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五百一十七章 甚幸,至治之君也!

计省本身的职能,因为缺少了三司使和各种司所,导致了计省名存实亡。

赵桓从历史的长河里,看到了大宋应该建立一个新计省,而这个新的计省的正职应该是属于三公九卿,长时间出现在常朝里。

而新计省,需要担任其本职工作。

包括商税、农税等财税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改良方案并组织实施。

还需要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形势,参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大宋的商业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还需要拟订朝堂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完善鼓励包括居养院和安济坊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还需要建立新的税法和税收审计工作。

还需要大宋越来越繁荣的海贸的市舶司的税务,也就是海关税如何征收和各种货物征收比例。

还需要负责各路、州、府的财会审计。

这都是计省本身应该干的事,但是元丰改制之后,这些职能,都归了户部所有。

户部本来就负责大宋的人丁和官员任命和考核,工作繁重,还负责税收。

加了计省的工作职能后,就显得转不过来圈了,但是能够勉强应付。

毕竟在赵桓登基之前,大家都是踩着西瓜皮滑,滑到哪里算哪里。

现在商改的不断推进,户部力有未逮的弊端逐渐显露。

连钱都花不出去,不正说明,大宋的朝堂正在逐渐的失去了他本来的作用?

赵桓看到了大宋的朝堂的弊政,但是他现在却无力去改变,确切的说时机还不成熟。

就以组建商部来说。

从亲从官抄了吴敏和李擢家,内帑暴富开始,赵桓就开始计划商部诸事,整整两年,从选人到从各个部分分权,用了整整两年。

这还是有李纲的帮衬才做了起来。

但是依旧是个大体的框架,如果不是李纲倒腾出来个飞梭织布机,商部能不能走下去,还模棱两可。

赵桓看着朝臣们渴望的目光,说道:“这样吧。”

“先说货币的事,大宋的钱引不能超发,这是底线!一块银元一张钱引。绝对不可超发。”

赵桓先给大宋的财会改革定了个下限,这个下限是一个保障,防止大宋手工作坊的薄弱经济体,在财会改革的冲击下,被直接冲垮。

大宋很富有,但是封建王朝的经济都是工坊和小农经济,很容易就会导致各种社会乱象。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

“赵都知,我记得咱们内帑有很多的票号钱庄,对吧。”赵桓忽然说道。

赵英一愣,这常朝什么时候有他的事了?

“是的,主要都是在北地,约有一百多家大宋的票号,官家的银元就是从这些票号里兑出去的。”赵英俯首赶忙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把内帑的票号钱庄,给了商部,让商部组建大宋钱庄吧。”

赵英的眼睛越瞪越大!

官家最开始用内帑,填补陈留门战死军民的抚恤。

在云中路补大宋军卒的粮饷。

在河东路借钱给孙博和何栗,填了常平仓的窟窿。

平州战事中,内帑出钱买粮。

大宋书坊成立的时候,内帑的书坊全部给了进奏院和李邦彦,组建了大宋书坊!收益归了国帑!

连圣旨打劫的一千万银元,都归了国帑!

现在内帑所剩不多的票号和钱庄……官家也要拿到外朝去?

李纲、郑望之、朱胜非面面相觑,官家这是又要做什么?他们莫名的看着赵桓,不知道他意欲何为。

赵桓看着赵英的脸色,就知道他不舍得。

大宋的内帑书坊没了,丝坊给了纺织所,抄家的钱,也都拿出来做了国用军事民事。

现在票号钱庄,也要没了?

赵桓笑着说道:“组建一个大宋钱庄,制定和执行货币的发行和回收,制定货币政策,管理民间钱庄,很有必要。”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当初两蜀地区,选择赵构而不是朕原因吗?”

李纲点头说道:“片钱不入蜀。”

虽然朝堂上,谁都没指名道姓,但是这个片钱不入蜀,蜀中钱引如废纸的政令,是赵佶为了削蜀中地皮而下的政令。

这导致了蜀中对汴京朝堂的天然不信任。

赵桓看到朝臣们都是明白人,这群人尖子们,都知道蜀中为何选择赵构。

都不糊涂啊。

赵桓笑着说道:“大宋的商贸极为繁荣,但是缺钱。并不是大宋不够富有,而是大宋缺少交易用的货币,也就是钱荒。”

“朕用一道圣旨打劫了倭国一船银子,弄了一千万的大宋银元。”

“旨在建立以白银为本位货币,建立一种新的货币制度。”

“到底发多少银元?到底印多少钱引?钱引谁来印?银元和铁钱兑换比例是多少?大宋对外贸易使用银元结算时又应该依据什么条例?都没个章程。”

“太上皇当初一拍脑袋,印一堆钱引,一拍大腿,印一堆钱引。”

“这样的印法,就是民不聊生,民心不在、社会动荡,稍微有点事,就是离心离德。”

“朕从来不怪蜀中百姓,是大宋对不起他们。”

户部侍郎郑望之站了起来,说道:“官家,要不这事,交给户部来做?”

