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二百七十七章 蔡京和官家真是越看越像!

当童贯死了的时候,蔡京乘着马车和蔡攸也踏上了前往岭南的路上。

而此时的蔡攸真的和孝子一样服侍着蔡京,蔡京年岁已高,看不清书上的字,也瞧不见了路上行人的目光,更听不到坊间的议论,他待在软卧上,看着汴京宏伟的城墙。

自己这一生,算是要过完了,不管能走多久,能活多久,他离开汴京的一瞬间,这辈子没有再回来的可能了。

他看着远处的皇宫和汴京双塔,摇了摇头,对着蔡攸说道:“走吧。”

阳光下的汴京铁塔巍峨而又韵味,配合上繁华的汴京城,有种说不出的美感。

只是这一切和他们父子再没有了关系。

这一生,从何时说起呢?

蔡京掰着指头算了算,自己这一生罪孽深重。

“父亲,您还好吧。”蔡攸问道,如果不是蔡京的胸膛还有起伏,蔡攸还以为蔡京死了呢。

“还好了,只是想到要上了奸臣传就有些唏嘘。”蔡京有气无力的回答着。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了身上,暖洋洋的让人非常舒服,汴京城外的稻田里都是百姓在辛勤的耕种着。

蔡攸点了点头,说道:“儿子我也上了奸臣传。”

蔡京看着蔡攸的脸庞都变得模糊了几分,看不清楚。

“熙宁三年的时候,还是神宗朝的时候,王文公正式拜相,成为了我大宋的宰相,配合神宗开启了熙宁变法。那是一个大时代啊,王文公相公一直想要通过变法,完成国富民强的策略。”【注1】

“而你父亲我,也唱名东华门外,在神宗和王相公的目光下,赐了进士及第。然后到了地方,任钱塘尉,而后做了舒州推官,负责破案。干的倒是有模有样的。”

“百姓还叫过我一段时间的蔡青天呢。”

蔡攸点了点头说道:“当时叔叔在朝堂里做中书舍人,专门给神宗皇帝写诏书。”

蔡京听到着脸上露出了落寞的神情,说道:“你叔叔人不错,要不是走得早,说不能继承了章的政策,让大宋真的强盛下去,可惜了,你叔叔现在怕是要被我连累了。”

两个人说的是蔡京的弟弟蔡卞,谥“文正”,在大宋能够谥文正,代表这个人行的端走的直。

这个耽误,是真的会耽误,蔡卞恐怕再无法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正名了。

而且王安石,王文正相公,还把女儿嫁给了蔡卞,试图将自己的政治抱负,转嫁给自己妹婿身上。

事实上,蔡卞也是如此做的。

可惜的是刚刚还没开始多久的蔡卞,就被刚登基的宋徽宗一贬再贬。最后郁郁而终。

蔡卞并没有忘记过蔡京还在地方不断的流转,绍圣四年,出使辽国的时候,把在地方的蔡京,调到了自己的身边,一起出使了辽国,归来之后,蔡京也正式接手了蔡卞的位置,中书舍人。

当时蔡卞和蔡京二人在汴京城里都给宋哲宗写圣旨,一时传为了美谈,写圣旨这件事本身,就是在洞悉天下局势,为了做宰相而准备。

亲兄弟两个人,都在写圣旨,就是宰相的预备人选。当然名声鹊起了。

“元丰八年,我呢,站错了队,当时神宗皇帝崩了,都在商议新君的事,我站错了队。”

“即使我再能干,也不成啊。司马光他让我五天内恢复差役法,我干了,而且只有我干成了。但是又能如何呢?”

“还是被台谏弹劾,被贬出京,让我知成都,结果还没到地方,又让我知扬州,我还没到地方,又让我知郓州,刚到地方任职,就被升迁为了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

“我就这样在南方转呀转的,一直在路上来回的奔波。这不是折腾人吗?”

蔡京想起了自己当时在马车上的颠簸,和今日一样,都是那么的狼狈不堪。

“叔叔当时是尚书右丞了吧。”蔡攸当时年岁还小,有些记忆模糊了。他只记得当时蔡卞的官很大很大。

蔡京点了点头说道:“恩,尚书右丞兼少宰呢。不是你叔叔帮忙,估计我还在成都转悠,回不到朝中呢。”

“当时我回京任翰林院学士兼陪读,负责修国史。”

“这个陪读就是陪太子读书,也负责了修国史,是当时,文及甫一案出现了。”

“当时哲宗皇帝命我追查,我一查到底!”

