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剑颂 > 第三百二十四章 我意可平山海

剑颂 第三百二十四章 我意可平山海

作者:淡水鲈鱼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6:47 来源:笔趣阁

稷下学宫的山门外,青风剑影纷至沓来。

程知远负三剑背书箱,在二圣的引领下,终于来到了这座稷下学宫。

数月前,自己与司马说,想要来这里看看。

曾经遇到过的虞霜也说要来这里。

天下知识都储存在此,三宫之中,稷下的经虽然没有太学繁多,但是稷下讲经的人,则是很多很多。

但程知远不需要,一个也不需要。

荀子与越王出现在他的两侧。

二位圣人中,荀子也是再一次望见这座学宫。

风雪之中,天地银装素裹。

他忽然想起,在无数年前,他来到这座学宫时的情景。

齐威王变法,与涂山氏,岐姜氏同谋划,后,稷下学宫横空出世,不过是短短数年,便一跃与鬼谷、西郊并称天下三大道理所在之地,而学宫的出现,也导致太学的人员连年愈减,五学合并为一,只称太学,不再冠以其他称呼。

而纵横鬼谷,云梦宫也逐渐从不屑,到正视,再到最后的惊叹与苦涩。

太学受到影响,难道云梦没有么?

当然是有的。

兵家列阵,上将伐谋,这些东西,稷下学宫也教。

兵门圣人因此也会出现在稷下学宫,这就导致去云梦宫的学子也少了很多。

但云梦宫依旧是有人流的,因为天下越乱,云梦越是兴盛。

而天下大乱,太学便自然无人问津。

“要在乱世安身立命......不是靠华丽的辞藻,要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纵然是要当个说客,也必须知道怎么去抓住敌人的心思。”

荀况的眼中出现追忆之色,他有些恍惚,似乎见到了当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自己。

纵然已是圣人位,但面对这座学宫,还是不免生出敬仰之情。

“程知远,我问你,天下之乱,乱在何方?”

荀况的目光悠远,越王在一侧,倒是提前回答:

“礼崩乐坏,妖世浮图,一切源自于四千余年前的幽王之死。”

荀况微笑不语。

程知远道:“幽王死,天子衰,但在幽王之前,人心已变。”

“我曾闻至圣孔子言过,诗经三百,一言已蔽之,曰为‘思无邪’。”

“但世上却无一人可做到思无邪。”

程知远:“人心思变,皆坐得天子,故养痈成患。”

荀况叹息:“人之初,性本恶,这也是我不同意孟轲的观点,人是由善便恶,还是本来性中便有恶的因素呢?”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荀况指着远方,那有一座高山。

“你今年的题,问的很有意思。你看,现在那座高山,你可战而胜之么?”

程知远答曰不能。

荀况再问:“既不能胜,如何回应题目中的疑问?”

不能持之以恒修行的人,失去的远远多于得到的,如果失去了如今的地位(力量),成为一个失败者,在面对不能抵挡的力量之前,失去一切希望,你当何去何从(又有何处可以让自己安定下来呢)?

程知远望着那座山,荀况在一侧道:“我听说赵国死了人,足有数百万。”

“榆次的妖神被仙人所杀,那位仙人则行踪不明。”

程知远没有掩饰,在荀子面前,掩饰毫无意义,他既然问出来了,那就已经知道了。

“是我。”

他望着高山,眼神从清澈逐渐变得浑浊,里面青白色时隐时现,杀意与死气逐渐涌起,但很快又被他按压下去。

“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程知远是强自说出的这八个字,但事实上,他说的也没有错。

荀况觉得很有意思:

“你又如何解这八个字呢?”

程知远道:“从开始的时候,我就已经把我的答案写在连山中了,何天之衢正是山天大蓄卦,上九。”

“不过卦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法,各自解法不同。”

“天衢者,上之所履,而不与下共者也。德有以守之,虽以予人而莫敢受,苟无其德,虽吾不予夫将有取之者。”

“上九之德足以自固,是以无忌于乾而大进之。其曰何天之衢者,何天衢之有,而不汝进也?夫惟以天衢进之,而乾大服矣。”

程知远道:“什么是大作为?”

程知远杀心浓重,针对徐无鬼的恨意涌动起来,这一次便有些难以遏制。

越王为这股杀意惊讶,并且眼神第一次生出了极大的欣赏。

仙人往往少了人性,越王憎恨越女的原因之一,就是越女在攻击他的时候,毫无杀意。

可剑客,哪怕是斩草也会有杀意。

有杀意,这才像是世俗的剑。

“没有大道,那就用剑砍出一条,无路造路,逢山开山,遇江截江。”

“我意平山海,山海皆可平,这是我的何天之衢!”

他看向荀子:“若有一日剑道成就,我便当斩掉此稷下之山。”

荀子笑了起来:“我一定会看到那一天的。”

斩山开道。

就像是斩掉徐无鬼一般。

所以说若有一日。

那便是必有一日。

斩山则平意,荀子不因此而动怒,因为这本就是他提出来的命题。

如果此山为敌,那自然当斩去,斩山不为斩稷下,因为程知远已经来过稷下讲学。

越王则是神情狰狞,笑容看上去极为可怕。

剑客本就该如此。

荀况领着程知远向前行去,心中却是道,你却是不知道,那学宫中第一个解出题来的人,她的答案也和你一样。

但她终究是心有犹豫,念叨着君子当三思而后行,故而否认了第一次脱口而出的答案。

那往往都是本心意,不是说凡人脱口而出也是本心意,而仅仅是修行者会如此。

因为知道了圣门道理,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念,在道理与教义之间塑造自己的意志,故而当答题时,最先出现在心头的,便是自己的本心意思。

只是至圣门下都讲究三思而行,《大学》有言,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行。

荀况忽然想到,正好,这次的讲学之行,倒是可以让这两人照一次面,想来,对于何天之衢的理解,这两个人应该有共同语言。

道理的碰撞,往往能产生最为绚烂的火光,世间纷呈美好,莫不皆从道的碰撞而来。

荀况很期待这两个人的见面。

既然道当大行,那大道如此之宽,总能容许有人同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