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赵佶回京

北宋振兴攻略 第二百七十四章 赵佶回京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8:41 来源:笔趣阁

“这个童老贼!”蔡京挨了一下,抓着一个石子同样扔了出去,扔向了童贯。

次日,张叔夜率领一万永定军来到了太康,接收了这最后一批共计四万人的禁军,按制度直接均田到了河北路上。

严格来说,他们都是叛军,应该立斩不赦。

但是赵佶只是复政,没有复辟,一字之差,也救了这群禁军的命,毕竟复政的话,还可以借口,太上皇担心新帝在汴京战事不顺,建立朝廷的班底,维持运转。

没有恢复皇帝尊号,那一切都还有商量的余地。李纲赶在赵桓的面前,为赵佶求情,是因为赵佶没有把自己作死,他要是真的从新称帝,那就极为有趣了。

这个局面,谁都保不住他!

“偏将军张叔夜,拜见太上皇,太上皇安泰。流匪无数,官家派臣来接太上皇了。”张叔夜的礼数十分周全,怎么说赵佶也是官家的父亲。

赵佶点了点头,看了眼童贯,对张叔夜说道:“四万禁军就交给你了。朕…我的安全也交给你了。”

“请吧。”张叔夜将太上皇请出了驿站。

大庆殿现在已经准备好了禅让大典,罪己诏在赵佶用过金印以后,已经开始通传天下。

禅让诏书,之前已经通传过一遍了,不必再进行通传。

赵佶到了汴京城门口,车驾就停了下来,赵佶探出了头大声的问道:“怎么回事?怎么车驾停了?”

张叔夜跨马而来,俯首说道:“官家准备了欢迎仪式,汴京民夫都在御街两旁夹道迎太上皇回京。”

赵佶脸色数变,最后叹气说道:“也罢,也罢!唉。”

赵佶在李师师的搀扶下,下了马车,而童贯夹着一份诏书,扶住了赵佶。说道:“官家,你慢点。”

赵佶下了地,看着恢弘的城门上站着的军卒,甲兵引而不发,指着车驾。

他有些心虚的对着童贯说道:“看看,朕这个不孝子,居然敢让兵卒箭在弦,这是要杀了朕吗?”

童贯摇头说道:“官家多虑了。太子并无此意,只是防止流民作乱而已。”

“走吧。”

赵佶一步步的进入了汴京的城门,大门深约十余步,赵佶皱着眉一步步的走进了汴京城,当城门的光亮洒在赵佶脸上的时候,他下意识的抬起手挡住了炽热的阳光。

等到眼睛适应了强光之后,赵佶看到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

整个汴京城都是安安静静的,所有人都站着看着赵佶,没有任何人对这个临阵脱逃的皇帝有一句讨论。

甚至一些房顶上都站满了人,没有人言语,就这样静静的盯着赵佶。

这目光如同一把把利刃一样,落在了赵佶的身上。

“那个石匠皇帝回来了?”突然一个童音,在安静的汴京城中响起,因为太过安静,童声传了很远很远。

童言无忌。但是往往说的话却最让人感怀。

“走吧。官家。”童贯扶着已经浑身颤抖的赵佶,一步步的走过了御街,汴京人憎恶他,但是又因为他是曾经的皇帝,无人言语,无人批评,无人职责。

但是就是这种无声,让赵佶如丧考妣一样落寞,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很失败。

但是这种无声的抗议,让他有种说不出的苦闷。

脚步声在御街上响起,百姓的目光随着这位太上皇走进皇宫而停止,赵佶觉得自己的背后都出了一身的冷汗,当走进皇宫的时候,他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那些目光里,包含着仇恨、不满和失望,让赵佶如芒在背一般,他知道自己这一生,怕是很难在踏出皇宫一步了。

今天是亲从官和永定军在街道上负责他的安全,百姓们忌惮于士兵手中的武器,可能没有动手。

但是若是,独自出门,怕是要被汴京城的百姓生死活剥了。

宫门洞开,但是汴京的百姓如同炸了锅一样,议论纷纷。

喧闹的汴京城,恢复了往日的秩序,赵佶也一步步的踏进了大庆殿,三百余名官员端坐在大庆殿的两侧。

而中央一个巨大的铜鼎上,冉冉升起的香烟,缥缈而无序。

“童郡王,你念吧。”赵佶放开了童贯搀扶的手,挥了挥手,让童贯大声诵读罪己诏。

这份罪己诏的字数不多,但是足以平定他的一生。

“朕朕膺昊天眷命,承祖宗恩德,置于士民之上,已经二十余载。虽兢兢业业,仍过失不断,实乃禀赋不高之故。”