“我逮捕了侍张士良,找出了大逆不道的陈衍,刘挚、梁焘,他们被处死!后代永世不录用。而后王岩叟、范祖禹、刘安世被流放到了岭南。”

“攸儿啊,你说为父办的这事漂亮不?”蔡京脸上露出了缅怀的笑容。

他当时是真的年轻气盛,看不得小人作祟,由一桩很小的盗窃案追查下来,终于办出了一件大事来!

“当然,整个汴京城都在夸父亲办的漂亮,换个人还不见得如此呢。”蔡攸当然知道。

当时一个蔡京、一个蔡卞,兄弟两人在大宋的名声。未尝不是韩琦第二,王文正第二的那种声望。

那时候的父亲,是蔡攸的骄傲,学堂里,他也因为自己的父亲而瞩目。

“是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哦,我想起来了,现在的太上皇即位的时候呀。你叔叔被端王,也就是现在的太上皇一贬再贬,我能幸免?我还不如你叔叔呢。”

“就连南征北战立下不世之功的章都被贬了。”

“说来有趣。章也是奸臣,我也是奸臣传里的人,哈哈。”蔡京笑了两声,目光中流露出对过去峥嵘岁月的怀念。

端王即位的时候,他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想要一展平生之报复。却又始终不得其门,一贬再贬的他再也看不到能当宰相的路了。

“当时也不知道朝堂起了什么妖风,把父亲贬到了江宁府也就罢了。父亲还没动身,连江宁府知府的职位也给夺了,直接扔到了杭州,提举洞霄宫,管理一个道门,也是咄咄怪事。”蔡攸颇为不满的说道。

当时已经准备科举的他,也因此跟着父亲来回的颠簸,到了杭州。

当时的杭州还不叫临安。宣和三年的时候,才改的名字。

“你叔叔抑郁而终,没了机缘,也失去了一切实现自己抱负的官位。结果我结交童贯,被你叔叔训斥,到现在你叔叔一家都不与我们来往。”

“童贯当时在杭州做了供奉官,我趁机给太上皇画了一幅画,名为《爱莫助之图》,哈哈哈哈!”蔡京突然大笑起来。

蔡攸不断的拍着蔡京的背小心翼翼的说道:“父亲你慢点,慢点。”

“你知道吗?我给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写诏书,洞悉天下大事。”

“我破了文及甫一案,我还跟着你叔叔一起出使辽国,我能做的都做了。我一个读书的人,总不能提着枪去战场啊。”

蔡京依旧在狂笑,不断的拍打着自己的膝盖,疯狂大笑道:“我找不到做官的途径,就找到了童贯,和童贯结交,献了一幅画。”

“一幅画!哈哈哈哈!一幅画。”

“我当上了定州知州,然后升迁到了尚书左丞,一年!就用了一年,就从定州知州,成为了尚书左丞!”

“你说可笑不可笑?你见过画画能当宰相的吗?我见过,而且我就是。”蔡京指着自己的鼻子,目光炯炯的看着蔡攸,脸上尽是嘲讽。

蔡京并没有停下,继续大声的说道:“后来你父亲我,总结出了做官的第一要诀,讨好。”

“而且别人见了皇帝都是作个揖,我不是,我见了就是磕头。讨好童贯,讨好太上皇,我无所不用其极。”

“天下人都拭目以待,希望我这个大蔡,上了台能有所作为,我设了讲议司,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赋税、尹牧,都在你父亲,我!的手里。”

“我罢去科举法,令州县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选官,在汴京城南建辟雍,为太学的外学,用以安置各地学者。在天下推行方田法。对江、淮七路茶。盐实行专卖。”

“现在官家做的事!都是我在做的!”

蔡京极为愤怒的喊道:“我提举讲议司做的差劲吗?!他官家一个金人二十贯,我也规定了杀一个西夏人奖绢三百匹,西军军卒,差点把西夏人给杀绝了!”

“甚至有人用羌人的人头作数,我同样!认账!只要杀胡,就有赏金,三百匹绢,良田百亩!”

“比现在的官家的钱给的更多,方田法更是直接让你父亲我,被朝臣骂的狗血淋头,可是我依旧推行。”

“因为我知道,大宋不设田制!土地之兼并蔚然成风!”

“天下流民只会越来越多,禁军、厢军都无法收容,地主的佣金也越来越低,这足以摧毁大宋的江山社稷之根本,我能不知道吗?”

