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四百二十九章 县学的花费有点大

北宋振兴攻略 第四百二十九章 县学的花费有点大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8:41 来源:笔趣阁

赵桓对于匠爵的规划并非临时起意,在工赈监的时候,看到了孙博给大宋的工匠定级,就想到了这件事。

要促进科技的发展,就需要官府的引导和支持,而赵桓觉得除了钱以外,爵位也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赵桓已经让孙博拟定这方面的札子,孙博正在做,但是不妨碍赵桓把封赏先封出去。

相比较氮元素含量最多的化肥,赵桓觉得自己给一个三品官,已经是极为小气的事了。

“这种伏火什么的,叫尿素合适些。”赵桓给了他本来的名字。

王重阳自然没什么意见,本来他的名字就是按照道家的命名方式起的,官家的俗世名称和道丹之名,其实没有什么冲突。

“尿素必须尽快生产,不惜一切代价。”赵桓给王重阳定下了目标。

王重阳俯首称是,然后离开了文德殿,从大同府赶回来的速度其实不快,再加上翻车的事,王重阳足足走了十多天。

他身上已经有些馊了,对于十分爱干净的王重阳来说,这就极为难受。

脸上两道伤疤恐怕是会留下伤痕,但是王重阳并不认为这种伤疤,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困扰,毕竟不靠脸吃饭。

王重阳洗漱之后,换上了干净的衣物,再次变成了玉树临风的中神通,脸上两道伤疤丝毫不影响他的气质。

他走在路上,依旧有极高的回头率,路人频频侧目,感慨世间没有完美,这么俊俏的小生,脸上居然带上了伤疤,让人连连叹气而又有几分怜惜。

这对清心寡欲的王重阳来说,根本不算是影响。他现在一心只想追寻世界的真谛,而且他总觉得自己摸到了些许的门槛。

“孙少宰,官家让某负责峰峰矿区之事,某点了工匠就走。不知道准备好了没?”王重阳先来到了工赈监,提点工匠,然后向峰峰矿区进发。

孙博正在核算人工费用,计省的人也在算预计的支出和消耗,而王重阳就冲了进来。

“这么急的吗?”孙博有些哑然的问道。

过完年休的汴京城市极为慵懒的,孙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勤快了,没成想还有比自己更勤快的人,这刚洗完澡就过来了。

“官家说让某休息几天,某在汴京也没什么去处,早早去矿区好了。”王重阳点头说道。

“那你也得等下午过来,我给你把工匠点齐。还有钱财工钱计省的人,下午才能给你核算出来。”孙博摇头,年轻人就是急性子。

“哦,那某下午就来。”王重阳说完就出了门,孙博抬起头的时候,只看到了门板的晃动,来去如风的王重阳已经离开了。

王重阳并没有停歇,他到了户部要粮食,户部给他的答案也是最早下午才能提粮。

他有些郁结,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修道之旅,毕竟除了实践,他还可以做推演。

在大同府他发现的第二问题,就是浊气如何沉淀之事,毕竟不符合道法自然,而王重阳想到的是水。

他在草纸上,写写画画了一上午,水运仪象台报时的时候,王重阳点起工匠,带上粮钱,就向着矿区进发。

“这刚到汴京城就走了?”赵桓惊讶的说道,这也太着急了。

“臣听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能他们道家都是这样的人吧。比较匆忙。只争朝夕,这不是官家说的吗?”赵英将赵桓的砚台拿开,冬日里的砚台有时候不太好研出墨来。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有些道理。”

“李太宰,继续你刚才说的是,是说到了县学吧。”赵桓问道。

“是的,按照官家的想法,这一年五千万贯的投入,实在是花销太大了。能不能少点?”李纲面露难色的说道。

“多吗?再穷不能穷教育啊。”赵桓挠头的说道:“这样吧,第一年先从朕的内帑里出。”

赵英手中的砚台差点掉在了地上,他擦了把冷汗,这五千万贯出去了,官家手里也就三千五百万贯了。

这花钱如流水一样,进项完全不够官家的花销啊。

还有大同府到奉圣州的那条木轨,也是花钱的大头。

“官家去年收了商税七千多万贯,还有三千万贯左右的农税。官家这总不能年年都从内帑出吧。”李纲为难的说道。

“那个陈冲在你手下干了一年了,他怎么样?”赵桓问道。

李纲摇了摇头,说道:“也是个措大,充其量是个有钱的措大,读书读的有点呆,做事太过一板一眼了。”

