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想出去

“流民无数,饿殍千里的江南,当时最紧要的,就是把赈灾的粮食,送到百姓的嘴里,让他们不饿着肚子,但是这粮食,我怎么送?”

“肯定是重新启用官员,路、府、州、县,层层而下。”李邦彦叹气的说道。

李纲有些犹豫的问道:“不复体统,如何安排粮食下方到百姓手中?这一条没错啊。这千千万万的灾民呀,救灾的粮食,还不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

李邦彦无奈的摇头说道:“李太宰谬矣。这天下哪里有喂得饱的官?”

“根本不可能喂得饱!他们将稻谷,麦面全部换成了麸糠去赈灾,还美名其曰乃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活命。”

“满嘴胡言乱语啊。”李邦彦回忆了一下继续说道:“宣和三年江南地龙翻身,毁掉的是官舍,民居,死伤惨重,本来就是天灾,而后呢?”

“大多数的常平仓都是完好无损的,各级官员说,百姓和叛军,将这些常平仓疯抢而空,其实呢?”

“多数都被这群官员手中!他们将常平仓的粮食给贪墨了。”

“朝廷的赈灾的钱粮,本来就不是很多,再被这群官员层层剥一层皮下去,到了百姓手里,还能有多少?”

“所以,我才说当初赈济之败,第一败就败在了这救官这一条之上。”

李纲沉默,他当然知晓宣和年间,江南的惨状,可是当时的他位悲言微。

但是现在呢,自己已经是宰相了,自己面对荆湖北路的赈济,手中握着比李邦彦更多的赈灾的钱粮,可是又能如何?

不救官,则民无人救。

救官,有无法避免层层的剥皮,赈到最后,赈的官员富得流油,百姓依然饿着肚子。

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听李邦彦这么一说,李纲也是犯愁。

本来荆湖北路归附之事,就来的突然,而赈济之事现在有一筹莫展。

这赈灾,着实让人头疼不已。

“官家让某来找士美,是不是士美有什么良策?”李纲也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官家让他来找李邦彦。

李邦彦点头说道:“这里是一本札子,不过你除了向官家要钱以外,你还得问官家要人,就看种太尉和何栗会不会放人了。”

“还得问官家要官,册封张用、杨钦、杨幺等人为各处工赈监的少丞,督办此事。”

“这篇札子的要点还是官家的想法为主,就是以工代赈,不过是先赈再工。确保赈灾,能把粮食,真的赈到了灾民的手中,而不是赈到官员手中。”

“赈济由工赈监赈济,而不是由百官赈济。”

“各司其职,而非由官员代赈。”

李纲打开了札子,细细研读了一番,才确定这浪子宰相不仅仅是个浪子,而且是个很有才学的浪子。

李纲俯首说道:“谢士美教诲。”

“哪里是我的功劳,如果不是官家的工赈监,我能想到什么?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李邦彦可不敢当。

他这些套路招式,其实都是官家在关中和河东路用烂了的招数。

为什么孙博和何栗还留在关中和河东路不回来,就是他们负责的工赈监,联合各村寨的农会在进行赈济。

金祸也是**,四处劫掠的金人造成的破坏,要比荆湖北路闹得更加严重的多。

河东路和关中都能把事情办得停当,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各工赈监的少丞们,深入到村寨去振济。

李纲为何不知道这些?

因为李纲不知道河东路和关中现在的局面,他并没有亲眼看到过。

李邦彦做的事,就是他说的那样。拾人牙慧而已,捡到了官家、孙博、何栗在关中和河东路的赈济经验而已。

他只是做个总结,并不敢居功。

李纲想了半天,忽然说道:“这还得问官家要工赈监要三个五品的少丞,安排数十名少监,不知道官家会不会同意。”

“要不某建议让官家把孙博或者何栗召回京,负责此事?”

他越想越觉得合适,孙博和何栗在关中和河东路干的不错,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万一事情办砸了,岂不是要糟?

