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四百零九章 昭勋阁特制章

北宋振兴攻略 第四百零九章 昭勋阁特制章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8:41 来源:笔趣阁

最后赵桓给赵光义配的人,是杨业。

赵桓决定给赵光义多配一个杨业,是因为杨业的功绩,也配得上这封殊荣。

杨业为建雄军节度使,号无敌,驻守雁门关多次大破契丹,威震契丹,后汉灭亡,他随太宗北伐契丹,被监军王威逼。

在雍熙北伐中,他毅然从朔州出兵,北击契丹。

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力战而竭,受创数十处,血流如注,为辽军所俘,绝食三天而死。

王以语激杨业,又在陈家谷又不听潘美劝阻擅自带兵离开谷口。

导致杨业无法撤退,没有援兵,孤立无援。

因为宣传口的一些关系,导致宣传出现了偏差。

后世人多认为杨业的死,完全是因为潘美而死。

潘美作为行营都部署,忠武军节度使,最高指挥者,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这毫无疑问。

而王、刘文裕、侯莫陈利用作为行营都监,就和白莲花一样干净了吗?

这是一场潘美默许,三名行军都监的共同执行,一场延续了五代十国到赵宋,晋、梁两大军头集团,互相斗争的一出剪影罢了。

当时西路军出现了军头互相斗争的戏剧,而东路军曹彬那里,也差不多一样,内耗极为严重。

到最后王背锅,潘美、刘文裕罚酒三杯,侯莫陈利用直接放过而结束。

这样的处理结果,其实和他们的责任有一定关系,主要和赵光义的亲疏远别有关。

王在后周的时候就是枢密使,在宋太祖赵匡胤时为将。

而潘美,侯莫陈利用是赵光义的亲信,刘文裕更是赵光义的亲信。

只有杨业是后汉降臣。

牺牲杨业,搞掉王是最后的结果。

赵桓曾唯结果阴谋论的推断,这场陈家谷杨业之死的背后,站着的是赵光义。

但是他没有证据,他只是怀疑。

杨业的死,是一个悲剧。

赵光义的无能的表现,他无法驾驭手下大将,导致大将内耗,凭白的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纵观大宋一百六十年的征战,处处就四个字,互相掣肘。

把好好的战局、政局生生搞到崩溃。赵老二一系的人,似乎都喜欢这个调调。

当然,靖康的事,是大宋三傻蠢到令人发指导致。

赵桓准备把杨业立在赵光义一朝的陶塑,他们的恩怨纠葛,都让他们去地下弄个清楚吧。

他要建立的昭勋阁,目的是为了表彰现在大宋的功臣,杨业都有了位子,自然也要给狄青、王安石都给加上。

赵桓将自己梳理的名单交给了李纲和李邦彦,让他们考虑一下。

“种少保不在太上皇之侧?”李邦彦看着名单愣愣的问道。

徽宗的名单里孤零零的只有一个韩忠彦,韩琦的儿子。

而且李邦彦可是亲历过宋徽宗一朝,韩忠彦两次被下放知府,其实在朝堂中的时间并不长,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终究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种少保当然立在朕的庙宇里,难道还能立在太上皇的庙宇里?”赵桓不满的哼了一声。

其实如果不是蔡京的名声太臭,贪腐太过严重,仅从政绩上,蔡京还是够格的,可是坏就坏在了他贪腐极为严重。

李邦彦也是同理。

李纲幸灾乐祸的看了李邦彦一眼,说道:“这是早就定好的,少保配享官家的太庙,毕竟少保在太上皇时,雪藏数年之久。”

“哦,哦。”李邦彦叹气,这份名单上没有自己。

倒是李纲、王禀、李纲都在名单之上。

“当然了,朕这朝的功臣现在不立陶塑。也不祭祀。”

“功臣名单还有很长,朕打算随时添加功臣名录。但是昭勋阁特制章,还是要给的。”赵桓说道。

活人立陶塑铜像,那是咒人死的。

赵桓给自己留了地方,但是并不打算立像。

昭勋阁特制章才是赵桓此次的终极目的。

授勋,总得拿出点东西来,这昭勋阁特制章就是告诉王禀,他必然名垂青史。

而且昭勋阁特制章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免死,除谋反叛国外,皆可特赦。

可世袭茵福子孙后世。

当然了,只能用一次就是了。

赵桓不觉得过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长驱数千里,使得中原免遭生灵涂炭之苦的功绩,当得此赏赐。

其实昭勋阁特制章,并非赵桓独创,这是汉高祖刘邦搞出来的一套特赦制度。

丹书铁券。

帝王赐给功臣、忠臣的一种特殊凭证,随着时代的发展,丹书铁券也从丹书,变成了金书,名称也变成了金书铁券。

皇帝和各大臣一分为二,具体从哪里截开,就看皇帝的心意了。

保证了独一无二,不可被仿造之外,金书铁券的免死次数一般都在三次及三次以上。

大宋也有类似的制度,赵匡胤当初黄袍加身之后,赐给了柴家丹书铁券,这份丹书铁券的效力要比历朝历代都要大得多,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也正因为如此,赵桓只能绕一个大圈,先建一个昭勋阁,数一数历代功勋的功过,然后在昭勋阁的基础上,加一个昭勋阁特制章来。

否则直接赏下去丹书铁券,后患太多了,大宋这个丹书铁券效力实在是大的过分。

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故曰世券。

世代流传的免死令,赵桓当然还是慎重了些,只能免死一次。

李邦彦依旧是那副不太聪明的样子,愣愣的看着名单出神,看着昭勋阁特制章的授予方式。

“官家,臣就不用了吧。”李纲看着名单上还有自己,而且还要被授予特制章,吓了一跳,赶紧拒绝。

君恩难受啊,李纲刚说了王禀,就轮到自己了。

免死金牌是谁发的?那是皇帝发的!

皇帝说有用,那就有用,皇帝说没用,那就没用。

毕竟拿着丹书铁券的柴家嫡系,连太祖朝都没活过,就没得干干净净了,被杀还是自然死亡,是谁动的手,其实都不重要,反正是直系都死透了。

直到仁宗朝的时候,仁宗皇帝才想起来还有个柴家,弄了两个有名无实连俸禄都极低的公爵。

这俩公爵还不是柴荣的后人。

那丹书铁券在哪里?

没人知道,反正没在柴家人手里就对了。

种师道的功勋自然值一块昭勋阁特制章,他也没有后人继承。

王禀的军功拿这枚特制章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你老赵家不认是你老赵家的事,我王禀拿是我的事,这是我应得的。

李纲就不一样了。

他做的文政,很多政策都还没有发挥什么实际效果,甚至还有改革带来的阵痛,让李纲的名誉在民间,不是那么的友善。

这会儿这昭勋阁特制章,拿着太烫手了。

赵桓摇头,他已经想到了李纲会拒绝,他倒是蛮想按着李纲收下,最后想了想说道:“那就划去吧,以后加就是。”

赵桓饶了一大圈,先立阁,再授勋,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授勋的昭勋阁特制章有效力。

赵匡胤倒是在太庙偏室搞了一块太祖誓碑出来,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平日里,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太祖遗训,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

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一为不得擅上书言事人;

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然后呢,赵匡胤都还活着,柴家直系就死的干干净净了。

赵桓专门作出个世人都能看的昭勋阁出来,目的就是为了昭勋阁特制章有真正的效力,真正的用于激励民心。

跟着朕干,虚名实利,全都有。

李纲显然明白了赵桓此举的目的,但是他还是拒绝了自己。

“那就下诏让王禀归京吧。”赵桓对着赵鼎说道,让他拟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