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摄政大明 > 第二百四十六章.德庆皇帝的动作【第二更】

摄政大明 第二百四十六章.德庆皇帝的动作【第二更】

作者:虫豸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11-15 15:03:21 来源:笔趣阁

……

养心殿内,御阶之下,诸阁老与六部尚书齐聚一堂。

近段时间以来,朝堂中虽然时常会有党争发生,但总体上还算是平稳无事,像是今日这样所有朝廷重臣齐聚养心殿的情况,已是许久没有出现过了。

所以,对于这次养心殿内的聚议,所有人都不敢怠慢。

在进入养心殿的时候,自首辅周尚景以下,众位大臣皆是神色肃穆。

反倒是御阶上的德庆皇帝,此时却是一副轻松随意的模样。

等到众位大臣向德庆皇帝行礼问安之后,德庆皇帝先是不忙不乱的把手中折子放到一旁,然后抬头道:“众位爱卿终于来了,朕也等你们多时了,这里不是太和殿,就不必多礼了……朕这次传唤你们,究竟所为何事,众位爱卿一向深得朕心,想来也都能猜到一些吧?”

正如赵俊臣之前在周尚景面前装糊涂一样,此时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众大臣们也全都在装糊涂。

虽然他们确实猜到了德庆皇帝的一些心思,也各有各的如意算盘,但并不会在德庆皇帝面前表现出来。

毕竟,臣子们若是能够猜中帝王的心思,对帝王们而言绝不是好事,而德庆皇帝尤其不会喜欢。

所以,众位大臣相互对视几眼后,由首辅周尚景代表众人出列,答道:“陛下可是为了殿试与南巡的事情?”

德庆皇帝笑着点头,好似他的心思当真只有这些,赞道:“正是为殿试与南巡的事情,周首辅果然深知朕心……今日早些时候,朕看了一眼黄历,发现已是快到三月了。朕琢磨着。阳春三月,正是江南美景最盛的时候,气候也合适,也是朕南下巡视的好时机。所以接下来的殿试。还要尽早进行才是,等到殿试结束了。朕才可以安心南巡,林尚书,关于殿试的事情,礼部那边准备的如何了?”

林维出列。恭声答道:“启禀陛下,虽然会试结束至今不过几日时间,但礼部上下也知道陛下南巡将至、时间紧迫,所以也不敢耽搁,殿试的诸般事宜皆已经准备妥当,只要陛下您下旨,殿试可在十日之内举行。”

德庆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吩咐道:“既然如此,那殿试的时间,就定在十日之后吧。等到殿试结束,再准备五六日时间。朕就起驾南巡。林尚书,这南巡前后的准备,也需要礼部安排妥当,这些日子你们礼部要多操些心,千万别出了什么纰漏。”

林维连忙保证道:“请陛下放心,礼部早有准备,接下来只是按部就班,绝不会出现纰漏。”

“礼部办事一向干练,朕很放心。”说到这里,德庆皇帝话锋一转,又说道:“说起来,在朕南巡期间,虽有太子监国,但京城中枢也需要有重臣坐镇,而朕考虑了一些日子,也听取了百官的不少意见,觉得还是由黄有容黄阁老留京辅政最为适合,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对于德庆皇帝的这个决定,众大臣早已是有了心理准备,并不感到意外,再加上沈常茂如今已是与黄有容结成同盟,不会再与黄有容相争,所以在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后,众位大臣皆是表示赞同。

得到了众位大臣的同意后,德庆皇帝点了点头,并宣布道:“既然众爱卿都没有异议,这件事就如此定下了。黄阁老,接下来你与众大臣商议一下,定一份名单,朝中百官之中,由谁伴驾南下,又由谁留京理政,这件事要尽早定下来,确定了名单之后,再呈于朕御审。”

此时的黄有容,已是恢复了往日笑面虎的形象,满脸温和的笑意,但眼神极冷。

在听到德庆皇帝的旨意后,黄有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只是快步出列,谢恩道:“臣领旨!陛下信任老臣,老臣不敢辜负圣望,必将用心辅佐太子殿下,绝不让陛下您在南巡期间有后顾之忧,还望陛下安心!”