“那商部的事,还是不行吗?”赵桓问道。

“如果官家用李邦彦,倒是可以让李邦彦先把架子架起来,李邦彦绝对可以弄好。”李纲提了个建议说道。

“朕从他家里抄出六千万贯的家财来,这么个大贪官,你跟我说让他去管着钱袋子,你这不是胡闹吗?”赵桓摇了摇头。

李邦彦这厮资历、阅历、手段管一个商部,那是绰绰有余。但是赵桓不敢用啊。

“官家,他身边有个侍妾是皇城司的察子。”李纲提醒道。

“那他要是收买了那个侍妾呢?”赵桓还是不太想让李邦彦上。

李纲想了很久说道:“官家,当初查抄李邦彦的家财,其实很多都是李邦彦的私财。所以每每官家用内帑的钱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心疼。”

“大宋书局的雏形是赵都知手里的书坊和印刷坊,其实都是李邦彦本来的家产。当然李邦彦的确挺贪的,一千万贯和六千万贯的差别,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巨贪。”

“哦?那也不成,让李宫正去吧。”赵桓还是拒绝了李纲的提议。

李邦彦绝对不能起复,即使是李纲举荐,为了大宋朝局的稳定,而且现在,赵桓要去燕京,李邦彦只能做个局外人。

李纲就是再不介意,李邦彦过去毕竟是宰相,一旦有了权势,他的那些过去的门生故友就会蜂拥而至。

大宋一旦开始狗斗,那根本就刹不住车。

赵桓最终还是让李清照去了商部,本来就是个实验性的部门,如果做得好,就正式立为部,如果做的不好,就再换人,或者直接取消就是。

“那官家,这商部要是不盈利呢?这县学还推广部推广了?”

“现在大宋二十五路,三百个州,两千余县,一县一学,建学至少就得五万贯,每年县学就至少要五千贯去维持。官家,太多了。”李纲挠头说道。

“开源节流,也要把这事搞起来。贵,自然有贵的好处啊。”赵桓想了想说道:“拿出些汴京仓的财货,换点钱,稍微周转一下。”

“先在蔡京的基础上,把这县学给补充全。可以先有了县学,再有学校,建校之事,不用太过奢华。能省就省点吧。”

“那那些民间的书院呢?都废掉吗?挺可惜的。”李纲问道。

赵桓沉默了许久说道:“保留着吧。”

保留了民间的私塾,是赵桓现在财政压力,最明显的表现。

以赵桓的想法,真正的公平,是所有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享受一样的教育和师资力量。

私塾对比赵桓即将成立的县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书院环境、师资力量、同窗好友都是人生路上的财富。

完全的公平,可是这可能实现吗?至少赵桓知道,在大宋,这无法实现。

太难了,现在赵桓推行一个县学就极为的困难,而且这个县学、府学和太学是一项基本国策,其支出消耗太大了。

赵桓和李纲沉默了许久,绝对公平是他们这对君臣的追求,但是现实就是现实。

如果真的为了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政令,在大宋执行下去,那并不是仁政,而是暴政,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吧,李太宰,将民间的私塾还有书院,都纳入国子监的管理中,统一授课吧。府学和太学,由官府督办,任何官考都必须是府学和太学学子。”

“府学和太学在招生之时,可以向官办县学和私塾,书院招生。”赵桓最后说道。

李纲点头,现在也唯有如此了。

“官家,民间行径和官方行径一致,便于管理倒是好事。臣倒是认为民间私塾存在也不是坏事。一旦某一地方县学败坏了,百姓的孩子也有上学的地方。”

“也能够通过商税,了解到哪里出了问题,方便稽查。”

“还有明日去皇陵祭祀的事,官家今年咱们还去吗?怎么安排?”李纲问道。

大宋皇陵,每年皇帝都会拉着朝臣们去祭祖,以彰显所谓的祖宗之法。

“去!”

“召集文武百官,明日去巩义皇陵扫墓。每个人都要去,愿意带上孩子的也可以。对了,让谌儿、宇文重、岳云他们一起去。”赵桓极为沉重的说道。

“官家。这是不是不妥?”李纲同样忧心忡忡的说道。

赵桓摇头,今年去皇陵扫墓,和以前去扫墓的踏青完全不同。

因为大宋巩义皇陵群,已经被金人砸的一塌糊涂,地上地下,无一处完整。

也就是说,赵桓的祖坟,大宋的祖坟,已经给金人刨了。

皇陵群不仅仅埋葬着大宋的皇帝,还有历代的文臣武将。配享太庙可不仅仅是祭祀,还有相关的规格下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