李邦彦看着李纲,双手在空中胡乱的挥动了两下,最后叹了口气,李纲这个宰相,做到这个份上,真的是头一号啊!

有不懂圣意,听不懂皇帝的话,看不懂皇帝安排的人,能当上宰相吗?

李纲当上了!还干的不错!而且官家似乎没有换相的意思!

果然和当初自己看李纲一样,这个人处事太过周正,做事一流,可惜就是不会揣摩官家的圣意!

“李太宰啊,官家让你赈济灾民,就是你总体负责此事。官家的目的,就是扶持太宰啊!”

李邦彦一语点醒梦中人,笑着看着李纲。

赵桓的目的的确如李邦彦所说,他在给李纲功绩,让李纲对朝政的把握更强一些。

“虽然在我看来,李太宰这个宰相之位,稳如泰山,但是我依然想不明白,官家为何还要给你填上这么一笔功绩。”李邦彦皱着眉思虑了很久,他才摇头说道:“看不懂。”

“按理说,应该限制相权才对啊。为何还要给你一份这样的功绩呢?”

“某离开朝堂已经几个月了,对于官家,对于局势,已经判断不清楚了。唉。”

李邦彦叹气的说完,神情极为落寞,李纲这个位子,他当初做过,可惜他的皇帝是太上皇,弄钱是第一首要的任务。

现在的官家明显心怀大志,可惜李邦彦已经看不清楚官家的大志在何方了。

他忽然有些羡慕童贯和蔡京了,他们倒是一死了之,将身前是身后事撇下,再无忧虑。

而自己明知大宋已经有了新的明君,已经有了前所未有之变革之机遇,可惜,他无缘参与其中。

这种无法参与的感觉,让他有种说不出的惆怅和落寞。

“谢士美之教诲。”李纲听懂了李邦彦话里行间的意思。

他虽然对官家为何不断的给他的功绩加码,有一些简单的猜测。

可惜他也看不太清楚,官家心中的大志到底在何方。

赵桓得知此事的时候,感叹了一句。

果然都是老狐狸精,自己还没做什么,这帮老狐狸精居然都猜到了一些。

“沈指挥,朕记得跟你说过,不要再派人盯着李太宰了。怎么还有李太宰的言报?”赵桓看着手中的札子说道。

李纲和李邦彦在府中的谈话,赵桓为何清楚,就是沈从递上来的言报。

他为何让李纲去问李邦彦,就是知道了李邦彦到底在搞些什么,他对河东路的工赈监赈灾事宜,总结的非常到位。

沈从想了想说道:“官家说不盯着李太宰,就负责保护太子啊安全就是。可是官家也说过盯着李邦彦啊。这是李邦彦的言报,官家。”

赵桓仔细想了想,有几分道理。

“沈从,朕再问你一遍!派你出宫做事!你愿不愿意!这上一指挥的庙太小了!”赵桓有点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沈从在他心里,不仅仅在自己刚才大宋时候的功臣!

更是继承了种师道遗志的种少保的义子!

赵桓一直想把种师道的政治遗产让沈从继承下来。

可惜沈从一直不太配合,而赵桓显然已经闻到了一些不太对的味道,那就是种师道给沈从留下了什么他不知道的遗嘱。

所以,沈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了自己给他升官。

他已经直呼其名了,表示他心中的不满。

凭什么沈从就有遗嘱,而种师道就给自己留下了一句让大宋一直走下去的话呢?

当然赵桓刻意的的忽略了《种家遗录》、《英才录》、《大宋兵制》这三本厚重的札子。

“沈从做事不太谨慎,还是在宫里做事较为妥当。”沈从依然拒绝了外出做官,拒绝升迁。

赵桓摇头问道:“说吧,少保走的时候,到底跟你怎么说的?一个年轻人整的跟个老头一样,没有大志的模样,像极了废物!”