德庆皇帝点头笑道:“太子他年纪轻、经验浅,确实需要你好好辅佐,在朕南巡的这段时间,你也要趁机好好教他,你是老臣子了,朕也信得过你。”

听德庆皇帝这么说,黄有容自然是连连保证不提。

只是,黄有容在归列之后,在有意无意之间,眼光从赵俊臣身上一扫而过。

目光之中,蕴含着浓浓恶意。

显然,黄有容在留京辅政期间,手中权势将会是前所未有之大,也必然会趁机为赵俊臣制造一些麻烦。

对此,赵俊臣自然是察觉到了,但只是淡然一笑,并不在意。

而德庆皇帝对于赵俊臣与黄有容之间的这些小动作,似乎发觉了,又似乎没发觉,只是话锋一转,又缓缓说道:“不过,接下来无论是殿试,又或是南巡,皆是天下瞩目的大事,众位爱卿皆是朝廷重臣,朕希望你们接下来以大局为重,齐心协力一同稳定朝中局势,在这段时间切不可出现什么乱子,否则只会让天下人看笑话,到时候无论是朝廷的颜面、还是朕的颜面,都会不好看。”

说话之间,德庆皇帝目光环视,并在黄有容与赵俊臣二人身上稍稍停留,警告的意味很明显。

而听到德庆皇帝的警告后,众大臣皆是齐声答应,至于黄有容与赵俊臣二人,神色之间尤其肃穆认真。

只是,答应虽然是答应了,但黄有容与赵俊臣二人真正的心思究竟如何,却依然难测。

~~~~~~~~~~~~~~~~~~~~~~~~~~~~~~~~~~~~~

事至如今,正如赵俊臣之前向周尚景分析的那样,这一次德庆皇帝召见众位大臣的目的,一是为了殿试与南巡的筹备,二是为了敲打警告赵俊臣与黄有容二人。

但最重要的,却还是为了目前朝中的那些实权官位空缺。

如今。前两件事情都议定了,但最重要的事情,却还没有谈及。

所以,众位大臣也皆是聚精会神的等待着。

果然。德庆皇帝在暗示与警告了赵俊臣与黄有容之后。突然把目光转向了刑部尚书冯坡,问道:“冯爱卿。你如今年岁多少了?”

冯坡沉默片刻后,缓缓出列道:“回陛下,老臣今年七十有三。”

德庆皇帝一脸的感慨,道:“没想到你已是七十三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朕记得初次见你的时候,你还是江苏一道的提刑按察使,转眼间竟已是过去二十年了,而你也到了古稀之年……”

说着,德庆皇帝看向冯坡的目光满是关切,又问道:“说起来。如今满朝上下,已是数你的年岁最大,近几年的早朝,你也一直都在告假。缺席泰半,想来也是年岁大了,所以身体有些支撑不住了吧?”

冯坡虽然老迈,但毕竟还没有老糊涂,听到德庆皇帝的这些话后,也顿时明白了德庆皇帝的深意。

事实上,他对此也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所以,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后,冯坡突然跪下,伏首道:“老臣惭愧,近年来窃据高位,却庸庸无为,食君之禄,却没能忠君之事,老臣……老臣自请告老还乡。”

德庆皇帝叹息一声,仿佛十分不舍,说道:“你是老臣了,朕与你二十余年的君臣情谊,也舍不得你离开,然而以你如今的岁数与身体,朕若是继续用你,也就是在害你了,朕实在于心不忍……罢了,朕准你告老还乡,过些日子也会另有赏赐,你就安心回老家安度晚年吧,朕记得你有几个后辈也在朝中为官,朕日后也自然会照拂他们,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

得到德庆皇帝的旨意后,冯坡先是向德庆皇帝行了大礼,然后默默的站起身来,把头上的官帽摘下,并捧在怀中,接着又默默的退到了一边。

接下来,养心殿内不管发生了何事,都已是与他无关了。

…………

此时,养心殿内的一众阁老与尚书们,看到德庆皇帝在三言两语之间已是打发了冯坡,朝中除了原先的那几个实权空缺之外,如今又多了一个刑部尚书的空缺,也皆是眼神热切,蠢蠢欲动。

最先忍不住的,却是阁老程远道。

程远道身为太子朱和堉的心腹,自觉在这个时候应该帮助太子争取一些好处,所以冯坡不过刚刚退下,他就已是迫不及待的抢先出列发言。

