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极品金钟罩防御体系

赵桓之所以有此一问,就是因为当初种师道曾经和童贯一起,攻打过大同府。

虽然以失败告终。

但是赵桓更相信种师道已经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

种师道在大同城战之前,一辈子屡战屡胜,何曾吃过那么大的败仗,没有点总结,怎么可能?

种师道自然知道新帝指的什么。

他摇了摇头,说道:“拿下大同就意味着外九州不攻自破。”

“不管是契丹人也好,还是金人也罢,不可能绕过大同府,进攻其他各州府,否则大同府出兵几千精兵骚扰其粮草补给,北夷就不战自乱。”

“没有了食物的狮子极为凶残,但是没有粮草的军队,只会做鸟兽散。所以大同府势在必得。”

“天下九塞,太行八径啊,巍巍万里长城啊!”种师道感慨。

赵桓知道种师道在感慨什么,天下九塞,太行八径,万里长城是汉人无数代人打造的极品金钟罩一般的防御体系。

只要能够稍微上点心,打磨一下这套防御体系,北夷在内地没有内乱之时,想要进关?

那是在痴人说梦!

但是赵桓也很无奈,没有燕云十六州,自己打磨个屁金钟罩啊!

万里长城大半段都在燕云十六州内,而抵抗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燕山山脉,都不在大宋国境之内,他怎么打磨!

赵桓每次看大宋堪舆图,都想把石敬瑭的祖坟给刨了,他倒是献了燕云十六州,一时爽了坐了皇帝。

然后呢?!

这一儿皇帝的行为,给石晋、刘汉、郭周、赵宋带来了怎么样的灭顶之灾?

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推翻了石敬瑭给契丹做儿子的决定,决定不再当契丹儿子,契丹怎么可能失去自己的儿子呢?

那可是税赋的重要来源!

契丹从燕云南下!不到三年就灭了石敬瑭的石晋。

刘汉也是和契丹打来打去,最后打的国破人亡,精兵不在。

郭周更不必说,赵匡胤怎么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不就是领兵打契丹吗?

大宋一朝,更是有赵光义双股中箭得名驴车皇帝,真宗城下之盟缔结澶渊之盟。

还有现在的危局!

失去燕云十六州,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中原王朝岌岌可危啊。

种师道看着新帝,说道:“官家,实话实说,大同府靠人力,根本无法攻克。”

恩?

赵桓一愣,这说个这么半天,大同府这里重要,那里重要,你给我一个无法攻克的答案?

这……

种师道叹气的说道:“辽太祖与李克用会盟云州。辽太宗在大同诏谕降服吴峦,大同府正式归辽。”

“辽景宗三巡云州,崩于焦山附近,依旧在加固云州。辽圣宗常年驻扎在得胜口。辽兴宗升云州为辽国西京,辽道宗八次巡幸西京大同府。天祚帝多次被迫逃亡大同府。”

“辽国自拿到云州,也就是大同府之后,没有一日懈怠巩固城防。”

“无天时,更无地利,也无人和。”

“大同府周五十余里,二十四道城门,高三丈有余,瓮城无数。精兵悍将更是高达十万之众。”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我大宋军只有区区二十余万,还算上了不少禁军、捷胜军之兵,围城力有未逮。攻城更是不可能拿下。”

“完颜宗翰骤逢大败,安能出城应敌?”

赵桓沉默……

他现在和当初的完颜宗望面对汴京城的时候,一样的局面。

这点兵马,打不下旧辽西京,就是靠人数堆叠,也拿不下。

完颜宗翰刚刚吃下完颜宗敏出雁门关被攻破城关的恶果。

他怎么可能会出城作战?

凭借李纲给他造的新式投石机?

大同府又不是没有投石机,而且还是城防投石机,射程更远,现在猛火油洗地这种简单易懂的招数,完颜宗翰没道理学不会。

这大同府真的如种师道所言,真的是光手抓刺猬,无从下手啊。

君臣沉默良久,大同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是保障大宋的国门,家门都在别人手里,他赵桓怎么可能睡得着?

也不知道历代大宋官家,是怎么睡得着的。赵桓自问没那么大的心脏。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安睡?

可是能怎么办?据守雁门关?也只是权宜之计。

金人还可以兵发大同,绕道朔州、过宁武、娄烦再次兵逼太原府。就是多走几步路而已。

麻烦啊!

种师道脸上挂着高深莫测的笑容。

当初庙算之时,他是新帝奏对的时候,同意了种师中率领三万秦凤军、七万捷胜军兵逼太原城。谋取大同府。

如果他心里没有办法,怎么可能同意?

如果他没有办法,怎么会反复强调大同府的重要性?

如果他没有办法,怎么会不断提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吊起君王的胃口,而最终无法实现,最后的结果,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他之所以不说,是希望官家能够成长。

当然他不是希望,官家能在军事上能有什么建树,军事是需要天赋的,没有这个天赋,再多的培养,也是白瞎。

比如宗泽,就是很有天赋之人。领军至今,进退有据。

但是官家,显然不是一个有军事天赋之人。

种师道更多的是想要官家心性的成长。

两国交兵,生死之际,不过多么阴险的诡计都要想到。

官家为人太正,做事太过循规蹈矩,又太过宽仁。

出格的事,就是砍了个李擢和吴敏的脑袋。

这还是李擢为四万人命担责,吴敏意图谋反之下做的决定。

如果放在天下太平之时,比如仁宗朝一代,那绝对是天下期盼已久的明君,但是现在国破之际,官家的种种宽仁,在有些事上,就会力不从心。

比如太上皇赵佶。

比如皇弟赵构。

比如这注定拿不下的大同府。

种师道是正经进士第出身,文官转的武官,其思维,岂是年轻的赵桓,所能对抗的?

大忽悠之名,又岂是白叫的?

与王重阳谈为官之道,训沈从义子,和现在忽悠赵桓,都是一个路数。

在赵桓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果然上套了。

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