“言路壅蔽,导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绅贤能,陷于党籍;政事兴废,拘于纪年。”

“赋敛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靡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谋利者尚肆诛求;诸军衣粮不时,而冗食者坐享富贵。”

“灾异已适见而朕不悟,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惟己愆,直至今日,悔之何及!”【注1】

“昔者帝尧禅位虞舜,舜亦以命禹。”

“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

“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

“惟太子圣哲钦明,荣镜区宇,仁育群生,义征不,声代远洎,荒服无虞,殊类同规。是以五色来仪于轩庭,九穗会芳於郊牧。象纬昭彻,布新之符已显,图谶彪焕,受终之义既彰,灵祗乃眷,兆庶引领。”

“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

“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理当敬遵典训,副率土之嘉愿,恢洪业於无穷,时膺休,以答三灵眷望。”【注2】

“靖康元年兰月十一日,道君皇帝佶,撰!广阳郡王童贯,宣!皇太子桓,奉!”

童贯的声音非常洪亮,整个大庆殿前的百官们听得极为清楚,众多官员大声呼喊道:“唯服圣阙!”

童贯收了圣旨,从新搀扶赵佶,走向了宗祠,他宣诏,后面还有很多的程序要走,祭祀祖宗是一方面,还要到大庆殿去见新天子赵桓。

赵英给官家端了一碗冰镇梅子汤,说道:“官家,太上皇已经到了宗祠了,官家换身衣服,在大庆殿接见太上皇?”

“你这个梅子汤不错,味道正好不说,消暑佳品啊。怎么做的?”赵桓尝了两口,酸甜凉,这大夏天味道不错。

“老臣忙活了一早上,味道应该是很正宗的。”

“把乌梅、山楂、甘草冲洗干净,泡了半个时辰之后,捞出洗净,然后大火烧沸,小火煎熬小半个时辰,放入冰糖一刻钟左右,起锅。”

“冷锅以后,在宣纸上滤过。放到冰煎里冷藏了快一个时辰才端出来,味道正正好,官家喜欢,臣这就去给官家端几碗去。”赵英笑着说道,官家高兴,那就是最大的喜事。

“算了,换朝服吧。朕既不杀他,也装不出孝子状来,但是见一面总是可以的。”赵桓放下了碗,站起来,换了身衣服,走进了大庆殿。

百官也从殿外走到殿内,等着太上皇祭祀完祖宗,然后转回大庆殿朝拜官家,这擅长大典,就算是完了。

至于三推而不就的戏码,赵桓是在是懒得跟赵佶扯皮,就取消了。

有那个功夫,批两份札子,也比和赵佶磨牙要强。

赵桓走了半截,突然驻足对着赵英说道:“艮岳宫那准备停当了吧。宫女多点,在让陈家多弄点瘦马过来,伺候太上皇。”

“老臣知道了。”赵英点头又摇头,这无头无脑的,怎么突然问起了艮岳宫的事?

