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一二七章 大事小节

乱清 第一二七章 大事小节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3:22 来源:笔趣阁

“他找的这几个写字儿的,每个人都给他写了十来个条幅,其中有个嘴多的,问他这些条幅拿来做什么用啊?是不是给家里的小孩子临摹用的呀?立海微微沉下了脸,说道:‘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哪儿来这么多废话!’”

关卓凡微笑说道:“这个写字儿的问得好,我也想问问:这些条幅是拿来做什么用的?”

陈亦诚也是一笑,说道:“断乎不是给家里的小孩子临摹用的——这些字儿,写得也没有多好,这个写挥春的,是自作多情了;也不是诗会投壶之用——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这些字句太显浅了;也不会是猜谜覆射之用——如是,没理由用白纸的。”

“对于做情报的人来说,立海这个举动,用意何在,其实并不难猜。这种没头没尾的字纸,大约只有一种用途,就是用来制作匿名书信或者揭帖的——将条幅上的字,一个个剪开来,挑选出合用的,再按序拼粘起来。”

“以条幅的尺寸,不可能拿来做书信,则必是用以制作无头揭帖了。”

关卓凡“嗯”了一声,说道:“剩下的事情,就是猜一猜:这个无头揭帖,拿来攻讦什么人?什么事?”

陈亦诚说道:“是。标下以为,揭帖欲攻讦之人,必是即便以‘车辙’之尊,若循正路子落手,不论台上、台下,都是全然无可奈其何的;同时,此人在‘车辙’上面,泰山压顶。若不搬开。‘车辙’便永无出头之日——万般无奈。‘车辙’只好出此下策了。”

“至于揭帖欲攻讦何事,这个……非标下等所敢妄言。”

口中说“非标下等所敢妄言”,但其实,陈亦诚的意思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泰山压顶”于惇王之上的,以前是慈禧和恭王。现在,慈禧依然高居其上,恭王却已同惇王和解,替代恭王位置的。是关卓凡。则“若不搬开,便永无出头之日”的,自然也就是关卓凡。

也许还要加上慈禧。

关、慈二人,对待惇王的态度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人,恩连义结,互为倚恃,搬开其中任何一人,也等于抽掉了另一人的一多半的权力基石。

当然,如果揭帖攻讦所向。能够一石二鸟,将关、慈一网成擒。那就更加之妙了。

应该没有第三人了。

“至于揭帖欲攻讦何事”——嘿嘿,让俺来猜一猜。

要掀开这个谜底,就要先想清楚:揭帖是给谁看的?

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甚至也不是给王公亲贵、文武百官看的——那都是顺便,揭帖的最重要的“受众”,是也只能是——有能力“搬开”关卓凡的人。

有能力“搬开”关卓凡的人——满中国算下来,只有一对姐妹花:北京紫禁城里面的姐姐、天津官港行宫里面的妹妹。

想清楚了“受众”,就要想“传播内容”了——给这姐妹俩看点儿什么呢?

“贪墨、骄盈、揽权、徇私”,这一类老生常谈,对于“帘眷正隆”的关卓凡来说,是不会有什么杀伤力的。安德海案已经证明,在两宫面前,对关某人真正有杀伤力的,只有男女私情。

那么,关某人在这个事儿上面,有哪些小辫子可抓呢?

陈亦诚所“不敢妄言”、关卓凡自己却心知肚明者,有二:

一,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二,和两个嫂子——白氏和明氏的私情。

这两段私情,性质是不一样的,让俺来好好撸一撸……啊不,捋一捋。

如果只攻讦关卓凡一人,那么,就只能提关某人和两个嫂子的私情。不过,这么做,效果恐怕不会太好。

慈安在乎这个事情,是肯定的。但对关某人和嫂子不清不楚,母后皇太后会在意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说得准——似乎到不了“慈颜大怒”的程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说不定,“东边的”还会叹口气,说句“气血方刚,也难怪他”,然后就张罗着快点给关某人娶媳妇——“娶了媳妇,心就收了,就不会这么荒唐了”。

巴拉巴拉,诸如此类。

如是,岂非反倒便宜了姓关的?!

拿关卓凡和两个嫂子的绯闻说事,主要的目的,是挑拨“西边的”和关某人的关系,希望他们因而龃龉,乃至翻脸,最终自相残杀。

不过,功效如何,既有吕氏的例子摆在前面,似乎也不好太乐观。何况嫂子的事儿,和吕氏的事儿,毕竟不同。前者不同后者,无从实证,关卓凡大可抵死不认,“西边的”最多心中疑惑罢了。这个脸,未必翻的成。

所以,关某人和嫂子的私情,不是重点。

重点是他和圣母皇太后的私情。

而且,这两件事儿,似乎不宜同列于无头揭帖。不然,抹黑的痕迹就太重了。同时,削弱重点,转移焦点,反而会影响揭帖的可信性。

所以,只拿关卓凡和慈禧的私情说事,同时打击关卓凡和慈禧,“一石二鸟”,这应该是惇王方面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

这个行动,若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则揭帖唯一重要的“受众”——母后皇太后,必须大致相信揭帖上面说的话。

那么,母后皇太后会相信妹妹和关某人不干不净吗?

关卓凡的嘴角,浮起了一丝阴冷的笑意。

惇王方面,对关、慈有染,深信不疑。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如果听到相关传言,母后皇太后自然也会相信的。

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引导下,人是很容易走入认识的误区的。

事实上,除了“老好人”和“糊里糊涂”这些模糊的印象外,这班人恐怕并不真正了解,慈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慈安确实不算聪明,但关卓凡认为,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慈安的智慧在于,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不聪明的,并准确地判断出谁是真正的聪明人。在此基础上,她对真正的聪明人——慈禧、恭王、关卓凡,给予充分的、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并自动“过滤”影响这种信任和支持的“负面信息”。

拿男女私情说事,惇王不是首创,肃顺以前就玩过类似的把戏。

为隔绝两宫和恭王,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曾放出口风,说年轻叔嫂,要避嫌疑,不宜善听善见。“祺祥政变”之后,恭王当政,慈安主动当众对恭王说道:“六爷,国事为重,不要怕招怨,不要在小节上避嫌疑!”

这个“小节”,指的就是“年轻叔嫂,不干不净”之类的风言风语——扫在里边的,不但有慈禧,还有她自己。

事涉己身,慈安都没有真正在乎过,何况只及妹妹一人?

说关卓凡和慈禧有私情,莫说慈安不见得会相信,就算她真的有所怀疑,也会把疑问深埋心底,努力压抑,不使之影响到自己对妹妹和关卓凡的信任和支持。因为,有些事,再怎么荒唐,在“国事”面前,也是“小节”。

在这个意义上,慈安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原时空,慈安支持嫡子,杀掉安德海,但对慈禧的施政,却从始至终,未加任何掣肘。由此足见慈安“拎得清”——凡事一码归一码,爱屋可以及乌,恨屋却不会及乌。

本时空,在慈禧的私情上面,关卓凡相信,慈安一样是“拎得清”的。

就是说,即使慈安真的相信,慈禧和关卓凡确有私情,她能够做出来的,最多是想法子“分开”关、慈两个,断绝他们的“不正常往来”,但对他们两人的地位、权力,不会给予任何削弱。不然,关、慈就没有法子做事情了。

嗯,“国事为重”嘛。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