“陛下,如今冯尚书告老还乡,之前又有刑部侍郎闫鹏飞被收押问审,如今刑部三位主官只剩下了刑部右侍郎李立德一人,不免人手缺乏、影响朝务,所以臣请陛下另择贤能补充。”顿了顿后,程远道又说道:“臣以为,太子少保曹荣曹大人,这些年来辅导太子、谨身护翼,又一向精明干练,正是接任刑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听到程远道的话后,德庆皇帝眉头微皱,神色间闪过了一丝不快。

如今冯坡不过是刚刚告老还乡,人还在养心殿内,程远道就迫不及待的跳出来争夺好处,未免有些太着急了,虽然官场之上“人走茶凉”只是常态,然而一些面子上的功夫还是需要做的,程远道如今却是有些失态了。

不过,对于眼下的这些实权空缺,德庆皇帝也确实有意留给太子一部分,所以虽然不满程远道的急切,但终究还是没有出言指责。

然而,程远道虽然最先出手争抢,但太子一党的众官员之中,除了少数几人之外,却大都有一个相同的缺点——那就是这些人不缺学问、不缺人品、也不缺声望,但办事的能力与经验却总是存在着疑问。

所以,程远道的建议,也很快就被人反驳了。

“陛下,老臣以为,刑部尚书之位固然需要有人接替,然而程阁老所提议的太子少保曹荣却绝不是合适的人选,这位曹少保固然是当世大儒,但在担任太子少保之前,最高也只做过太常寺卿,只是负责掌管礼仪祭祀,于刑部的审侦之道并不精通。如今原刑部冯尚书告老还乡、原侍郎闫鹏飞收押候审,正需要一位精善此道的官员坐镇,老臣以为,如今最合适的人选是河南按察使林承泽。还望陛下明鉴。”黄有容出列说道。

河南按察使林承泽。虽是被黄有容推荐,但他却是另一位阁老沈常茂的门人。显然这是沈常茂与黄有容二人合作的一部分了。

果然,随着黄有容出列发言,沈常茂也随之出列表示赞同。

另一边,吏部尚书宋启文出列道:“陛下。山东左布政使张伯崇任期将至,此人已是先后在云南、广西、贵州三道担任地方长官,在任期间的政绩皆是出色,如今年纪也适合,臣以为当是接任刑部尚书的最佳人选。至于黄阁老与沈阁老所提议的林承泽,如今任期未满不说,且吏部对他的历年政绩考核。也不见有太多出色之处,臣以为还需要继续在地方历练,还请陛下明鉴。”

许多人说,周尚景在朝中势力。一半来自于吏部,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些道理。

吏部掌管天下官员的考核、升迁与调动,说是朝堂中的核心衙门也不为过,周尚景掌握了吏部之后,在与人相争之间,也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比如现在,宋启文仅仅只是一句“历年政绩考核不见有太多出色之处”,就顿时让林承泽接任刑部尚书的希望少了一半,即使有黄有容以及沈常茂这两位阁老的全力支持,却也不能避免。

这些年来,德庆皇帝不止一次想要整顿吏部,让吏部摆脱周尚景的影响,奈何周尚景对吏部的经营,比赵俊臣对户部的经营还要更加牢固,若非是周尚景的亲信门人,也根本坐不稳吏部尚书的位置,如此尝试几次之后,因为吏部太过紧要,为了避免江山动荡,德庆皇帝也只能暂且放弃了。

另一边,随着宋启文的发言,周尚景也随之出列,却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的门人张伯崇争取刑部尚书的位置,反而转移了话题,说道:“陛下,如今除了刑部尚书的位置以外,朝中还有一个刑部侍郎、一个工部侍郎、一个副督察御史,总计三个空缺,老臣以为,这些空缺也应该尽快找到适合人选接替才对。”

周尚景的这些话,却是在提醒朝中各大派系,如今朝中空缺的实权官位不少,不必只盯着一个刑部尚书的位置争抢——这是暗含着要与其他派系合作瓜分的意思。

当然,在朝中各大派系之中,周尚景的权势最大,自然也要分得最大的好处。

而就在朝中各大派系纷纷发言之际,工部尚书左兰山则是不住的向赵俊臣打眼色。

