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七十一章 通前彻后,无懈可击

乱清 第七十一章 通前彻后,无懈可击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当然不是!

辅政王哦,彼时还是“关贝勒”何许样人?以其花钱的做派,岂肯做一件“无益之事”?

这九十六座大红的“十二生肖”雕像,乃长门、金牌、铁索、铜链四炮台群最重要的测距参照物。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十二生肖”之首,即鼠雕像树立之位置,就是船只始进入炮台之视野之位置,所谓“测距参照物”,是说,每一生肖雕像引一垂直线至江心航线,两线之交汇点即船只所在位置,至每一炮台嗯,“每一炮台”不准确,应为“每一炮位”之距离,都经过了最精确的测定,而此距离,即为火炮之射距。

炮位的位置是固定的,“交汇点”既确定,射距既确定,火炮的最佳射角包括身管的俯仰角和整个火炮的水平旋转角度,便可确定,如此一来,射击诸元便统统确定了下来。

相关数据,标志于炮位之相关位置,一目了然。

“十二生肖”平均间距五十米左右,自首一尊的鼠雕像至末一尊的猪雕像,距离六百米左右,就是说,敌舰通过这六百米的距离之时,炮手不必再做任何的测距、计算的功夫,只以“十二生肖”为参照,直接按相关数据进行射击就好了。

“十二生肖”何以皆漆成最醒目、穿透力最强的大红色?原因就在这里啦!

而且,风吹、日晒、雨淋以及江雾侵蚀,时间长了,红漆必会褪色、剥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将所有生肖雕像重新油漆一遍,使其一直保持鲜艳的大红之色。

如此一来

第一,既不必做测距、计算的功夫,时间大便大节省,射速便得以大幅度提升。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彼时的火炮测距手段,还非常原始,主要依靠的,还是炮手的经验,误差非常之大,命中率非常之低,而俺们关贝勒发明的“十二生肖射击法”,射击诸元皆经反复测定和试验,其精准,达到了彼时技术条件下之极限,命中率乃得以大幅度提升,某种意义上,就说“打靶”,亦不为过。

另外:此六百米距离上的射击诸元,并非只有十二个,而是二十三个相邻生肖雕像平均间距约五十米,为减少误差,相邻生肖雕像之中央位置,亦算一“参照点”,敌舰的位置,若不前不后,居相邻二生肖雕像之中央,则射击之时,以此“参照点”之相关数据为准。

就是说,以二十五米为一测距单位。

二十五米,对于彼时代的火炮测距来说,算是不折不扣的“纤毫”,多二十五米、少二十五米,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几无“误差”可言。

“北京东京”舰队中体量最小的杆雷艇的长度,也超过了二十五米达二十六米;至于“窝尔达”一类的大型军舰的体长,总在六、七十米左右。

哦,对了,长门、金牌、铁索、铜链四炮台群的主要炮位平日的“战备状态”火炮的水平朝向、身管的俯仰角度,皆以“鼠参照点”之射击诸元为准,也就是说,只要一俟敌舰出现于视野,便可立即装弹发炮,非但不必测距、计算,甚至连数据都不必去查的。

以上为炮台,再来看火炮以及具体的炮位。

火炮两种来源,一为英国阿姆斯特朗出品,一为普鲁士克虏伯出品,而不论英炮还是普炮,皆为彼时最新锐之型号,并皆为后膛炮,前膛炮被彻底淘汰。

较之原时空,“闽江防”另一大不同处,是其所有大、中口径火炮,炮身之下,皆装圆形滑轨,火炮可三百六十度无障碍旋转。

“射界”为“闽江防”诸炮台设计、建造之第一要求,不过,射界和防护天然矛盾,一般说来,射界愈佳,防护愈差,为解决这一矛盾,除少数高度最低、有被敌舰炮直瞄命中危险的炮位采用了防护性最佳、但射界最差的穹顶式外,余者,基本上采用了炮坑式、亦曰“半沉式”设计。

即,炮位虽是露天的,不过,火炮置于一个圆坑之中,炮身的下半部在地面之下,上半部和身管在地面之上,这样,对于敌舰来说,目标就缩小了一半,具备了一定的防护性。

为进一步增加防护性,部分火炮,还采取了地井式设计。

这种火炮的身管,与普通要塞炮无异,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炮架地井式火炮的炮架是可以折叠的。

地井式火炮安装在一深坑即“地井”之内,平日炮架折叠,沉于地面之下,外部难觅其踪;战时,液压机械工作,炮架向上展开,托举身管,露出地面。

火炮射击之后,在巨大的后坐力的作用下,炮架向下折叠,重新回到地面以下,其后坐力则以势能的形势保存下来,用以下一次的托举。

可以看出,即便在战时,大半时间,地井式火炮也是隐身于地面之下的,大部分的操作,也是在地面之下完成,因此,地井式火炮的射界,非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就防护性而言,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穹顶式炮位。

不过,彼时,地井式火炮刚刚诞生,尚未普及开来,价格极为昂贵,以俺们关贝勒的财力,也只能在最关键的位置,少量准备,中国沿海、沿江炮台,只有两处,安装了地井式火炮,一是射界和防护矛盾最突出的“闽江防”,一是威海卫的日岛。

除了这两处,就连旅顺基地,都没有安装地井式火炮。

至于威海卫的日岛,为什么必须安装地井式火炮,后文将会述及,在此不再赘言。

原时空,马江的布防,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头一尾,未设任何炮台“一头”,即闽江入海口地带,金牌、长门炮台,只能朝向马江航道,根本不及外海;“一尾”,即马尾船政厂区一带,亦没有一座炮台。

“一尾”不设炮台,勉强还能理解,因为马尾之所恃者,并不是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是由彼而东北的长达八十里的“天险”以及沿岸诸炮台的火力,谁又能想到,临战之时,这些“天险”和炮台,居然未能发挥任何作用?

“一头”不设炮台,就不好理解了。

只好说,眼光不够,或者,银子不够。

本时空,关贝勒的眼光是够的,银子嘛,也是够的。

“一头”,“闽江防”在川石岛和熨斗岛上建有一主一副两座炮台,扼控外海航道,此前文《天险!天险!》一章已有详述,不再赘言。

“一尾”,虽然关卓凡也承认马尾之所恃者,摆在首位的,并非自身的防御力量,但还是船政厂区和罗星塔的对岸,也即闽海关两侧之高地,各修筑了一座炮台,其交叉火力,完全覆盖了船政厂区和罗星塔前方之水域。

如此布置,通前彻后,可谓“龙潭虎穴”、“固若金汤”乎?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