后,又会一窝蜂的争相兼并土地,然后就会让朝廷的粮税收入进一步减少……而朝廷所掌控的粮食越来越少,就意味着权力越来越小……长此以往,又会如何?”

听到朱和坚的这一番言论,王保仁是真的心中震惊了。

并不是因为朱和坚的“危言耸听”,而是因为朱和坚对于权力的深刻理解。

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权力——在王保仁看来,这个观点略显偏激,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确实有其道理。

只是王保仁依然想不明白,朱和坚究竟是想要表达什么。

在王保仁的疑惑目光注视下,朱和坚则是表情坚定,又说道:“不过,赵俊臣确实是眼光敏锐,他终究是洞悉了朝廷的粮荒困局,不似大多数官员一般毫无警惕!只可惜,学生刚才也说过了,他的解决之策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是饮鸩止渴、杀鸡取卵,若不是目光短浅,那就是包藏祸心!

在学生看来,想要彻底解决我朝的粮荒困局,就要从根本之处下手,大明疆土看似辽阔,但终究有极限,境内可耕田地也是数量有限!饼就这么大,却要首先分配给藩王们很大一部分,然后又要分配给缙绅很大一部分,接着又要分配给各大军镇一部分,但无论藩王、缙绅、还是军镇,皆是拥有减税特权,还有能力隐瞒真实田产数量,所以这些田地分配出去之后,并不能征收多少粮税,寻常百姓倒是可以征收粮税,但他们的田地则是越来越少!

这般情况下,想要从根源上解决困境,那就只有一种办法,也就是直接改变朝野各方的利益分配,减少藩王、缙绅、以及军镇所掌握的耕田,让寻常百姓得到更多田地,然后朝廷才可以拥有更多粮税,有了更多粮税就更容易稳定朝野,也才可以保证江山之长久传承!”

闻言之后,王保仁愈发是心中震惊了。

此前与周尚景接触之后,周尚景就曾向王保仁仔细讲过朱和坚的可怕之处。

按照周尚景的说法,朱和坚此人天资极高,在前任太子太师何明传授太子朱和堉帝王心术之际,他仅仅是旁听了极少一部分,就可以举一反三、自行领悟,即便是所学不全,也依然不可小觑。

但王保仁依然是万万没有想到,朱和坚竟然可以通过帝王心术、权力运转的角度,推演出“耕者有其田”的道理。

“耕者有其田”这个道理,其实任谁都知道,儒生们更是时不时就会高喊这个口号,但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也仅仅是一个道理、一个口号罢了,人们只是从道义、悯农、防止流民作乱等等方面进行解析。

朱和坚这个时候也说出了“耕者有其田”的道理,但他的分析视角则是截然不同,表面上看似结论相同,但思维内核则是截然相反。

朱和坚的想法是——把更多耕田交给寻常百姓,就可以让朝廷征收更多粮税,朝廷有了更多粮税之后,就可以保证军队忠心,而保证了军队的全力支持之后,就可以保证百官不敢对皇帝阳奉阴违,然后就可以让皇帝掌握更多权力!

所以,朱和坚想把更多耕田交给寻常百姓,并不是因为他怜悯农户、爱惜百姓,而是为了让皇帝进一步集权!

从某方面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极其危险的,也是极其偏激的。

更何况,朱和坚还隐瞒了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他登基集权之后,究竟想要利用这些权力做什么事情。

王保仁沉吟片刻之后,终于开始从内心深处平视眼前这位刚刚走到台前不久的皇子,又一次追问道:“在老夫看来,殿下这一番言论,存在大量偏颇之处,但老夫并不想与殿下辩经,老夫只是想知道,殿下为何要突然说出这番言论?”

朱和坚之所以说出这些言论,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要让自己站在道义高位上,让自己的后续说法可以更具有说服力。

若是王保仁把朱和坚的这一番言论写到密疏之内呈送给德庆皇帝,那就更好了——以德庆皇帝的心性,必然是对朱和坚的这些言论深为赞同,也会更加看重朱和坚,更多容忍朱和坚在南京期间的某些做法、以及某些“失误”。

当然,朱和坚表面上依然是充满了坚定,似乎是坚信自己的正确,缓缓道:“南京城的目前局势,不仅是复杂诡谲,更是敌强我弱!学生虽然有老师相助,也得到了南京镇守太监的支持,但相较于周、赵二党依然是处于劣势!

以老师的目光如炬,自然是明白周、赵二党的最终意图!他们就是不想让学生顺利接替储位,就算是学生最终接替了储位,他们也会利用南京这一局让学生威信扫地、风评受损、饱受各方质疑!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削弱皇权、助长臣权与缙绅之势力影响!

而学生的真实想法,刚才已经对老师坦然相告,那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我朝之困境,重新分配大明境内之耕田!为了实现这般意图,学生就绝不能在声誉受损、威望不足的情况下成为储君太子!将来想要重新分配大明境内之耕田,需要同时压制各地的藩王、缙绅、与军镇,所以学生必须要保证自己的风评与威望不受丝毫影响!

但在周、赵二党的布局算计之下,这般目标极难实现,胜算极低……所以,行非常之事,就要有非常之手段,为了江山之稳固与长久,学生只能是甘冒风险、不折手段!”

说到这里,却换成了朱和坚目光炯炯的审视着王保仁,问道:“学生明白,老师您于今晚这场夜宴期间,发现学生有许多事情瞒着您,当然是心中不满,实际上学生也是心中有愧……但若是老师您愿意认同学生的心中志向,那学生也愿意把自己的全部计划向您全盘托出,让老师您能与学生共同承担所有风险!”

绕了一个大圈子,朱和坚终于是图穷匕见、反客为主。

王保仁也完全听懂了朱和坚的言下之意。

简而言之,朱和坚坦然承认了自己这段时间陆续做了许多不能见光之事,却又为自己不折手段的做法寻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让自己站在了道义制高点上,好似他的所作所为皆是为国为民一般。

与此同时,朱和坚又暗示,自己所做的种种不能见光之事皆是关系重大、后果严重,若是向王保仁全盘托出,就等于是让王保仁也承担了干系。

这般情况下,王保仁只剩下三个选择,或是知情不报、或是出力协助、再或是曝光真相。

而这三个选项,对于王保仁而言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后续隐患无数。

按照朱和坚的说法,就是要“共同承担风险”。

所以,王保仁的最佳选择,就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不再追问朱和坚的机密计划,假装自己完全没有察觉到朱和坚私下里的不折手段。

这样一来,待朱和坚未来计划成功之后,他还有机会坐收渔利,若是朱和坚后续计划失败,他也可以完全撇清自身关系。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