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五十三章 江户行

乱清 第五十三章 江户行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3:22 来源:笔趣阁

废除天皇既不可行,那么就不得已求其次——将登基后的女天皇和倒幕派,最大限度地区隔开来。

女天皇西渡中国,倒幕派想和女天皇取得任何形式的联系,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再利用女天皇的名义进行“倒幕”,其说服力和号召力便很打折扣;时间长了,日本人亦会不可避免地对天皇产生疏离感,从而降低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作用。

倒幕派少了天皇这面旗帜,难以形成对付幕府的合力;而以幕府可怜的施政能力,也不可能真正压服倒幕派。日本的运气如果够好,大概能保持一种“有秩序的混乱”;运气不好的话,最终开启新战国时代,你来我往,乒乒乓乓,没完没了。

吾之所欲也。

还有,像中川宫朝彦亲王这种人,再怎么“亲慕”,也是皇族。而从根本利益上来说,皇族和幕府永远是对立的。天皇西渡中国,留在京都的皇族便完全失去存在感,假以时日,必被慢慢“阴干”。皇族是天皇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皇族衰喑,天皇的存在感也会大为减小。

女天皇西渡中国,一国元首,长时间滞留他国,不论就中、日当时的政治现实而言,还是考虑到“国际观瞻”,都需要有一个好名目。

有没有合适的名目呢?有的,一个是“求学”,一个是“治病”。

德川家康制定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开宗明义,打头的一条便是:“天子诸艺能事。第一御学问也。”就是说。天皇要干的事。主要是钻研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治国理政,那是将军的事情。

瞎折腾了这些年头,现在要回归正途。

其时的日本,还没有“脱亚入欧”——以后大概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在文化上,是将自己和中国视为一体的。清兴明亡之后,日本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比中国还中国。既承认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本体”,天皇西渡中国“讲求学问”。“垂范后世”,就是说的过去的。

这个事情,幕府和中国完全可以将其包装成一个“伟大的”的“文化工程”,“超迈先贤”,“教化百代”。这个,“鉴真东渡”、“玄奘取经”固然不在话下,就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要瞠乎其后啊。

至于“治病”,和宫确实有病,日本的医生也确实治不好,怎么办涅?

到英国、美国去治?你不晓得和宫亲子内亲王——咱们未来的女皇陛下。秉承皇兄孝明帝遗志,一向以“攘夷”为己任吗?你叫陛下到英夷、米夷的地头上去。叫“丑夷”长满红毛的大手在陛下的玉体上摸来摸去——那是治陛下的病吗?那是要陛下的命吧!

只好到天朝去治啦。

说句实话,单就医疗技术水平而言,如果不把洋人计算在内,当时的中国,大概还不如日本。因为“兰学”渊源,日本有相当数量的“兰医”——就是西医,有的水平还相当之高,比如楠本稻。而在中国,掌握近现代医学知识的医生还是凤毛麟角。

当时中国对日本的优势,主要在于物产相对丰富,国人尤其是统治阶层,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更加合理,热量和营养摄入更加充足。

不过,这些小小细节,相信日本人也注意不到。天朝上国嘛,除了文明制度,其他方面,自然也应该比日本发达,陛下西渡“荣养御体”,也说得过去吧。

关卓凡的想法是,“讲求学问”是台面上的说法,“治病疗养”是台面下的说法,以此给外界造成一种“名为求学,实为治病”的印象。这样, “天皇西渡”, 台上台下,便都有了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名目。

*

幕府的“富士山号”、“翔鹤号”和“麾日号”,加入了中美特混第二分舰队,由大阪湾出纪伊水道,浩浩荡荡,向江户驶去。

“富士山号”是将军大人的座舰,“翔鹤号”是其他幕府重臣的座舰,“麾日号”则是护卫舰。

德川庆喜本来意气风发,可是中途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影响了将军大人的好心情:“麾日号”锅炉故障,失去了动力。

“麾日号”上还有风帆,也能继续航行,可是速度大大减慢,单靠“麾日号”自个儿,赶不上大队。于是,“麾日号”只好挂在一艘美舰的后面,被人家拖着走。

你还是“护卫舰”,真打起仗来,这副德行,怎么能够指望你“护卫”?