“义父走的时候,告诉臣,让臣安稳的待在宫里做一个废物。”沈从极为郑重的回应了官家骂他废物的言论,并且安心做个废物。

赵桓沉默,说到底,种师道把沈从看成了儿子。

种师道已经看出来了,赵桓会把高高的供奉起来,甚至入太庙这种事,种师道怕是也想到了。

所以,才让沈从在宫里当个废物,上一指挥,五品官员,不升迁,以维护沈从的周全。

种师道的遗志,哪里有那么好继承的?沈从的肩膀扛不起来他的遗志。

种师道的遗志,是大宋复强汉圣唐之荣光。

这个责任,只能他赵桓去做。

“所以说,你就这么听话?”赵桓气急的问道。沈从这个铁憨憨!

他总是在危险的边缘不停的试探!

沈从想了想,回答道:“若官家把臣当成上一指挥,而不是当成少保的义子,臣安能不敢为大宋效力?”

赵桓看着御前的沈从,气不打一处来,说道:“跟你们这帮喜欢钻牛角尖的人,说个话,咋这么费劲呢?”

“现在荆湖北路,缺少一个朕的心腹大将,到荆湖北路,统管整个荆湖北路的义军。”

“并且将他们训练成真正的水军,可兵临临安的水军!”

“朕要平定赵构的南方割据,就需要大船和水军,而这个人必须要是朕的心腹,还要带着亲从官渗透到义军之中,控制这只军队。”

“派出宦官,赵英他一个大厨不合适。而且任用宦官,很容易再启党争之事。所以,现在大宋只有你合适。”

赵英在旁边一愣,这里面还有自己什么事?

赵桓盯着沈从恶狠狠的说道:“一句话,去不去!”

沈从摇头说道:“官家,荆湖北路的一路总管,臣不合适。那是正二品的军职。臣就一个五品官,官家还是把臣当成了少保义子。恕臣不能从命。”

沈从很坚定的拒绝。

其逻辑就是坚决不能接受种师道的政治遗产,这份遗产,他扛不住。

本来种师道的政治遗产,是要给张俊的。

也就是之前在御前,和岳飞争功的那个义子。

但是很显然,张俊因为争功之事,这份遗产的继承,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沈从不敢接受啊!

现在官家所有的军队,或多或少都和种师道的种家军的牵连甚大!

几乎所有的主力,都是永定军。

他要是真的继承了,无论如何,都不得善终。

赵桓笑着摇头说道:“你还想要一路总管,美的你!”

“朕给你的也是个总教头的官职,五品官,训练水师。想做一路总管,你先爬到太尉再说。”

“而且这路水军和你义父没有关系,并不是因为你沈从是少保义子,朕才给你的任命,而是,因为你在战场立下的功勋。清楚了?”

“如果是这样,臣愿前往荆湖北路。”沈从想了想。

才明白不是破格提升他的军阶,只是平级调任,而且和永定军没有关系的时候,他应允了这个任命。

谁不想做点事?

他不去河间县训练飞军,因为那是赵桓和种师道商量好的,他当然不能去。

而这个和少保毫无关系的荆湖北路水军总教头的职位,怎么看,都和义父的瓜葛不大。

赵桓点头说道:“这不结了?收拾一下,你明日带着一千五百亲从官出发。”

“李太宰会派出赈灾官员,估计是孙博,孙博忙完关中青苗法和均田之事,就会到荆湖北路去。”

“到时候你帮朕盯着那群官员,还有工赈监的少丞、少监,要是有人敢在灾粮上吃卡拿要,报上来,一律处斩!”

沈从这个铁憨憨,太听话,还是头犟驴,要不是不忽悠他,窝在皇宫里,太屈才了。

只要出了皇宫,到了军队,哪支军队,都不可能跟种师道脱了干系。

毕竟永定军中立功的军卒最多。

而赵桓要往荆湖北路的水军中,大量派遣低级军官,所以这只军队,其实在赵桓的安排里,也和永定军有莫大的关联。

可惜到时候,木已成舟,他沈从要是能抛开袍泽之情,赵桓立刻倒立洗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