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一三零章 兄弟阋墙

乱清 第一三零章 兄弟阋墙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8:52:47 来源:笔趣阁

使团的正使叫做小笠原长行,乃是幕府的“老中”;副使有两位,一位叫栗本锄云,衔头是“外国奉行”,一位叫小栗忠顺,衔头是“军舰奉行”。

“老中”是幕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征夷大将军处理一切政务,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军机大臣。和军机大臣一样,“老中”也不止一位,常设三至四名,地位最高的叫“大老”,犹如中国的军机领班。不过,“大老”不是常设职位,安政七年,即1860年,“樱田门之变”中,大老井伊直弼被刺死,之后幕府就没有再任命“大老”了。

“外国奉行”即相当于“外交部长”,“军舰奉行”即相当于“海军部长”。

使团带来了幕府正式请求中国出兵“助剿”的国书,以及天皇准许幕府向中国提出这个请求的“敕许”;幕府指授使团签署抵押借款协议的授权书,还有德川家茂写给关卓凡个人的亲笔信。

按照日本的幕藩体制,天皇是不可以直接和外界、当然也包括外国打交道的,什么话都得幕府和外面去说,签了协议,再跑到京都去请天皇“敕许”。

乍一看,这个“幕藩体制”,和近现代国家的君主立宪颇有相似之处:幕府是政府,天皇是国家元首,“虚君”,“敕许”——就是签个字,不过是履行通过法案的最后程序。

但实际上,两者根本不是一码事。

近现代国家的君主立宪,君主和政府是二而为一的。政治体制是一元的。签署法案是君主的法定义务;但“幕藩体制”是一种纯粹的二元政治结构。在法理上,天皇和幕府,京都和江户,是相互独立的,签署法案并不是天皇的法定义务。

事实上,法案没有天皇的签署也照样可以推行;只是有了天皇的签署,这个法案理论上才具有完整的效力。

而天皇肯不肯签署这个法案,即是说天皇听不听幕府的话。完全取决于幕府的势力是否足够强大。

这个“是否足够强大”,不是相对于天皇而言,“公家”——即天皇和他周围的贵族公卿,是没有自己的武装的,就是说,“公家”势力的绝对值,几百年来都是不变的。

幕府的势力消长,是相对于“幕藩体制”中的“藩”,即大名们而言的。

江户时代的早期,幕府对大名占有压倒性优势。天皇就很乖,将军说啥就是说。完全是个橡皮图章。江户后期,幕府逐渐走弱,特别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幕府财政愈来愈困难,“掌控天下”愈来愈力不从心。相反,“雄藩”们,特别是几个外样大名,如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却愈来愈强大,此消彼长,天皇开始不听话了。

究其竟,不过是对于天皇来说,外边有了强援,可以拿来平衡幕府的势力;对于“雄藩”来说,可以挟天子而向幕府要求更多的权利。

比如,贝里“黑船来航”后,永嘉七年,即1854年,日本和美国签的《日米和亲条约》,也即《神奈川条约》,根本就没经过什么“天皇敕许”;但到了安政五年,即1858年,要签《日米修好通商条约》的时候,众议汹汹,幕府觉得自己一家子吃不住劲儿,就跑去找天皇签字。

没想到孝明天皇闹起了别扭,死活就是不肯签。最后幕府没法子,时任“大老”的井伊直弼,在没有天皇“敕许”的情况下,硬是和美国人签了约。结果舆论哗然,政敌借此群起攻之。井伊直弼乃兴起“安政大狱”,大肆打压反对派,也因此种下了日后“樱田门之变”被刺杀的肇因。

所以,这个“天皇敕许”,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特别是第二次长州征伐,和第一次征伐长州颇有不同。第一次征伐长州,是因为长州藩进攻皇宫,地道的“乱臣贼子”,幕府讨之,师出有名;这一次颇有人以为师出无名,不能算是“义师”,更何况还要向外国借兵?那不成了“里通外国”了吗?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要拿到这个“敕许”。今时不同往日,如果没有这个东东,长州藩更可高呼:“幕府才是乱臣贼子!”

看幕府的国书,言辞恳切,但谦而不卑。里边自称日本为“小国”,而称中国为“大国”。关卓凡微微一笑,心说这个言下之意,是中、日只有大、小之分,没有上、下之别,日本不是中国的藩属,两个国家是平等的。

再看德川家茂的亲笔信,自称“弟”,极美关卓凡之功勋,表示要和贝子同心协力,奠定两国兄弟邦谊万世不易之基。

关卓凡想,是大国小国还是上国下国,是哥哥弟弟还是老子儿子,咱们打完了仗再说吧。

接见日本使团之前,关卓凡先听取了徐四霖的汇报。

徐四霖从日本一路陪着使团过来,海路反复,风波出没,人是更黑也更精悍了。

“我和使团启程的时候,德川家茂已经到了大阪,建立了将军行辕,开始筹备征长事宜。德川庆喜则到了京都,出任‘禁里御守卫总督’,负责掌握上方情势。可以说,现在的幕府,已经从江户搬到了畿内了。”

京都及附近地区称为“畿内”,大阪也在这个范围内。江户距长州藩较远,畿内则近得多,而且大阪是海港,从大阪出发,可以水陆并进,直逼长州。

所谓“上方”,指的是天皇之所在,就是京都了。

关卓凡微微一笑:“全力以赴啊。”

徐四霖也笑了笑,说道:“是。不仅如此,在此之前,幕府发布将军敕令,要各藩‘清理内贼’,很是杀了些人。”

这个“内贼”,指的当然是“尊王攘夷”一派。

说来吊诡,剑指幕府,原时空最终陷幕府于灭顶之灾的“尊王攘夷”运动,始作俑者,是德川家自己的人。

日本最早的“尊王攘夷”风潮,兴于幕府“御三家”之一的水户藩,幕后的推手,就是藩主德川齐昭。

这个德川齐昭,就是德川庆喜的老爸。

前文说过,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的继任人选上,有拥立德川家茂的“南纪派”,和拥立德川庆喜的“一桥派”,最终“南纪派”胜出,德川家茂继位为十四代将军。家茂上台后,“一桥派”颇受打压,包括领袖德川齐昭、德川庆喜父子本人。

所以,水户藩玩“尊王攘夷”,根本目的是以此削弱“南纪派”的势力,是出于德川家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既非对天皇有啥特别感情,也非因为他们特别讨厌洋人。

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这就是日本“尊王攘夷”的最初由来。

上面提到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就是“南纪派”的干将。《日米修好通商条约》签署后,率先向他发难的,正是德川齐昭为首的“一桥派”。井伊直弼大兴“安政大狱”,主要打击目标,也正是这一班人。

而“樱田门之变”中刺杀井伊直弼的,是水户藩的脱藩浪人。

兄弟阋墙而外侮生,水户藩没想到,“尊王攘夷”这把火烧掉的,是整个德川家,自然也包括水户藩自己。

不需要等到伏见、鸟羽之战,现在这把火就要烧向水户藩了。

“尊王攘夷”这个把戏玩到后来,水户藩的“尊攘派”过于投入,已经忘了本藩“尊攘”的初衷是什么了,真心实意地“尊王攘夷”起来。而这个时候,德川庆喜、德川家茂哥俩早已达成和解,德川庆喜已经成了幕府的实际话事人——这种情形下,你们还闹,可不是拆主子的台吗?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