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二十二章 石破天惊

乱清 第二十二章 石破天惊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8:52:47 来源:笔趣阁

容闳一时不说话的原因,是抚台的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

以旗记铁厂而论,若是按照他的规划,建厂房,买机器,至少得有一年的工夫,才能开得起来。而开工之后,运转磨合,教练人员,又得有一年工夫,才敢说能够走上正轨。若说做出来东西的品质,想要跟洋货并驾齐驱,那恐怕又不是三五年之间能够做到的。

容闳一直受西式教育,又笃信基督教,并不像中国官场上那些官僚一样有好大喜功、浮夸成性的毛病,因此虽然明知关抚台的这一问,意有所指,但沉吟片刻,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

“若说与洋货相较,则七年之内,一定是比不上的。”

言下之意,是七年之后,或可与洋货一争短长。能不能做到,固然还未可知,不过这已经算是很实在的态度了。

“七年,倒也不算长,不过纯甫兄想必知道,枪炮这样的东西,不比寻常货物,好不好都可以先凑合用着——枪炮是要用来装备军队的!两军阵上见生死的时候,我能不能说,你们先不要打我们,等我们七年后换了容闳先生新造的枪炮,咱们再来比试呢?”

“这个……”容闳一时语塞,“想来是不能够的。”

“好,那么我再请问纯甫兄,你打算用的机器,自然是从外洋买回来,与洋人所用的,一般无二,何以做出来的东西,却不如洋货呢?”

“这……”容闳想了想。答道:“机器虽然一样。但工匠的技艺有高低。一应人员物料等调配,也不如洋人谙熟。”

关卓凡想,他这句话倒是说在点子上了——技术不如人,管理不如人,同样的设备,就会生产出不一样的产品来。

“说到底,缺乏这样的人才,是不是呢?”

“抚台说得对极了。若是有同样的人,东西自然可以像洋人做得一样出色。”

“那么,这些人该从哪里来呢?”

“该从……”容闳恍然大悟,“抚台是说,要以旗记铁厂,来作育这些人才?”

“也不是单靠一个旗记,不过这一两年之内,只要你能练一批人出来,我保证他们有更好的地方可去。”关卓凡见他明白了,微笑着说道。“办洋务,没有钱不行。可是光有钱也不行!无论何时,总以人才为第一,只要有了人,你手里那两张纸上写的东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容闳服了,这才是真正深谋远虑之举。他看着这位比自己还要小上十岁的关卓凡,心想这位年轻的抚台身居高位,得享大名,果然不是幸致!

“至于你说的炼钢厂,诚然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之本,不过炼钢除了需要机器和技术,更得有铁矿,有煤矿。铁矿就说有吧,可是中国到现在为止,并无真正的煤矿,若说全靠从外洋采购,岂不是失去了自办钢铁的本意?何况国力艰难之下,做事情不能不在成本上做一个打算,以炼钢而言,不是说只要出了钢,就是好的——出的少了,成本高昂,不合算,出的多了,又该销给哪一个?你容纯甫才大如海,这些事,只要想一想,必不难明白。”

“是。”容闳果然用心想了一会,才又开口,“抚台,以中国之大,断然没有找不到煤矿的道理,咱们这就可以开始聘请西洋技师来勘探。钢料的事情,我也明白了……只是不知铁路一项,抚台是怎样打算的?”

“说得好!”关卓凡笑了,“勘探煤矿的事情,以后我也打算委给老兄。至于铁路,说到点子上了,不过我到底只是江苏巡抚,铁路的事情,不能凭我一言而决,倒是炼钢和铁路之间,果然是相辅相成——我直说了吧,一句话:无铁路,不炼钢!”

容闳很受震动,一时没有再出声,细细琢磨着他话里的意思,特别是那句“无铁路,不炼钢。

“纯甫兄,你从美国回来的这几年,想必也都看见了,中国贫瘠,没有无限的金钱,可以虚掷在面子的事情上。”关卓凡的语气,转为郑重,“钱就那么多,一定要用在刀刃上的,每花一两银子下去,就得有一两银子的效用。”

“好,我懂了,卧薪尝胆,以求一逞。”容闳望着关卓凡,诚心诚意地说道,“不管是旗记还是广方言馆,我一定按照抚台的这个宗旨去做。另外抚台所委的探矿一事,我是不是现在就可以着手办理?”

