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十二章 堑壕

乱清 第十二章 堑壕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8:52:47 来源:笔趣阁

小栗忠顺一愣,随即一股又酸又热的气息涌了上来,他大声说道:“好,我就留在此地,和贵部共存亡!”

姜逸田倒有几分好笑,心里说我只是在执行命令,你来个啥劲呢?

表面上还是很有礼貌,说道:“军务繁忙,到时候只怕招呼不周,奉行大人莫怪。”

姜逸田,原名姜田,是第四师师长姜德的本家。轩军美国查塔努加一役,跟着姜德抢上传教士高地主峰的那班死士中,就有姜田。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什长。

回国之后,作为爵帅的地道脑残粉,姜田在自己的名字中间加了一个“逸”字,变成姜逸田了。

姜逸田带的这个营,出于第四师第十三团,这是个华工团,是亚特兰大战役后入役的那一批华工,打过接下来的“向海洋进军”,并从萨凡纳一路北上,横扫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北弗吉尼亚州,这些仗,虽然不甚激烈,但也算“身经百战了。

营、连、排干部,却都是轩军的老人,全部都打过查塔努加战役,还有南下亚特兰大的一系列战役。这些仗,都是真正的硬仗、生死仗;这班人,真正是美利坚尸山血海滚出来的,哪里会把东洋人放在眼里?

当初派到他们营守备小仓城后勤基地,大伙儿想这次到日本是捞不着仗打了,立功受奖啥的肯定轮不到咱们了。谁成想,阴差阳错,轩军征日的第一仗竟会由咱们来打?

发大财啦!

小仓城后勤基地的军事人员中。除了守备营。还有一个工兵连。工兵连连长找到姜逸田。要求参战。姜逸田一口回绝,说道:“你们都是爵帅的宝贝疙瘩,碰破了皮,我可担待不起。”

看到工兵连连长的脸色,姜逸田晓得自己说的这个笑话并不好笑。对方的军阶虽然比自己低,可并不是自己的下属,再说,用到工兵连的地方还多着。于是改口道:“老张你是给我面子,我能不知道好歹吗?好,这样吧,你们在基地里做预备队!”

工兵连连长往回走的时候,在心里大声问候姜逸田这个小气鬼的各位女性亲属。

*

控制住小仓城全城,城里的火势也小了下去,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来到了中**队后勤基地前面。

两个人不由都皱起了眉头。

这个基地的围墙是土墙,看起来虽然平整厚实,但并不高,也就一人高一点。不用梯子,一个人踩着一个人的肩膀。轻轻松松地就爬进去了。

问题是中**队的防线并不是这道土墙。

基地是在一个山坡上,坡度平缓,上面原来的树木被完全砍光,整个山坡光秃秃的。

土墙外挖了三道平行的壕沟,壕沟和土墙之间,壕沟和壕沟之间,距离大约二十五至三十丈左右的样子,就是说,最外面的那道壕沟,距土墙足有一百多丈的距离,这儿,才是中**队的第一道防线。

还有,前后两条壕沟之间,另有纵向的壕沟相连。

刚开始的时候,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还以为,这些壕沟是护城河一类的障碍物,可天底下哪有这种护城河呢?看起来非常之窄,应该可以一跃而过。

还有,横向的三条壕沟,边沿都整整齐齐码堆着沙袋,不过,这沙袋码堆得也很奇怪,沙袋有两层,上下两只沙袋为“一组”,每隔两“组”沙袋,就会有一个缺口——就是说,这个位置上只有一只沙袋,看起来就像城垛似的。

两个人恍然大悟:这是防御工事啊。

就是说,中国士兵呆在壕沟里面,从沙袋的“缺口”处向外射击。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防御工事,没办法判断它的防御效果,但看起来似乎是个挺麻烦的东西。

两人还发现,这个壕沟的走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锯齿状的。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要把壕沟挖成拐来拐去的?后来,山县有朋毕竟是陆军将领,先想通了:如果战场够大,可以迂回到侧面进攻壕沟的话,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大部分的士兵暴露在敌人火力面前。

当然,这个山坡不够大,只能从正面进攻。

长州藩的陆军,没有像样的火炮,但通过古拉伯,弄来了几百枚黑尔火箭。这种火箭虽然没有导向杆,但在尾部装了三块稳定螺旋板,使火箭在飞行中通过自旋达到稳定,增加了火箭的准确性,是黑火药时代的最后一代火箭。

黑尔火箭并非当时的主流兵器,它的准确性虽然较自己的前辈大为提升,但跟炮弹是没法比的,属于“发射后不管”——这里的“不管”的意思,是不知道它会飞到哪里去,“管不来”。不过,如果目标面积够大,比如城池或者整个阵地,对精确性没有什么要求,黑尔火箭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原先想着,中**队的后勤基地里面,弹药、粮食、布服,都是易爆易燃的,把黑尔火箭打进去,够运气的话,引爆弹药库,或者引燃大火,这个基地就不战而下了;就算没那么好的运气,至少也可以在进攻的时候,大大牵扯守军的精力,弥补己方缺乏攻坚火炮的劣势。

但现在的这个格局,基地几乎已在黑尔火箭有效射程之外,这记“杀手锏”暂时是打不出来了。

只能硬攻了。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不晓得,这个“壕沟”,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堑壕”。

冷兵器时代,只有城墙,没有堑壕——完全用不着。

进入热兵器时代,滑膛枪时期,步枪的射程、精度都非常有限,也不需要堑壕来保护士兵;只有线膛枪出现,步枪的射程、精度都大大提升,才有在和敌人距离尚远的情况下、对士兵进行保护的需要,这个时候,原始的堑壕,才应运而生。

进入后装线膛枪时期,除了精度和射程,步枪的火力密度也大幅度提升,而在战场上,因为内燃机还没有出现,军队的移动速度,和前装枪、甚至滑膛枪时期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真正高水准的、近代意义上的堑壕便成为必需品了。

大规模的堑壕战正是始于美国内战,特别是彼得斯堡战役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纵横交错的堑壕,曾经让关卓凡叹为观止。

美国堑壕战的始作俑者,是查塔努加战役中颇让轩军吃了苦头的那位南军悍将朗斯特里特,然后罗伯特.李将之发扬光大。

不过,美国内战中的堑壕,只是胜在规模较大,堑壕内部的构造,还很简单,不过一条大半个人的身高的壕沟而已。而关卓凡依据他脑子中的历史资料,大大改进了堑壕内部的构造。

堑壕的深度,超高一个成年人的身高一个头左右。

堑壕靠敌人的一面叫做“胸墙”,在胸墙上挖出一个个射击位——就是说,射击位是凹进胸墙的。

射击位并非从地面、而是从离地面两三个头高度的位置挖起。这样,射击位下自然就留出一个台阶。士兵站在台阶上,枪支搁在堑壕边沿的沙袋上,就可以保持立姿射击姿势。而枪支被沙袋承托,士兵既不易疲惫,射击的稳定性又大大提升,算是最舒服、效率最高的一种射击姿势。

射击口两边的沙袋高出士兵头部,可以对士兵予以很好的保护。

战斗间隙,士兵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息,腿部能够伸展开来。

堑壕的另一侧叫“背墙”,胸墙、背墙都用木架和沙袋进行加固,堑壕的底部,铺上木板。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