赵桓到这个时候,才下定了决心荣养他赵佶。

所以才提到了艮岳宫。

“太上皇到。”押班魏承恩,大声的喊道。

童贯扶着太上皇走进了大庆殿内,一步步的走到了御下。

赵桓饶有兴趣的看着赵佶,他这是第二次见到赵佶,第一次的时候,赵佶带着两个极为出息的儿子。

一个是状元赵楷,这个儿子,是他最得意的儿子。

他赵佶前脚出了汴京城,后脚,这赵楷就发动了东掖门之变。

被沈从一箭给平了。

另外一个是非常勇敢,和李邦彦一道去了金兵大营里,和金人和谈的赵构。

这个就比赵楷要聪明太多了,趁着赵桓腾不出手来,经略江南,准备自立。

赵佶颤颤巍巍的俯首说道:“老拙,拜见陛下。”【注3】

赵桓笑了。

他还记得当时一口一个朕,一副皇帝的模样的赵佶,皇帝的风范尽显无余。

现在自称老拙。也是怪哉。

“起来吧。”赵桓无所谓的说道。

“童郡王,又见面了。”赵桓看着生着胡子的童贯,这也是第二次见面,上一次还是赵桓第一次庙算的时候。

赵桓想让童贯做东京留守兼四壁守御使,防卫东京。

童贯倒好,直接把兵权一解,鱼符一交,溜之大吉了。

“官家册封了种少保为广阳郡王,这郡王一名,早就是过去了,官家折煞我了。”童贯拜了一拜说道。

“朝堂新风,满是正臣。官家有为,收燕云,一平大宋之夙愿。老臣为官家贺!”童贯再拜说道。

赵桓左右看了看,说道:“蔡太傅呢,怎么没看到蔡太傅?蔡太傅四起四落,做了十七载的宰相,如此古今第一人物,不知道何在?”

童贯看了眼太上皇的脸色,说道:“蔡太傅年过八十了。腿脚慢了点,官家捎带,他在后面呢。”

“其他人呢?怎么就你和蔡太傅跟着太上皇回京了吗?”赵桓坐正了左右看了看,好奇的问道。

当初金兵刚退,朝堂大员不顾社稷,溜之大吉,如果不是还有些官员,大宋的朝政直接就停摆了。

这群人呢?朕还打算找他们算账呢。

赵桓还想抄了他们的家,给内帑添点钱呢。

“都跑了。”童贯怅然的说道。

“老臣和蔡太傅二人愚钝,就随着太上皇归京了。”童贯俯首说道。

赵桓一愣,还能这么玩?

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

赵佶仰仗了一辈子的朝堂大员,跑的就剩下两个人了?

赵佶脸色愈发难看,相比较自己儿子选的宰相,他的人实在是太丢人了。

八门进京的时候,李纲是怎么做的?诛国贼,安社稷。

他这回京,走了一个月,人都跑的干干净净。

“官家,臣来了。”蔡京颤颤巍巍的走进了大殿之内,看到了端坐在龙椅上的赵桓,还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蔡攸。

蔡攸将蔡京挤出了朝堂,继承了他的位子,他们父子也没想到,会以此种形式再次见面。

“罪臣蔡京,参见陛下。”蔡京颤抖着想要跪下行礼。

赵桓摇头,说道:“蔡少师,把你父亲扶起来吧。都八十的人了,杖朝之年的人,不用跪了。”

蔡京能够四起四落,是因为他擅于磕头,蒲伏扣头,在大宋可不多见。

“谢陛下。”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既然都到齐了,赵都知,宣旨吧。”

赵英点头,将早就写好的诏书拿了起来,抑扬顿挫的念到:“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

“上皇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

“燕山之役,京送攸以诗,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

“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卒致宗社之祸,今黜太傅,谪为南琼州团练副使。贬至岭南。”【注4】

“贯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奔走期会过于制敕。”

“有度量,能疏财。后宫自妃嫔以下皆献饷结内,左右妇寺誉言日闻。”

“宠煽翕赫,庭户杂成市,岳牧、辅弼多出其门,厮养、仆圉官诸使者至数百辈。穷奸稔祸,流毒四海,虽菹醢不偿责也。”

“黜广阳郡王,谪为昭化军节度副使,配发到英州、吉阳军。”【注5】

“靖康元年兰月十一日,入内内侍省都知赵英,宣!昭化军节度副使童贯,奉!琼州团练使蔡京,行!”

赵英的声音说完,蔡攸忽然站了出来,说道:“臣愿随父亲前往岭南。望陛下成全。”

“父亲年岁已高,路上无人照料,恐有谴死道路之危机。”

而蔡京却连连摆手说道:“不可,不用,我自己去就行了,你这未到五十,官家英武圣明,你好好跟着官做事,我一把老骨头,不用管我。”

赵桓摇头,这父慈子孝的戏码都出来了。

“蔡少师,你路上好好陪着蔡京,你得去雷州上任了。”赵桓笑着说道:“蔡家一门共计二十三人,分别流放边远各地,遇有特赦也不准内迁。”

“蔡京、蔡攸永不放还,臣僚敢有引荐,当正刑章。”

这是在给百姓一个交代,蔡京是大宋六贼,蔡攸是社稷之贼,能得到这种评价,可向他们做的多么过分。

赵桓之所以一直等到现在,就是在等赵佶回朝。既然回来了,那就可以安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