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三百五十七章 没有基建就没有灵魂的中原王朝

王禀拜托契丹人送出了最后一封军报之后,带着复仇的大宋军卒,向着黄龙府奔袭而去。

打赢了,打输了,对王禀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能到了黄龙府,就胜了。

目的就达成了。

杨忻中收到军报的时候,并没有时间顾及军报,他现在疲于应对金人的袭扰。

他已经连夜赶到了奉圣州的核心军堡,武城。

武城的城门只有两个,极为狭窄,城门是铁包木打造而成。

即使如此,武城的守备官员,还准备无数的大麻袋,装上了碎石,若是城门有被破的危险,就会用这些麻袋把门堵上。

防止金兵的进入。

武城是奉圣州军堡的核心军堡,围十里,城堡四角各有一戍楼,东南门楼和西城墙上有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

而军堡内的民舍也和内地的大部分木质结构不同,挑选了厚重的石材。

不仅如此,还建了一道道厚重的墙壁,实现了驴车皇帝的梦想,丁字街拒地的构想。

丁字街在军堡里遍地都是,军堡是一个军事单位,民宅多数都是供给军队家属们使用。

在太原城修丁字街和在奉圣州修丁字街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地的属性不同。

太原城是河东路的重要关隘枢纽,四通八达,商贸过往旅人极多,在太原城搞丁字街,那就是给自己下绊子。

但奉圣州的军堡不同,军卒不做买卖,回易也是云中路其他地界在做,这里也没有商货通行,就是钉在居庸关外的一个钉子,目的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

这就是个大号的军营罢了。

而武城的西是来远堡,那是一座小小的围不过二里的军堡,但是地理位置及危险要,依山傍水而建,最主要的是他站在云中路和河东路的交界处,随时可以接受河东路和云中路支援。

来远堡城墙高约三丈五尺,条石建成,坚不可摧。

而来远堡的身后就是年久失修,已经是危垣半壁的长城了。

来远、武城、大境门关连城了一线,构成了居庸关前的防线。

武城驻扎着五万永兴军,而来远堡身后可以得到河东路和云中路的支援。

来远、武城和大境门关地势险要,正在集结兵力的完颜宗翰,没办法啃下这三块硬骨头的原因,并不是他不想啃。

而是现在完颜宗翰啃不到这三处军堡和关隘。

在来远、武城防御线前,是星罗密布的民堡,围一里,甚至不足一里。城高两丈的土墙。

但是这样的民堡有数十个之多,每十数个民堡,还有一座小型的军堡与之呼应。

民堡很简陋,但是互为犄角,牵一发动而动全身。

宋家堡、昌明堡、北关堡、暖泉中小堡、开阳堡是官府兴建,但是还有百姓自发筑的民堡,那就不计其数了。

这个给完颜宗翰的进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金兵派少量精兵打民堡,四面民堡支援,打的完颜宗翰都开始怀疑自己,还是不是金国名将。

若是派出大量军队攻击民堡,调兵遣将军卒云集的时间里,民堡的百姓就会撤退,等到金兵到了,只能拿一座空着的民堡。

打下来,守城又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派出小股士兵驻扎,等到大军撤回中军大营的时候,民堡百姓去而复返,通过留下的密道,返回民堡。

