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商税改制的闭环,让李纲很为难

“康王赵构的札子说让朕册封他为吴王。”赵桓看着手中的札子,皱着眉头说着。

他想搞自立,自己又没有给他落得口实,自己这皇帝干的挺不错的,朝中又没有奸佞,他连个清君侧的名义都打不出来。

这是没有名目,想让自己册立他为吴王了?

李纲想了想,说道:“官家,不如册封一个吴王?”

“册封了还能从江南弄到点钱粮。不管是朝堂册封还是不册封,他康王已经实质性的自立了。”

赵桓摇头,他不是很想给赵构太多的大义之名,但是他还是敏锐的感觉到了李纲话里有话。

“是不是商税改制不理想?还是均田出了什么岔子?让李太宰如此为难呢?”

李纲点头称是,商税的改制,动的是员外、城里帮派、城外流匪的大利益,整个扑买制的废除,还真是商税上出了一些问题。

“官家,还是人手不够啊。商税改制,需要很多很多的税稽查,这些稽查虽然是外九流,从永定军补了一批人,还是有些不够。”

“虽然不设扑买了,但是这些过去的扑买依然在巧取豪夺商贩的钱货。不交钱的统统都是恶民,交钱的统统是善民,善民的财货不会被城外的流匪打劫,但是恶民的就会。”

李纲的话说的很含糊,但是赵桓算是明白了。

这员外养城中帮派,而城中帮派在商贾身上巧取豪夺,然后再与城外了流匪分一杯羹,城外流匪放过城中的善民。

这是一个闭环,如果不消灭其中的一环,商税改革无疑只是空中楼阁。

想要真的改变大宋的商税格局,还是得依靠武力啊。

而且真正想交给朝堂商税的商贾,买卖都没得做,所以这商税改制的阻力,可想而知。

“河北路的田产厘清了吗?”赵桓问道。饭一口一口吃,事一步步的做。

“还差不少。还有工赈监的民夫正在填坑,所以,厘清差不多得到明年了。”李纲擦了一把额头的汗,说道。

“让亲从官厘清田产的时候,查清楚这群流匪的具体安营扎寨的地方。等朕腾出手来,就把流匪给灭了。”清理城里的帮会,清理城外的流匪,都是个细致活儿,急不得。

“缺了江南的税和粮,是不是大宋的钱粮就不够了?”赵桓问道。

他觉得这才是李纲劝谏他给康王封吴王的原因。

“有一点。”李纲叹气的说道。

江南一直是粮仓,河北路的坑,关中和河东路的粮食都是一年一熟,还要轮耕,经过计省的核算,还真缺了江南的粮。

“朕不想封赵构为吴王。李太宰还有别的办法吗?”赵桓皱着眉头说道,缺了南方的钱粮,国库真的无法开支的话,那他也不能一意孤行。

李纲犹豫了一下说道:“那可能就得动点内帑的钱了。有了钱,可以买粮。”

赵桓一愣,绕了半天,感情是跟自己的小金库里要钱啊。绕那么大的圈子作甚。

他的内帑多数都是抄家抄来的,本来就是国财,自己也没花过里面的钱,多数都是用来给兵卒们用来封赏了。

他一个皇帝,有花钱的地方吗?他自己觉得没有。

大宋皇帝的内帑很有趣,赵桓专门研究过大宋的皇室的内帑。

来源是宋太祖皇帝赵匡胤,设立的封桩库。

这个封桩库,都是赵匡胤的私产,他想用这些私产,去跟辽国购买燕云十六州。

可惜还没跟辽国谈,他就被斧声烛影了。

而后这个封桩库,一直在改名,先是改名右藏库,又改名内藏库。

而后国库吃紧,宋真宗的时候,国库告急,士大夫们就把主意打到了内帑上了。

宋真宗不喜欢自己的钱袋子被人拿去用,国库的亏空又不大,他就让朝臣们自己想想办法。

宋仁宗的时候,国库正式告急,仁宗皇帝,便把内帑的钱拿出来,救济国库。

宋神宗登基的时候,看着跑老鼠的内帑,痛定思痛,决定改革。

国库告急,内帑也告急,游戏体验极差的宋神宗,将目光看向了中间商的员外们、扑买们还有经纪们,然后国库充盈了。

内帑重新堆满了钱,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熙河开疆2000余里。

后来足以用很久的内帑,怎么消失的?

赵桓端坐在文德殿,看着延福宫、艮岳宫的方向,就连连摇头,钱都建了宫殿。

赵佶可没有什么实用主义精神,他就是什么奢侈名贵用什么,金丝楠木一根接一根,奇骏石料都是花费不菲。

穷尽奢华的艮岳宫,掏空了内帑和国库。

现在李纲要他的内帑填国库的窟窿,这本身就是一个忌讳。

虽然看起来官家不是很在意,但是自秦汉以来,内帑和国库都分的明明白白,朝臣老是找皇帝要钱,并不好看。

“要多少钱?”赵桓笑着问道,天下都是他的,这钱躺在内帑里只会生锈。

“官家,大约要三千万贯,才够。这还是算的,还不算应急的事。”李纲也是挠头,要是有点办法,他能跟官家要钱?