想到这里,将军和幕臣们都大皱眉头,至于在中国人和美国人那儿丢面子,更加不必说了。

除此之外,一路顺利,庞大的舰队如期抵达江户湾。

江户再次“举城出迎”,将军大人和关贝子再次“携手入城”。

江户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已达百万,比起上海、伦敦、纽约,亦不遑多让。但是,关卓凡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城市开始萧条了。

虽然,他从未来过这个地方,本时空的江户也好,原时空的东京也好。

关卓凡的感觉是对的。

江户的人口虽多,但人口结构却很畸形:将近一半的人口为武士。这些武士,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幕府的“旗本”,二是因“参觐交代”制度来到江户的各藩藩士。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要求天下大名在江户修筑藩府,大名的正妻和世子在江户居住,大名本人则每年一次,入江户幕府“参觐”。这样,一年下来,大名便一半时间呆在江户。一半时间呆在自己的领地上。此谓之“交代”。加起来。就是“参觐交代”。

实施这个制度,一来,大名的妻、子成为幕府事实上的人质;二来,大名一半时间花在江户,对自己领地的控制必然减弱;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在江户修筑藩府,将养数量庞大的人员。加上每年往返扔在旅途上的花费,大名要将大量资金用于“参觐交代”,给本藩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幕府则借此达成压制和削弱大名实力的目的。

这近五十万的武士,不事生产,是一个纯粹的消费阶层,江户就依靠这支庞大的武士团的消费而繁荣。

但近年来,幕府权威消减,诸藩愈来愈不愿意执行“参觐交代”制度,有的大名。把老婆孩子都撤回本藩,好几年不来江户一趟。幕府也无可奈何。“参觐交代”的减少,带走了大量在江户生活的武士,也带走了他们的消费。

幕府自身财政状况的恶化,也使附食于幕府的“旗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江户市面上来源于“旗本”的消费也在减少。

还有,随着“尊王”运动的兴起,日本的政治中心开始由江户向京都转移。有“尊王”倾向的大名不必说,连将军和最重要的幕臣都开始长驻京都。其余各藩有样学样,纷纷缩小江户的藩府规模,扩大京都的藩府规模。这些,都进一步减少了江户的武士的人数。

现在,倒幕派气焰大灭,“尊王”也很快会变得不合时宜,幕府将军能够重拾权威,江户城能够重新繁荣起来吗?

将军大人和关贝子并辔而行,进入江户内城。

江户内城,就是幕府将军的“皇城”,这座原时空明治维新之后成为日本皇宫的城中之城,恢弘壮丽,远超京都的皇宫。

京都的“皇城”,里边还有公卿的宅邸,但江户内城不同,完全是将军一人所有。原先,“御三家”的宅邸也在城内,后来出于防火的需求,都迁了出去。

江户内城本就是城中之城,但城中又有城,分为“本城”、“西城”和“吹上御庭”。

“本城”是将军大人的居住和办公之所,幕府举行各种仪式的外廷——“表向”,也在这里。

“西城”,是世子和世子妃的住所,前任将军——大御所、夫人——大御台所也住在这里。

“西城”里边,有两处苑囿,分别叫做“山里”和“红叶山”。其中,“红叶山”上的“东照宫”,供有德川家康等历代将军的灵位。

不过,天璋院、和宫两位前将军夫人,目前还都住在“本城”内。

“吹上御苑”则是一片广大的御花园

江户内城有护城河环绕,“本城”、“西城”、“吹上御苑”,又各有各的护城河。

城墙高大,宫殿巍峨,庭苑秀美,山川起伏,气象万千。

说说“本城”。

“本城”分“本丸”、“二丸”、“三丸”,其中,最重要的是“本丸”,幕府将军就住在这里。

其中,“本丸”再分成三部分:

“本丸表”,是前面提到的外廷——“表向”之一,不但是本城,也是整个江户内城的“正殿”,相当于京都“御所”的“紫宸殿”,中国紫禁城的“太和殿”。

“中奥”,将军本人的住所和办公场所。

“大奥”,将军的后宫,“御台所”和妾侍们的住所。

幕府先在“红叶山”的“东照宫”内,举行了“一桥庆喜入承德川宗家”的仪式,“一桥庆喜”正式更名为“德川庆喜”,成为德川家的“当主”和“家督”,并告祭家康公以下列祖列宗。

接着,回到“本丸表”,举行了德川庆喜接任第十五代征夷大将军的仪式。

在“本丸表”的这个仪式,关卓凡受邀全程观礼。

仪式刚刚结束,大奥里面传出消息:和宫内亲王,请求和大清国毅勇忠诚固山贝子会面。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