赵桓看着郑望之,看的郑望之心里发毛。

然后郑望之才悻悻的坐下,他已经看懂了官家的眼神里的意思。

户部当初吞了计省的活儿都没干好,这个银本位体系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门,户部吃不下。

“我说郑少卿啊,这户部已经够胖了,再吃就走不动道咯。”朱胜非嗤笑了一声,笑着说道。

柳成卿拍了拍郑望之,笑了起来。瞬间,文德殿内,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赵桓也是摇了摇头,朱胜非说了自己想说的话,户部的职能太多了,再多就周转不开了。

柳成卿疑惑的问道:“官家,完全没必要把内帑的票号拿出来啊,让陈冲从国帑支点钱,把这事办起来就是,为何要把内帑的钱拿出来呢?”

柳成卿的疑惑也是常朝上,六部九卿和大宋的太宰李纲,内心的疑惑。

“官家臣以为不妥,再建一些票号钱庄就是,官家登基以来从未从国帑拿过钱,还一直在补贴国帑,现在再把票号钱庄拿出来,内侍省怎么办?”李纲也站了起来,反对官家再次肢解内帑的举动。

“是呀,官家,大宋百姓的唾沫星子会把我们这些人骂死的,薄待谁都不能薄待官家。”柳成卿赶忙站起来应和。

这要是真的把皇帝的小金库折腾空了,被百姓知道了,他们得被骂死!

赵桓摇了摇头说道:“内帑还有些许的产业,够花就行。”

赵桓一直在有意识的清除内帑的产业,包括他继位的时候,继承的内帑工坊和后来查抄的工坊。

他一直在有意识的减少赵家积累财富的能力。

朝臣们不懂,即使懂了也不敢乱想。

但是赵桓却知道,内帑是畸形的产物。

内帑的产业,都不隶属于国家,而是隶属于皇帝私人所有。

而皇帝,是这天下权力最大的人,内帑必然缺少监督,会滋生出多少贪腐和特权?

若内帑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越来越大,到最后就会变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畸形的利益集体。

而这个利益集体,成为大宋这颗正在新生的大树上的新的蛀虫。

赵桓想要大宋永昌,自己还不停扩大内帑,制造特权,制造畸形利益集体,那才是石乐志。

李纲显然和赵桓配合已久,多少想明白了点大宋皇帝内心的想法。

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述。难道要劝官家昏聩点吗?

“官家,大宋也不缺这个钱,还是重新组建吧。”李纲依旧梗着脖子说道。

李纲这个态度就表明了他在坚决反对赵桓的政令。

并非反对赵桓建立大宋钱庄的想法,而是反对赵桓对内帑的不断削减。

李纲是大宋的宰执,而且是那种不结党的独臣,他想要做一个道德圣人,不愿意自己身上有污点。

他还想要跟着赵桓励精图治,改变大宋目前的困局。

这都决定了,他需要一个强权皇帝来支持他。

军、政、财全部强权的皇帝!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说道:“那么举手表决吧。先表决第一项,令商部陈冲,组建大宋钱庄的事,同意的举手。”

几位重臣统统举手,表示同意并支持赵桓的这个政令。

大宋钱庄现在还叫钱庄,过两年说不定叫什么名字,而陈冲,过几年,绝对能就站在了朝堂之上。

郑望之俯首说道:“官家慧眼啊!这计省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货币的问题,唯有解决了货币之事,才能顺利的解决其他问题。官家果然是官家。”

柳成卿笑道:“甚幸,至治之君也!”

“官家英明!”几位朝臣不太整齐,却极为真诚的说道。

赵桓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呀,就知道拍马屁,拍的朕都信了。”

“好了好了。表决第二项决议。”

赵桓顿了顿,他脸上忽然露出了笑容,刚才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个不错的的主意。

他笑着说道:“内帑票号钱庄归商部之事,不同意的举手。”

朝臣们的缓缓的抬起头看着赵桓,他们看着官家脸上的笑容,眼中尽是疑惑。

不是应该是同意的举手吗?