“先不急,”关卓凡摇了摇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个托籍异国的中国人,“纯甫先生,我要委给你的,还不止是探矿这一件事。”

*

距离上京的日子,还剩下三天了。

丁世杰、赵景贤、刘郇膏、杨坊、利宾这五人,再一次被召集到巡抚衙门,按关卓凡的说法,这是他离开上海以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会议是常事,然而这一天走进来的关卓凡,仿佛是大战之前进入中军帐的主帅,脸上并无往时的笑容,意外的严肃。大家都感觉到了不寻常,于是抚衙侧厅中的气氛,一时也变得凝重起来。

关卓凡的面孔固然板得紧紧的,然而心中却有一份别样的紧张和激动,他即将宣布开办洋务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新政。

“诸位,”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口了,“卓凡自到上海以来,军政两端,无不就手,实在是得托各位的大力。而自洋务开办以来,诸事顺遂,这也都是各位鼎力襄助的缘故。在卓凡而言,少一人则如损一臂,真是须臾不能或离。各位不仅是我的臂膀,也是参商大事,可共机密的朋友。”

这一顿米汤,灌得极是诚恳,但却不算是违心的话。在座的几人当中,丁世杰是共生死的军中兄弟,赵景贤是他从李秀成手里救回来的,刘郇膏是他简拔于风尘俗吏之中,杨坊是早就暗通款曲的人,又是华尔的岳父,利宾更不用说了,是在京师城南紫春馆中,便“已定终身”的人。

大家听他这样说,无不离座欠身,连道“不敢当”。这五个人,连丁世杰在内,都是心思缜密的人,情知爵帅必然是有大事要说了,个个都凝神静听。

“论新政,论洋务,咱们在苏省所做的这一点事情,只怕朝廷上下,也多有不同之见,遑论中外之防,谁敢擅启?然而——”

话说至此,略作停顿,特意加重了语气,目光也变得锐利起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诚非常之时,不能不为非常之举,有一件事,我已决意要办,今天就要跟大家,交一个底。”

这就是说,这件事不但重大,而且并不是来跟大家商量的。每个人都支起了耳朵,生怕听漏了一个字。

“这是浦江西岸高昌庙一带的草图,也是旗记铁厂拟搬入的地方。除了一座船坞之外,附近多是荒地和滩涂。竹兄,你的藩司衙门,即以旗记铁厂为中心,沿浦江上下三里,各划出一块地来,长三宽二,分别叫做上高昌和下高昌。”

“成,我明天就着手去办!”赵景贤也不问为什么,一口答应。

“这两块地方,我是要拿来设立工厂之用。竹兄,我给一年时间,请你着人招募民伕,把平整土地和修筑道路这两件事,做完它。”

“成,交给我!”赵景贤依然回答得毫不犹豫,但是在心里面,跟其他几个人一样,都是大吃一惊——什么样的工厂,要用这么大的地方?

长三里,宽二里,这就是两千亩还要多,上下高昌各一块地,再加上旗记铁厂,统共是将近五千亩了。

“启翁,上下高昌一带的地势,你要会同江海关的分理,那个英国人斯凯林,亲往考察。”关卓凡的目光,转向杨坊,“特别是下高昌,一年之后,码头和道路之上,都要准备设立分海关。”

一片荒地,哪来的什么码头?即便有码头,何以要设立海关?这都是不可解的疑问,然而杨坊却也象赵景贤一样,问也不问,沉稳地答了个“是”字。

“世杰,高昌庙左近,轩军要设立营盘,拿一营兵轮流驻扎,以为防护。”

“嗻!”丁世杰还是按军中规矩,霍地起身承令。

关卓凡摆摆手,示意他坐下,接着从身上掏出一张纸来展开,捏在手里,先环顾一圈。

“上高昌的地,先予空置。”他面无表情地念道,“下高昌的一块地,划线圈定,免征地租,准予西洋各国设立工厂!举凡外洋载入物料,不逾线者,免征其入关关税,举凡制成外销之货物,免征其出关关税!一切工厂,不征坐厘,不受官股!于圈定地块之内,一应纠纷争执,不违《大清律》者,交由中外招商局一体处置!”

石破天惊之下,谁能应答?座中诸人彼此以目光相顾,心中都起了同一个念头。

这岂不是又划了一个租界出来么?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