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五百四十九章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

“道砟的石头都是从浊水溪上游,采后筛选后方可铺设。都是精挑细选过的粗砂和碎石。马匹也可以踩在上面奔跑。”赵桓笑着跺了跺脚,说道:“也就是说这驰道,在冬日里,也能够来回运货。”

“马匹在冬日里不能随意的奔驰,是因为地面会冻住,这也是为何有进攻窗口期的原因。”

“但是,有了驰道,冬日的货运,也不会再受到天气的影响!冬日战备,春季进攻!”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

李纲沉默的品了品这句话,笑道:“正是如此。”

赵桓踩着道砟走了很远,赵英跑过来,俯首说道:“官家,一切都准备就绪,可以出发了。”

赵桓踢了一脚石头说道:“李太宰问朕为何生气,朕其实就是担心大宋的朝堂缺钱的时候,扑买盐铁、驰道罢了。”

“赵都知,把刚才让你记下的那句话,再加上一句……”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亲自经历过一段时间疯狂私有化的经历,而这段经历让他对这等事莫名的讨厌。

富商也好,官宦也罢,在国政混乱的时候,都会变得疯狂起来,化身为国家的蛀虫,疯狂的扑在这些东西上吸血。

利用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鲸吞国产。

他也是这个过程的受害者之一。

家里的自来水厂一直在亏钱,后来私有化之后,水价从五毛翻到了三块七,瞬间盈利。

上学的那条铁路,原来票价一百三十块,私有化之后,c字头和g字头一个价。自此以后,他宁愿绕道也不愿意去乘坐。

这些都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在大宋做不得数。

但是在大宋,什么时候炸出个保路运动来,那对大宋的冲击力,可不是闹着玩。

“国之公器,不谈盈亏。”

赵桓说完走上了自己的大驾玉轳,车驾缓慢而平稳的发动。

赵英赶紧把这句记下来,一溜烟的跑向了车驾去。

最前面开路的事运兵的轨道马车,车厢里,坐着数名士兵。

大驾玉轳经过改装以后,平稳上更进一步,而且行驶在铁木轨道上,更加平稳至极。

景色在车窗中飞快的倒退着,赵桓显然注意到了,李纲没有介绍的地方,那就是大驾玉轳的车窗变成了玻璃窗。

数百辆车辆飞快的在驰道上奔驰着,马蹄声隆隆而去,赵桓也看到了,道路两边的百姓在驻足观望。

河北路上的坑终于填的差不多了,均田正在稳步的落实当中,

这些耕田终于恢复了他们本来的作用,产粮去养活更多的大宋百姓,而不是变成沼泽洼地,阻拦铁蹄南下。

也阻拦不了。

“大宋正在变好啊。”赵桓看着田间耕作的百姓,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大驾玉轳变了样子,内饰上到没有多少变化,赵桓又想起三年前自己跟着种师道,放下身后一切,前往河东路的场景。

那时候的青山绿水,却遍地都是狼烟,没有炊烟。

颠簸的车驾,耗尽了种师道最后一点生命力,打完大同府后他长病不起,在岳飞收复燕京的时候,他也在在大同府的行在宫中,合上了自己的双眼。

“种少保啊,现在这破车,终于不那么颠簸了。”赵桓拍了拍腿,拿出了札子。

要是当初大宋有这等驰道……

这些札子都是些汇总的札子。

大宋从汴京调往燕京的粮草,还有租赁陈家大船,将江南的交纳的税粮,押解到燕山东麓,以及河东路和永定军路,对云中的粮草押运的汇总,以及各地军器院改良陶炉,冶炼步人甲送到前线的种种札子。

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

赵桓从来不喜欢战争,但是又不得不打。

“现在大宋披甲率已经覆盖了五成了吗?很好,有熙宁二年的水平了。”赵桓放下了手中的一本札子,笑着说道。

熙宁二年,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距离靖康三年,正好五十九年。

大宋的披甲率正式恢复到了熙宁二年的水平。

赵佶在位这二十六年,大宋的披甲率年年刷新最低,以至于赵桓继位的时候,就只有五营百甲的水平。

五营是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百副。

熙宁二年,大宋禁军五营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千二百五十副。

不到五十九年的时间,大宋就把军队的甲胄都败光了。

大观年间,钱引大规模刊印,就需要更多的钱去支撑,大宋的薄铁钱,吃掉了甲胄用的铁。

吃完新甲的铁还不够,赵佶又把目光看向了库存的甲胄,一时间把甲胄打成铁钱,蔚然成风。

大宋商贸发达,大宋的朝堂却没有足够的武力,去征服更多的铁山,银山,金山。

一条腿发育不良,宋徽宗直接把这条腿给打折,然后给扔了。

赵桓拿起另外一道札子,才发现,赵佶还把另外一条腿给打了个半折。

赵佶为了去高丽耀武扬威,建了两艘神舟,六千料(三百六十吨)的康济号,七千料(四百二十吨)的通济号。

这两艘超级大船建造出来后,不可避免的带动了大宋船舶的飞速发展。过去三千料的商船,变成了中型船舶,大型船舶的技术有了现成的例子之后,江南各家开始建造五千料以上的大船。