“我是谁!我是蔡京!名满天下的蔡京!我知道该怎么办!可是我能怎么办?”蔡京说着说着两行浊泪顺流而下。

蔡攸也不知道如何劝慰自己的父亲,相比较之下,他就是太上皇的应声虫,太上皇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远不如自己的父亲。

蔡京依旧在回忆,他想了想说道:“大观三年,台谏弹劾,我就趁势退了下来,辞官了,住在汴京里,做一个老头,当时的汴京一如今日之繁华盛景。”

“太学生陈朝老以彗星又在奎宿、娄宿之间出现弹劾我,数了我十四罪状。然后我就被太上皇送到了杭州。”

“本来想着在哪里做老头都是老头。结果太上皇又把我弄回了京城,让我当宰相。”

“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候,我开始贪恋权柄,为了给太上皇凑百万缗的奉料,我开始大肆敛财。”

“当时国库常年有上万万缗赋税,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

“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任用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开凿大三山,建天成、圣功二桥。都是赫赫的功绩呀。”

“官家现在做的以工代赈的工赈监,何尝不是我当初的想法。”

“这些失地的民夫们,到了禁军、厢军,还是吃白饭还领钱,不如到山上去开山,造桥,也算是福德一件啊。”

“本来大兴土木就很花钱了,太上皇又想修延福宫、龙景江,好不容给他凑够了,他又要修艮岳宫。这都要钱啊。”

“哪一样不要钱?我渐渐凑不出钱了,太上皇就开始厌弃我了。唉。”

蔡京算是把自己的一生总结完了,相比较蔡京的唏嘘,蔡攸只能默不作声,事实上,是他给了蔡京最后一击,把蔡京彻底撵出了朝堂。

当时的公论都在骂他的父亲是奸臣。

现在想想,谁当初还不是个一心为民安天下社稷之人?

怎么变成这个模样的?

“蔡攸你来说说,官家下一步准备做什么?”蔡京擦拭了自己的两行泪,开始剖析天下的局势。

“官家乃是应运而生,我不知道。”蔡攸老老实实的回答。

蔡京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他准备干什么。”

“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蔡京笑着说道,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

“父亲怎么猜出来的?”蔡攸皱着眉,这个新官家,父亲应该只见过一次面才对。

蔡京一脸得意的说道:“这就是我做的事啊。方田法也好,军功爵均田法也罢。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撬地主的墙角。”

“那你看,地主们发现自己的利益被动摇了,他们就不会参加科举了,现在南方正在酝酿一场大风暴,科举将无法取士,那就只能从学堂里考官啊。”

“所以官家啊,到最后还是要做我要做的事。哈哈。应运而生的天才,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为父很是骄傲。”蔡京脸上挂着欣慰。

还有什么事,比自己人亡政不息更让人开怀的?

至于史书留名,其实他也不是很在乎,他更喜欢自己做的事,给大宋带来的切实的变化,能够贯彻下去,一直到永远。

“分科之学,势在必行之举措。如今的算学学本就十二册,十二年的学制。如果不进行分科之学,到了以后,没人能够学贯古今,所以官家要做什么,我都猜到了。”

蔡京笑着说道,脸上都是老狐狸得逞的笑容,他跟着太上皇归京,其实就是想看看新官家何等模样。

见过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童贯是太上皇的忠诚拥趸,他蔡京只是想进京看看新帝,仅此而已。

即使死在了汴京,八十岁了,也活够本了。

“其实我和官家越看越像啊,官家在汴京城墙上救了那些孤儿寡母,其实也和我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不也是一样吗?哈哈。”

蔡京笑的如此满足。

他干了不少的坏事,也干了点好事。

但是这些好事,官家也在继续做,他能够看到大宋蒸蒸日上的希望,看到万世永昌的希望,那就够了。

赵桓同样在看着蔡京的资料,他瘫在椅子上,蔡京做过很多很多的恶事,罪不可恕,其罪当诛。

但是放在历史宏观的角度上,他正在试图将科学启蒙。【注2】

科学这个词,其实就是分科之学。

后世还有什么科学西方必然论的论调,认为中国不可能诞生科学!

但是这些人,连科学本身是什么,都不清楚。

甚至连百度一下这个名词的含义都懒得百度!

跪久了膝盖都生了根。真要说这名词,蔡京就把这事干了,还把科举废了。

但是蔡京还是被宋徽宗给耽误了,这一耽误就是八百年的时间。

直到辛亥革命枪声响起之后,分科之学,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形成知识体系,这个概念才再次在中华大地上出现。

耽误科学,耽误分科之学的就是宋徽宗。

蔡京这个人若是能用好了,也是个良相,可惜宋徽宗用他掠财。

他弄不到钱,就是失宠被贬的下场。

至于蔡京做的任何事,也当做没看到,他宋徽宗眼里,就只有自己的享受吗?

没有一点天下江山社稷吗?

这还是一个皇帝吗?!

赵桓心中杀意再起!

这个宋徽宗!他是历史的罪人啊!他耽误了历史的进程,稍微靠谱点,也不至于弄到现在这个局面。

杀不杀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