同意的举手,和不同意的举手,天差地别。

同意的举手,即使不举手也有保留自己看法或者说弃权的含义。

而赵桓这一招,不同意的举手,就有些意思了。这表示明确的反对!

李纲等人互相看了两眼,官家这是耍赖啊!

赵英缓缓的、颤抖着把手举了个半截,在赵桓目光的威胁下,又将手缓缓放下了。

李纲笑了笑,将手举了起来,说道:“官家,臣不同意。”

李纲一带头,其他的几位重臣终于松了一口气,也都把手举了起来。

“行了,把手放下吧。朕跟你们说道说道这内帑的事。”赵桓看着朝臣们的表现,知道这不是抖个机灵,就能把事情解决的了。

赵桓的理由依旧是那个不愿意制造利益团体,不愿意给大宋添加隐患的理由。

他说了很久,朝臣们的脸色开始犹豫。

显然官家的担心是存在的。

“不如这样吧,官家。票号和钱庄归了商部,让陈冲拿去组建大宋钱庄,这臣不反对了。”

“但是这收益,就是存储管理的财资,归内帑所有,如何?”李纲想了个折中的法子说道。

大宋的票号和钱庄的存取钱业务,是要收管理费的,和某宝某微的手续费差不多。

但是性质不大相同。大宋的钱庄的存钱是不能用作贷款和投资,所以收益仅有保管费用。

而且某地大规模支取的时候,调运银两和铁钱供此处支取,还要承担运费和运输的风险。

获利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某宝某信,拿着钱,可没少搞投资。

赵桓看着李纲坚持的神情,知道今天这事怕是绕不过去了。

自己找了个好宰执,可是这个宰执有时候让人有些头疼。

但是人是他自己选的,他硬着头皮也得接受李纲的反对。

他笑着说道:“那今天的常朝先到这里,陆少卿,把今天朝议的内容整理好,朕晚上要看。”

“诸位也辛苦了一上午了,下午还要忙一下,回去之后,把大宋钱庄的事,定个章程出来,大家各抒己见,明日常朝,再议此事。”

“李太宰,你留一下。朕和你有点事商量。”

李纲俯首称是,其他几人离开了文德殿,殿上就只剩下了李纲和陆宰两个外廷大臣,还有内廷的赵英,以及皇帝赵桓。

连宫人都退下了。

这是当初留下的习惯,屏退左右,秘密的事秘密的说。

现在李清照接手了内廷的管理后,宫人们都安生了,但是这个习惯却留下了。

“新计省要建,你筹备着,这事是大事,不能马虎。”赵桓先把最重要的事说了。

新计省不是不建,而是现在不适合建。

不把货币问题解决了,计省建起来和过去一样,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原来计省的立意绝对是好的,可惜执行后才发现难度太大了些。

“臣省(xing)的。”李纲俯首说道。

赵桓点头,才说起了内帑的事,他和李纲沟通很久。

最后还是依据里李纲的建议,票号归商部经营,而保管费收益,归内帑所有。

“那就这一百多家,其他票号的收益和这一百家收益区分开来。不能在多了。”赵桓无奈同意。

他说服不了李纲,因为李纲已经预设立场,说多少次都是白说。

他需要赵桓足够的强权。

而李纲也无法说服官家,他始终无法理解,官家为何坚持的削减内帑。

不过两人各退一步,一个把内帑的钱庄交给了大宋,让大宋的监察部门监察。减少出现的蛀虫的可能性。

一个把收益归了内帑,算是让官家的日子不那么难过。

不过经过沟通,李纲多少明白了些官家此举的目的,他笑着说道:“官家,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模样。”

“自六王毕,四海一,**之内,皆皇帝之土,一家之天下矣。”

“现在官家的权势和尊贵,是官家应得的。”

“若非官家临危受命,于危难之际,救国救民,现今这天下不知道何等模样。”

李纲最后劝了一句,离开了文德殿,他还有事要做。

赵桓看着李纲的背影,愣愣的出神,其实他和李纲的根本冲突,是理念的冲突。

在赵桓心中,大宋之天下,归属于大宋天下内所有百姓!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赵家!

而李纲的内心,依旧是君君臣臣那一套的家天下。

赵桓从没认为自己这天下就是自己的。

而且他认为这天底下最大的蛀虫不就是自己这个皇帝吗?

可惜的是,就是与自己配合极为默契的李纲,都不太同意自己的理念。

赵桓陷入了沉思,难道是朕矫情了?

李纲的意思很明显,官家明明是食物链顶端的老虎,非要吃草?

李纲连午饭都没吃,他需要跟陈冲交流下,保证官家对财权的控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