赵佶发现这进一步促进了海贸的发展,造成大宋钱币大量流失。

整个东南亚都流行起宋钱之后,赵佶居然选择把船砸了,进了火炉……

这个脑回路赵桓至今没有想明白,他脑子里都是豆腐花吗?

后世苦苦追寻的货币国际化,结算权,在赵佶眼里,是害政,因为他没有钱去支撑这种国际化的市场。

又打不下金山银山来,还奈何不了大宋日益兴盛的海贸,弄的海禁也是不伦不类,没人执行,市舶司的税收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糊涂账,糊涂算。

所以他只能把两艘神舟给砸了,泄愤。

以至于现在赵桓运粮,都得去陈家租赁船舶!

赵桓忙活这几年,其实也没干多少事,一直在中兴的路上走着,刚刚跨过了熙宁年间的披甲率。

现在要造更大的船!

是大宋朝堂现在迫切的需要,木兰舟已经建好了,第二艘五千料以上大船,也在兴建中,而且这次是两艘!

津口市舶司的船坞里,开春准备动工,报给赵桓让赵桓御批。

赵桓咬着牙,朱批了这个札子。

大宋的内帑,国帑被赵桓打仗、修路给打空了。

虽然有回血的工赈院和军器院的工坊,汴京的汴京仓也在不断回血,但是这不够赵桓这么折腾大宋。

预留了一千万贯准备用作对金战事,木兰舟建完就是最后一点钱。

其他的国帑都有了预算,不能擅动。

赵桓从开局砍了吴敏李擢后,一直过得有钱为所欲为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填完了赵光义的坑,还得填赵佶挖的坑!

一艘三十万贯的木兰舟,赵桓都要咬牙朱批,津口市舶司的第二道札子,赵桓都不知道怎么批复。

这是市舶司送上来的一张图纸,曰:万料大船。

赵桓最终还是批了这道札子,看能不能从别的地方挤一点?还是开源,发行国债?

不过赵桓看着窗外正在恢复生产的河北路,仔细琢磨了很久,决定暂缓国债之事。

国债是以国家信誉背书的债务。而现在大宋的朝堂的信誉虽然恢复了几分,但依旧薄弱。

万一大宋钱庄发行了国债,百姓不买账,各地官员为了完成指标,难免会选择派单,弄的国家信誉进一步的崩溃。

得不偿失。

所以国债暂时还不合适,还不如等到打完金国之后,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再说这件事。

除了国债之外,赵桓现在还有一条路弄钱。

那就是打下辽阳,占了本溪……

本溪,赵桓钦定的四大行在之一,当初他把那里定为行在,就是看在铁矿的面子上!

那可是有全国范围内,最优质的,开采条件最好的露天铁矿,关键是品质好。

低硫低磷的铁矿石哪里找,占了本溪,什么都有了。

所以想弄钱还是走出去,开源才是王道。

比如赵桓就盯上了,坐在金矿上的驴所拥有的的波托西银都银矿。曾经在十九世纪百年时间里,出产了地球上约一半的白银。

就是赵桓让李邦彦出海的寻找的一个地点。

眼下没钱,挤一挤总要弄出点钱来,把这个万料大船给造出来。

赵桓想了很久,才给这艘船定名为定远号。起这个名字,没别的意思,他要在宋朝搞倭国的白银矿了。

波托西银都银矿占了地球一半,那另外一半中的一半,就产自于倭国。

赵桓准备正式开启对倭国的白银攻略,他赵桓看上的东西,谁都拦不住!

赵桓仔细琢磨了下,哪里都不能削减开支,无法兴建战舰,武力征伐暂时力有未逮,那就只能下圣旨要了。

平盛清好久都没来大宋朝见了,崇德天皇和飞羽天皇的宫斗戏他没兴趣,大宋需要大量的白银,是现在最迫切的需要。

赵桓写给崇德天皇,让其按藩属国制度,将去年一整年的倭国公文和应该缴付的税赋赶紧麻溜的拉到大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