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四十七章 开天辟地头一份

乱清 第四十七章 开天辟地头一份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3:22 来源:笔趣阁

保守卫道人士对西洋新鲜事物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任何态度的转变,都要自接触和了解始,你不能指望着老先生们主动去做这个事情,得给他们“创造”条件,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先将其从套子里拉出来,放到外边的阳光和空气中再说。

如果他们觉得外边的空气确实是清新的,阳光确实是灿烂的,他们的感受,就会传递给秉持相同保守立场的人。如是,除了他们自身取态的改变,还可以期望积极、正面的连锁反应的发生。

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开始显现出积极的效用了。

另外,杜立德满北京城乱串,拜访这个,拜访那个,本身就有扩大“洋人受爵”这件新鲜大事的影响力的作用。

反正,这个事情,绝对不能藏着掖着,怎么高调怎么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边际效应”。至少,得对的起那两只金怀表和十六支红葡萄酒——那可是关贝勒自个掏腰包准备的呦。

杜立德的封爵仪式,定在礼部大堂举行。

这一天,礼部所在的东江米巷,车水马龙,仪从煊赫,冠盖如云。

今儿在堂上“观礼”的,是王公亲贵、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的头面人物,这些大员都属于“受邀观礼”;堂下,还站着许多京城各衙门的中、低级官吏。军机处放出了话:在京六品以上官员,届时只要走的开的,都请到礼部观礼。如此。谁不要看这个西洋景儿呢?

堂上望下去。各种颜色的顶子。密密麻麻,蚁聚攒动。这个情形,让关卓凡不免想起,他穿越而来的那个时空,逢年过节,热门景区人山人海的景象。

其况之盛,比之不久前在东堂子胡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举行“铁路会议”时的局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还有。开“铁路会议”时,托病不到的某公,今儿也到场了——倭仁。倭老先生实在是不能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而且,说实话,内心深处,也确实是隐隐地激动着。

人数既多,又无法像朝廷举行大典时那样站班静肃,于是礼部大堂上下,难免喧声鼎沸。不过没有关系。要的就是这个热闹劲儿。

杜立德之得意,简直无以言表:如果是在美国。除了总统就职典礼,还有什么事情,能把几乎整个首都的重要官员都拉过来“观礼”?这般盛况,退休之后,写在回忆录里,真有几辈子的牛皮好吹了!

不对,干嘛要等到退休之后?这个“回忆录”,回国就写!题目就叫做“东洋漫记”?或者,“天朝——一个神奇的国度”?又或者,“我在中国当贵族”?不论叫什么名字,引起轰动是必然的!还有,一大笔稿酬也是跑不掉的!

正在他心潮起伏、神游天外的时候,封爵仪式开始了。

大堂正中,已经摆好了香案,杜立德在下首站候。场地当中,已经铺好了一张红毡条。杜立德身边,站着礼部仪制清吏司的汉郎中和丁汝昌,他们两个,负责提点杜立德的动作举止。

只见恭王和关卓凡两人,先后“出列”,缓步走到香案之前,恭王偏左,关卓凡偏右,都是面带微笑地站定了。

香案前是宣旨人的位置,可是,怎么会有两个宣旨人呢?再看恭王和关贝勒手中,一人捧着一份黄绫圣旨——还真是两个宣旨人!

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堂上堂下都发出了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这时,仪制清吏司的满郎中走上前来,给恭王和关卓凡一人打了一个千儿,站起身来后说道:“接旨人已到,请王爷和贝勒爷宣旨!”

恭王和关卓凡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那位满郎中转身招了招手,一名“承差”捧着一个大大的银托盘,走了上来,在一边站定了。

托盘上面,是二品武职狮子补服——一等男爵是正二品。不过,细心的人留意到,暖帽上面的顶子,可是“亮红顶子”,不是“起花”的“暗红顶子”,就是说,这是赏了“头品顶戴”。

更扎眼的是,白玉翎管中,插着支流金溢翠的双眼花翎,这个,可比“头品顶戴”还要厉害。

堂上堂下,都发出了低低的“啧啧”赞叹声。

恭王先展开手中的圣旨,轻轻咳了一声,说道:“有旨,杜立德听宣!”

只见杜立德走到场中,摘下圆顶礼帽,在红毡条上跪了下来,双膝着地。

堂上堂下,立时响起了一大片的“嗡嗡”声,人们隐隐骚动起来。

恭王微微一笑,开始宣旨。

这道旨意并不好拟。不能走给本国臣工封爵的路子,不能在受爵人的品行上过多着墨——你总不能说人家“公忠体国”吧?思来想去,决定只叙其功,不必及其余。

说到杜立德的功劳,主要是两个,不过,都不能说得太实。

这第一个,是日本之役,“勘定逆乱,厥功甚著”——打日本,杜立德的真正功劳,是若狭湾海战中,干掉了明治天皇以下一大班倒幕的皇室和公卿,这个,当然不能在旨意中实述。

第二个,是在中美之间,“敦睦邦谊,可堪表率”——这句话没有说错,不过,里面有一个小小关节:杜立德是美国公职人员,按照美国宪法,公职人员接受外国君主授予官职爵位,要先经过美国国会的批准。虽然这只是个手续问题,但过场毕竟没走完,旨意里的话就不好说的太张扬。不然,美国政府的脸上,未免会有点尴尬。这个“功劳”,只能含糊两句就过去了。

恭王把“钦此”两个字清清楚楚地念出来之后,杜立德大声说道:“杜立德领旨谢恩!”——这几个字,说的居然是中国话。四声虽不甚正,可大伙儿都听懂了。说完这句话,杜立德磕下头去,脑门一直碰到了地面。

堂上堂下又一次“嗡嗡”地骚动起来。

许多人心跳加快,有的人眼睛里居然渗出了泪水,自个的膝盖也跟着发软,莫名其妙地也想跪了下来,“叩谢天恩”。

少数细心的人留意到,杜立德说的是“杜立德领旨谢恩”,而不是惯常的“臣某某领旨谢恩”,或者“臣领旨谢恩”——“杜立德”前面并没有那个“臣”字。

杜立德说完这句话后,并没有马上站起来去“接旨”,还是跪着不动。有人奇怪,这个洋鬼子是不是搞错礼数了?礼部的人也不上去提醒一下?不过,醒目的人还是很多的:关贝勒手中还有一份圣旨没宣呢。

这是关卓凡第一次干“宣旨”的差使,他也装模作样地轻轻咳了一声,然后朗声将圣旨念了出来。

堂上堂下凝神细听,可是——听不懂!

关贝勒这叽里咕噜地都在说些什么呀?

圣旨差不多“宣”完了,才有人反应过来:关贝勒念的是洋文!

哎呦,这居然是一份用洋文写的圣旨!

洋文写的圣旨!这,这,可是大清开国以来的头一份!

事实上,用英文写圣旨,不仅是大清开国以来头一份,也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头一份。

版权嘛,当然是关贝勒的。

这份史无前例的圣旨,是出于杜立德的要求。

圣旨这个东东,回到美利坚,当然要精心装裱,堂皇高挂,每位上门的客人都要带到前面,隆重瞻仰。可是,想来识得中国字的人不会太多,不晓得会不会有人嘴上含笑,心里怀疑俺挂羊头卖狗肉?一念及此,未免生美中不足之感,杜司令官于是悄悄向关贝勒求教:亲王殿下,能不能再给俺搞一份英文版的“圣旨”?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