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四百五十六章 一道所有人都说简单的数学题

“气温下降的时候,雨水量不是应该减少的吗?这燕京府都快被淹了!”赵桓看着窗外的雨幕,叹气的说道。

大雨滂沱的砸在了屋檐上,叮叮咚咚的响声不绝于耳,雨水顺着砖瓦而下,形成了一道雨幕,落在了凭栏处。

外面的小池塘被砸出了一个个小小的水泡,荷花坚挺着绿叶,迎接着滂沱的夏雨。

【气温的下降和降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最近燕京城会有暴雨,请出门时,带好雨具。】

赵桓无奈的看着窗外,下着大雨,连燕京城大工地都开始停工,等待着雨停。

而赵桓也少有的歇息了几天。

从汴京送过来的札子都变得少了些,没什么太多的大事,就是最近汴京城准备官考。

考试题目上赵桓没什么意见,有一道题,他不是很会做,稍微研究了下,才理清思路。

“长江纳众水,百折不回头,碧海能容扬涛,日夜向东流啊。这题,有点意思啊。”赵桓看着题目也是挠头。

数学这个东西充斥着生活,无所不包,这群官考的学子,要受苦了。

赵桓尝试的算了一下,这题倒不是很难,就是一时没想起来而已。

朱琏端着一盏茶放到了案上,看到了赵桓在算题,问道:“官人,我能看看吗?”

“想看就看看吧。马上就要官考了,朕登基来的第一次官考,兹事体大,但是这题目都是算学十四本里的简单变形体,倒不算难。”

朱琏放下了茶盏,歪在了赵桓的怀里,调整了一下身子,让自己舒适的躺在官家的怀里,她端着札子读了起来。

“问库有布、棉、絮三色,计料欲制军衣。”

“其布:六人八匹少一百六十匹,七人九匹剩五百六十尺。”

“其棉:八人一百五十两,剩一万六千五百两,九人一百七十两,剩一万四千四百两。”

“其絮:四人一十三斤,少六千八百四十斤,五人一十四斤,适足。”

“欲知军士及布、棉、絮各几何?”

“一道很简单的双套盈的问题嘛,很简单。”朱琏笑着看了这道题说道。

双套盈,其实就是基础的统筹学,多运用在实际的事务中计算,比如这道题就是军队勤务和保障管理中的军衣制作管理题目,类似的还有很多小的分类。

是典型的应用数学。

赵桓点了点头,他也觉得不难,既然朱琏这个姑娘都会,那应该不是很难才对。

在他的印象里,女孩子的数学一般都比较差。既然她都会,那大宋的学子们应该不觉得难才对。

赵桓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数学这东西,压根就不论男女,是统统都不会!

虽然普遍上确实是男性的数学逻辑要强一些,但是和所接受到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

朱琏坐在赵桓身上,想要把这道题的答案写下来。

赵桓起身,让朱琏坐下,写毛笔字肯定要坐姿端正,要不写出来字迹,实在是差强人意。

朱琏的字迹极为娟秀,整篇的作答做到了逻辑自恰,给出的答案也是有理有据。

“不错啊。”赵桓吹了吹纸上的墨迹,放到了信封里,就按着这个答案就可以。

不过他很快也写了一份答案,吹干了墨迹,正准备装入信封之中,朱琏好奇的说道:“官家写的什么,能给我看看吗?”

“不能。”赵桓说道。

“哦。”朱琏略有些失意,大概是什么军国大事吧,她安慰自己的想到。

“除非你……”赵桓附耳在朱琏耳边说道,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朱琏羞红了脸,娇嗔道:“官家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记这茬…”

“那你给我看看。我就应了你。”朱琏红着脸点了点头。

赵桓哈哈大笑起来,将朱琏一把抱起,下雨天反正也出不了门,又没有札子,美人在侧,安能不食指大动?

“官人!这是白天啊!”朱琏惊惧的拍打着说道。

“要的就是白天。”赵桓没有理会朱琏无力的拍打。

“嘤…”

信件和赵鼎的车队擦肩而过,来到了汴京城主考李纲的手里。

一个优秀的宰执,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加大吏治,官家虽然明面上罚俸半年,但是李纲还是读出了赵桓想要给朝堂换血的想法。

否则为何要在燕京、汴京、临安、成都府四处设立行政学院呢?

教别人怎么当官?

李纲并不觉得会这么的简单。

他端坐在考场上,收到了这封来自燕京的标准答案,李纲一看字迹,就知道这不是官家手书,应该是朱琏写的。

作答极为正确和优秀,一个后宫的妃子都能做出来的题,没道理寒窗苦读数年的学子做不出来。

只要是个人,就逃脱不了一种心理学效应,名为晕轮效应。

当某个人具有某种特征的时候,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当你看到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其他特征。

李纲看到的是他们十年苦读的诗词歌赋的能力,却忘记了学子们并不是和他一样,长期钻研在军器监,对各种算理,如臂使指。

他的试卷上,大部分都是如此类的双套盈,或者称之为统筹学的数学问题。

结果在阅卷的时候,李纲看着考卷上的作答情况的时候,不禁挠头,自己出的题难了吗?

“刘大家,你来看看这道题,这很难吗?”李纲将题目给了刘益,刘益拿着看了一会儿说道:“很简单啊。”

“这是从燕京传回来的答案,应该是朱贵妃写的,你给看看。”李纲将答案递给了刘益,他自己当然有标准答案,只是学子们做的答案五花八门,让他有些犹豫。

“置人数左右之中,置所给物名于其上,置盈数与其下。这第一步的摆放,极为正确。”

“令维相乘,先以人数互乘其给率,相减余为法,次以人数相乘为寄。这一步的十字相乘的算术功底极好。”

“后以盈乘其上未减者,得上。这一步也没有错误。”

“以上下皆并之,上并之,为物实。下并之乘寄为兵实,二者皆如法,而一,得兵一万五千一百二十人。则其余三物,皆可解出:布两万匹。棉三十万粮,絮四万两千三百三十六斤。”

“好!”

“五步法非常明确,步骤完整,条理清晰,朱贵妃也是个能人啊。官家没给出结果吗?”刘益看完答案问道。

李纲拿出了一张纸,笑道:“这是官家写的,用了一大堆方外的问字,我看的有些头昏脑涨,不过稍微梳理一番,发现官家这方法也有可取之处,对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子来说,可能这方法才好些。”

“但是咱们是选官,不求甚解怎么可能?”

“哦?”刘益拿过来赵桓给出的答案。

方外文字其实刘益见过,毕竟城内可是有乐业人在,他们的文字刘益也曾见过,倒是知道这些方外文字,每一个单独的没有什么含义。

但是又能代表万物,只是因为书写简单。

“李太宰啊,你大大的误会了官家,官家并非是单纯的推到了一个公式,更多是一种…一种…归纳和总结的思想!没错就是这个!”刘益看着官家给出的各种假定,推导出来的公式说道!

“哦?真的有深意吗?”李纲拿过来,好好看了看,依旧是没看出来什么大的内涵。

刘益哈哈的笑了起来,说道:“方外也不是一无是处,这个答案我且收着,我总觉得这是官家在反复的提醒我一些灵感,可是我却无法领会圣意。”

“你们这些人,都是修仙求道的人,谁知道你说的什么。”李纲照着朱琏的答案继续批卷。

糊名批卷,是官家反复强调的教育公平的一种方法和方式。

赵桓神清气爽的等待着汴京城的国考的结果,不过却先等到了车马劳顿快车而来的一百名学子和赵鼎。

他们在滂沱的雨中带着蓑衣,来到了燕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