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四十二章 装傻?

乱清 第四十二章 装傻?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8:52:47 来源:笔趣阁

说是“八大圣人”,但派出来审案的,只有两位。其余的六位,案子要定谳的时候,才会冒出头来,开会“集议”。

主审的两位,一位叫做颜士璋,是秋审处的总办;一位叫做刚毅,是“八大圣人”中最年轻的一位,身份还只是个“兼办”。

这两位在历史上都是颇有来头的人物。

原时空,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刑部派往江宁复审这件泼天大案的,就是颜士璋;而刚毅的名头就更加响亮了,后世做到大学士,成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力主废黜德宗,鼓吹拳民可用,是慈禧向万国宣战的重要推手。

需要留意的是,就个人品行而言,刚毅真正是人如其名,即清且刚,也颇当得起一个“毅”字。不论办案、抚民、治河、理财,刚毅都算是一等一的好手。如果他不与大政,始终做一个技术官僚,历史给他的评价,大约会与阎敬铭仿佛。惜乎刚毅深介政治,却昧于大势,终于站在了历史的反方向上,救国之心变成误国之举,最后成为“清官比贪官更可恨”的典型。

至于“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传言,考诸刚毅生平,狮子没办法相信,这种话出自清末最排外的刚毅之口,且也找不到任何权威的出处,只能认为,这是革命党的一种宣传策略了。

言归正传。

秋审司派出这两位来审这个案子,是有讲究的。

颜士璋素有“虔诚持重”的风评,就是说。“政治敏感度高”。会平衡各方利益。办案的时候,能够权衡轻重,不至一味蛮干。原时空,马新贻被刺,大约是有清以来最棘手、最复杂的一件案子,颜士璋被挑去复审马案,足以证明他在这方面的功力了。

至于刚毅,是刚刚进入秋审司。跻身“八大圣人”之列的。所谓“兼办”,有“试用”的意思,总要办过一两件案子,才能“转正”,成为“会办”。虽说两位主审,无分主从,地位平等,但有这层“资历”的因素在,想来刚毅就算不以颜士璋马首是瞻,也不会随意发挥。使办案的方向失去控制。

本来,挑选主审司官的时候。麟昌和方鼎锐问过吴天乐,“腾不腾得出手来?”吴天乐很见机,说自己手头上有好几个案子,太忙了,这个案子,我就不出任主审了吧。

大伙儿都知道,老吴可是关贝勒的嫡系人马呀。

“顺日祥”的掌柜叫做潘达成,安徽六安人。他的“顺日祥”,业务的大头,是安徽、山东和京城之间的汇兑生意。因此,“顺日祥”不但和皖、鲁联系密切,和皖、鲁籍的京官往来频繁,和户部主管安徽、山东的山东司,也素有“互动”。安徽报销军费,银钱由潘达成经手,甚至由他来为安徽和户部两边牵线搭桥,是很合情理的。

“乾通盛”的掌柜叫做杨定时,山西平遥人,他的“乾通盛”,是地道的山西票号。

潘达成、杨定时二人,此时的身份还是证人,不是嫌犯,所以颜士璋、刚毅两位司官,没有“升堂”,只是“便衣传见”。

先传潘达成。

潘达成是位小个子的中年人,虽然知道自己“摊上大事儿”了,但举止尚算从容。

颜士璋开口问道:“安徽的粮道李宗绶李道台,有没有从安庆汇款子到你的‘顺日祥’?”

安庆,是其时安徽的省治。

潘达成低眉顺眼地说道:“回老爷的话,小人不晓得。银号同行的规矩,是认票不认人,小号也是照此办理的。”

颜士璋和刚毅对视了一眼:这个家伙,一开口就不说实话。

银号确实有“认票不认人”的规矩,但那是台面上的;台底下,像李宗绶这种大主顾,银号绝无不知其票谁人的道理。

颜士璋说道:“凤阳府的宋尊邦宋知府,有没有拿票子到你那里取过钱?”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根据已有的情资,宋尊邦先到京;李宗绶后到京,并且在京城勾留的时间不算太长。出入“顺天祥”的,多是宋尊邦。据此可以大致判定:虽然李宗绶身为粮道,是安徽军费报销的“正办”,但前期的“勾兑”,基本委托给了宋尊邦。

更有力的证据是,宋尊邦和毛英章,原本就有颇深的交谊。

潘达成说道:“回老爷,这是有的。”

“哦?总共取了几次?总数是多少呀?”

“回老爷的话,拢共取了几次,小人记不清爽了。不过,小号账目明白,一笔一笔都好查的,回去查明了再来回老爷。总数小人倒记得清爽:刚刚好是十万两银子。”

十万两银子?王永泰的折子里,军费报销的“部费”,户部和安徽的“成交价”是九万两银子。

轮到刚毅开口了:“除此之外,你和李道台、宋知府还有什么银钱往来吗?”

“回老爷的话,有的。李道台在‘顺日祥’借了两万六千两银子,保人就是宋知府。”

颜士璋和刚毅不由又对视了一眼。

刚毅说道:“这么说,你和李道台的交情很不坏嘛。”

潘达成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交情谈不上。小人是安徽人,李道台是本省的官员,又是粮道上的,小人在银钱里打筋斗,虽未谋过面,但李道台的大名,听总是听过的。再说,‘放京债’是很寻常的事情,这个,请老爷明鉴。”

“两万六千两不是小数字,你不怕倒账吗?”

“回老爷的话,有保人呀。宋知府是现任知府,凤阳府是大府,这样的保人,‘放亰债’的最是信得过的。”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么,宋知府在你这儿取了银子,李道台在你这儿借了钱,都派了些什么用场啊?”

“回老爷,这个小的可就不知道了。”

京城里的银号,和官场来往密切,特别是外省官员进京贿托勾兑,人生地不熟,许多牵线搭桥的事儿,都由银号来做;过付款项,更是要经他们的手。全然不知“都派了些什么用场”,绝无是理。

但这个和“不晓得汇款人名姓”一样,银号的说法,台面上并挑不出什么错。银号既要装傻,如果不动刑,暂时是拿他们没办法的。不过,今儿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搞清楚了李宗绶、宋尊邦在“顺日祥”的“出项”是多少。

再传杨定时。

情形仿佛,问“李道台有没有从安庆汇款到你的‘乾通盛’”,也是答“不知道,同行规矩,认票不认人”,云云。

不过,杨定时说,李宗绶到京后,到“乾通盛”取了两万四千两银子的款子——这次来取钱的,是李宗绶本人,而不是宋尊邦了。

除此之外,“乾通盛”和李、宋二人,没有更多的银钱往来了。

问“知不知道李宗绶取款何用”,自然也是答“不知道”。

问完了话,两个银号掌柜交保饬回,随时等候再次传问。

颜士璋和刚毅商议,认为以取款的数额来看,很可能安徽在“顺日祥”那儿,有一个公款的户头,专办军费报销,应该重点调查;而“乾通盛”的户头,应该是李宗绶的私项,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不过,私项不见得不能办“公事”,一样不能放过了。

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宋尊邦、李宗绶从“顺日祥”、“乾通盛”取出的款子的流向,如果能够证明,其中确有流进毛英章或户部某某手里的,那么,就算“通贿有据”,案子就有了突破口。

还有,安徽方面,为办军费报销,到底汇了多少钱到京城,于此案钩沉也很重要。因为“进项”和“出项”一经对比,便能够暴露很多问题。

为此,李宗绶、宋尊邦必须到案了。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