“三千万贯吗?”赵桓的目光看向了赵英,目光中带着征询。

“官家,给太宰三千万贯,咱内帑还有一万万贯……”赵英小声的官家耳边说道:“上次查抄了不少的店铺吗?臣寻思着,闲着就是闲着,就把店铺又开了起来。”

“这不,官家御驾亲征回来,倒是弄了不少的钱。这五六个月,商铺总共交上来一千万贯。”

这头李纲为了钱的事头疼,那头赵英却把当初抄家的店面都从新立了起来,倒是有趣。

赵桓清楚的知道,李纲不是没有想到回易的事,但是朝堂大员不愿意碰,或者接触回易。

毕竟官商勾结这个词汇实在是难听了点,而且是重罪。

“太宰,咱们那么多军器监的工坊,工艺也是极为领先的,为何不拿出点工坊来,做回易呢?官商勾结是重罪,但是这买卖是国有的,自然没什么官商勾结的说法了。”

“而且李太宰当初当兵部侍郎的时候,不是干过这事吗?”

李纲点头,苦笑的说道:“那是没办法啊,臣当时为了翻新武库,肯定的想办法,朝堂又不给钱,也没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官家,有什么主意吗?”李纲问道。

赵桓笑了笑,说道:“还以为你会说,与民争利呢。”

“主意倒是有不少,但是现在都不合适。你呢,先把均田和商税改制做好再说。三千万,找赵英领吧。”赵桓算是准了李纲要钱的主意。

花钱点而已,只要不给赵构名义,他倒是想看看赵构到底能折腾出什么花活来。

“还有什么事吗?”赵桓问道。

李纲一听拿到了钱,心里乐开了花,有钱才能办事啊,没钱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脸上挂着笑说道:“暂时没有了。”

“行了。不就是点钱吗?给你就是。缺钱就说。”赵桓点了点头,算是结束了和李纲的奏对。

李纲美滋滋的走了,赵桓打开了赵构的札子,脸上挂着笑容,果然是熟悉的赵构啊,做事畏首畏尾,既然都摊牌了,都知道你想做什么,就一股劲儿莽到底。

还搞这出广积粮,缓称王的策论来。

还想弄个吴王过度下,想得美哟。

其实赵构谈的条件挺好的,一切照过去的旧制玩。

钱、粮按过去江南的赋税缴纳。他就要个大义的名头。

但是赵桓就是不给。

自己又不缺钱,还有一亿贯,能玩很久了。

“官家,夜深了,是不是该移驾延福宫了?”赵英劝慰道。

这都几个月了,官家不是御驾亲征,就是待在这文德殿,后宫旁落。

在赵英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

本来就一个赵谌,这赵谌还是个废太子。

“那就看看去吧。”赵桓放下了手中的札子,国事忙不完的,今天有今天的事,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既然赵英说了,那延福宫那边,怕是有事。

赵桓说道:“赵都知,延福宫那出了事了吗?”

赵英脸上挂着为难说道:“倒是没什么,就是朱贵妃日子不太好过。总是遭人说,日子有些委屈。”

赵桓一愣,自己虽然废了后,但是还封了朱琏为贵妃。怎么看都不像是失宠了。

而且赵谌虽然废了太子,可是还是开封府尹,怎么看,都还是储君的位子,这都被人欺负了?

“怎么回事?谁舌头那么长?”赵桓站了起来,准备去延福宫看看。

这事也怪他,他天天忙得不行,倒是一直没去延福宫走走,怕是自己这个行径,让宫人有所误会了。

怕是连朱琏自己都误会了。

以为自己圣心不在,也就忍气吞声了。

“一个艮岳宫的宫女,乱嚼舌头根,按制,是要驱逐出宫。可是涉及太上皇,朱贵妃让臣不要太过声张,这事就没了下文。”赵英解释道。

这后宫关系错综复杂,朱琏也是小心谨慎的很。

“我去说说她吧。那个艮岳宫的宫女,驱逐出宫。”赵桓站了起来。

朱琏在八门进京的时候,做的最不好,最让赵桓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心太软。

自己给了她程褚还有一千五百的亲从官,她心狠点,把整个宫人都清理一遍,不就没那么多事了?

还让皇太子跟着吃了一个月的饼。

在皇宫里,特别是特别忙的皇帝身边,心不狠,怎么能行?

“谌儿,这又写字呢?好学是件好事,可是天色都这么晚了,赶紧去睡吧。”赵桓到了延福宫,就看到了端坐在凳子上写字的赵谌。

赵桓这个声音吓了赵谌一大跳,他赵谌刚写好的一个字,最后一个捺写的很长。

“拜见父皇。儿臣在写太子少师留的大字。已经写完了。”赵谌赶忙跳下了凳子,规规矩矩的说道。

这是他在被废了太子以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皇。

“臣妾拜见官家。”朱琏也是吓得一机灵,手中的针线有点走歪,扎了一下手指头,沁出一颗血珠。

“起来,起来说话。”赵桓让朱琏和赵谌起来。

他故意没让赵英通传,大半夜的喊来喊去的,有点扰民,不过从结果上来看,以后还是通传的好。

“明天跟太子少师说,这一画是朕画上去的。别又罚你抄书,去睡吧。”赵桓看到那长长一捺,笑着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