这刚打下来,还没焐热的民堡,就又被夺了回去。

若是派出大量军卒驻扎,又有被敌人分化各个击破的危险,行军之大忌。

得亏蔚县的军堡只建了一半,那是个和武城一样的围十里的军堡。

如果完全建成,完颜宗翰都不知道怎么打这场南下之战了。

完颜宗翰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缓缓图之。

这与金国皇帝完颜晟下达的快速拿下云中路的作战计划,完全背道而驰。

完颜宗翰还记得,在宁武关上被沈从砍的那一刀,这次的推进,让完颜宗翰脊背发凉,断断不到一年的时间,宋人就展示出了他们的韧性。

完颜宗翰甚至想交出兵权回去养老。

并非金兵损失惨重,到现在也就折损了上千人而已。

而是极为缓慢的行军,让金人丧失了他们最大的优势,那就是骑兵的转移速度。

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和远在汴京的赵桓有关。

确切的说,赵桓画的奉圣州的军堡,是明代的军堡分布图,对付游牧民族最为好用。

赵桓为什么看不上驴车皇帝在河北路上挖坑的举动,是因为驴车皇帝明知道有好用的方案,而不采纳,非要挖坑而已。

中原王朝搞基建,那是非常合理的。

建堡垒御敌的方案,可以追溯到先秦之时,在东汉的时候,发展到了顶峰。

这都写在历史书里的东西,赵桓在皇览里看到过无数关于军堡的描述。

甚至东汉的堡垒图纸在皇览里,都是现成的。

但是驴车皇帝就是不用,因为需要动用封桩库的财物,

国库的钱都是有数的,都有去处。军堡财帛耗费靡重,非吾之所愿。

大臣们建议在河北路上修建军堡的事,被驴车皇帝以封桩库为赎买燕云十六州而设,不得妄动,乃是祖训为理由,给否了。

唐塔汉冢猪打圈,螨清挖的稀巴烂。(唐朝的塔,汉朝的墓,朱明的军堡。)

中国正统的王朝,不管是进还是退,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极为成熟的玩法,而这个玩法正是基于基建为核心的,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所验证过,行之有效的玩法。

建军堡是一件极为划算的事,军堡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寿。

没有任何制式武器可以达到军堡那么长的使用寿命。

而且军堡还能聚气延福子孙,聚拢百姓,特别是由堡升格为城的那一天,就代表了对这片土地的彻底掌控。

百利无一害的军堡体系,大宋也不是没有用过,不管是现在陇右都护府的军堡,还是正常历史线,蜀中两川的山城,都是一类的东西。

这么一件除了费钱,哪里都好的制式武器,被驴车皇帝否了。

他自创了挖坑玩法和阵图玩法,把大宋埋了进去。

而且大宋是历朝历代最有钱的王朝。

直到赵桓当了皇帝,他才品出了一点中原王朝的韵味来。

此时人不知当时意,今日方知,唯有大力才能出奇迹。

不搞基建的王朝,是没有灵魂的。

杨宗闵以七十五岁的老迈身躯,亲自驻扎在了来远这个最危险的军堡里,他只有不到万人的永兴军,但是依旧摆出了城破人亡的阵仗来。

杨宗闵早就读懂了官家的旨意。

杨忻中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的军功也好,资质也罢,都没到达到,成为云中路军事总管和经略使的地步。

官家的册封册封给他这个杨家忠良,七十五岁的原永定军路总管的杨家老人。

而此时的杨宗闵已经眼神昏聩,和当初种师道一样,都是手抖的年岁了。

“老相公,杨总管送来了军报,昌明堡失而复得而又失,金兵距离来远堡,不足三十里了。杨总管问老相公是不是撤回武城?”一个亲从在杨宗闵耳边大声的说道。

“要是让老朽撤回那武城!就让那杨忻中过来守着这里!小兔崽子,毛还没长齐呢!就指挥到他祖爷爷头上了。”

杨宗闵虽然老迈,但是中气十足的骂声却让人莫名的心安。

“杨总管就是这个意思,说和老相公换防,武城安全点。他担心老相公啊。”亲从继续大声的说道。

杨宗闵的耳朵已经有点背了,他皱着眉大声的问道:“什么,你再说一遍?”

“杨总管想和老相公换防。”亲从提高了嗓音大声的喊道。

“年纪轻轻的说话跟个娘们一样,有气无力的,说大声点!听不见。”杨宗闵指着亲卫骂道。

亲卫挠头,面前的杨宗闵肯定是听见了,而且听的一清二楚,故意装糊涂。

老杨家就杨忻中一个男丁了,戍卫国门是杨家历代的传统,这个丢不得,但是杨家的子嗣传承,这个也丢不得。

忠孝自古不能两全。

杨宗闵希望杨忻中走的更远,所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让杨忻中忠孝两全。

“杨总管也是怕老相公在这里,导致制定的应敌之策无法奏效啊。”亲卫大声的劝说着。

而杨宗闵一脸嫌弃的说道:“我是他爷爷!我打仗的时候,他还在用尿和泥巴呢!制定战略,有我看得准?”

亲卫无奈,这老相公,这会儿倒是听清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