左兰山并不清楚赵俊臣如今已是与周尚景达成了协议,还以为赵俊臣会全力为李立德争取这个刑部尚书的位置,所以眼见各大派系纷纷发言,但赵俊臣却依旧沉默,不由有些着急。

左兰山却不知道,赵俊臣若是有心为李立德争取刑部尚书的位置,那么他就不会任由冯坡告老还乡了。

实际上,德庆皇帝恐怕也不希望刑部尚书的位置由李立德接任,毕竟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再加上户部与工部,在朝中六部衙门之中,竟是有一半被赵俊臣掌控,到了那个时候,赵俊臣的权势发展也会脱离德庆皇帝的掌控,这是德庆皇帝绝不愿意看到的。

恐怕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德庆皇帝才会任由冯坡告老还乡。

不过,出于各种考虑,即使只是装模作样,赵俊臣如今也应该出面争夺一番。

所以,在左兰山的不住暗示下,赵俊臣终于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刑部人手空缺,正应该由熟悉刑部的官员接任刑部尚书的位置,臣举荐刑部侍郎李立德,此人办事干练,也在刑部任职多年,正是最适合的人选。”

随着赵俊臣出列发言,左兰山也连忙出列表示赞同。

然而,因为李立德在资历、功绩、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赵俊臣虽然举荐了,但很快就被各大派系驳斥了。

当然,对于其他几位阁老所提议的人选,赵俊臣也是找着各种理由反驳,毫不相让——包括周尚景所提议的张伯崇也是如此——虽然赵俊臣已经与周尚景达成了协议,但赵俊臣却不愿让德庆皇帝察觉到这一点。

…………

如此,几位阁老与六部尚书们在争吵许久之后,在德庆皇帝的拍板定论之下,朝中的那些实权空缺,所有的接替人选也终于尘埃落定。

最终,原山东布政使张伯崇在首辅周尚景与吏部尚书宋启文的全力支持下,还是成为了新一任的刑部尚书——这个人的黑点确实很少,所以其他派系虽然有心反对,却也找不到太多理由,而周尚景一派也借此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而正如周尚景所推测的那样,因为赵俊臣没能为李立德争取到刑部尚书的位置,德庆皇帝出于补偿考虑,同意了李立德接任山东布政使的位置,如此在赵俊臣的门下,也终于有了一位封疆大吏,这对赵俊臣而言,产生的好处将是长远的。

接着,又在赵俊臣的强烈举荐下,原大理寺少卿秦怀远成为了新的刑部右侍郎。

此外,另一个刑部左侍郎的空缺,则是被沈常茂的门人林承泽得到了。还有副督察御史的空缺,则是被太子一党的曹荣得到了。至于秦怀远接任刑部侍郎之后,所留出来的大理寺少卿的空位,则被黄有容的门人石则贤得到了。

显然,虽然太子尚未归京,但德庆皇帝依然给太子预留了一部分好处,而且随着黄有容与沈常茂的结盟,朝中形势也因此而重新趋于平衡,德庆皇帝对于这两位阁老也改变了态度,开始重新扶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庆皇帝的偏向下,又因为周尚景一派的全力争取,工部侍郎的空缺,最终也被周尚景的门人、原顺天府丞叶尚宏拿到了。

显然,周尚景这次与赵俊臣合作之余,也趁机在赵俊臣的地盘中插了一颗钉子,并没有安什么好心。

而德庆皇帝对此也是持支持态度,显然也是打算借此而引起赵俊臣与周尚景之间的不愉快了。

就这样,朝中出现的诸多空缺官位,也终于全都有了接替的人选,而朝中的各大派系,也或多或少都分到了一些好处。

……

等到尘埃落定后,众大臣在暗自计算着各自的利弊收获之间,在德庆皇帝的示意下,纷纷告退。

赵俊臣也同样在心中计算着自己在这一次的利弊与收获,正打算随众大臣一同离开,德庆皇帝突然开口了:“赵爱卿,你留下来,朕有话与你说。”

……

恩,今天第二更,二合一大章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