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九章 三头六臂

乱清 第九章 三头六臂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3:22 来源:笔趣阁

码头上锣鼓喧天,披红挂彩,人声鼎沸。

前来迎接的是直隶总督刘长佑和三省通商事务大臣崇厚。

关卓凡下船,两串万响鞭炮先燃了起来,噼噼啪啪响个没玩,震耳欲聋,三个人只好微笑“静”候。

鞭炮声中,关卓凡想起刘长佑提出过的那个攻伐日本的战略。一是“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二是“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三是“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在美国打了大半年的仗,关卓凡的眼光已经和一年前不一样了。如果真要对日本大兴征伐,刘长佑说的“出朝鲜”、“趋长崎”都是正办,但以中国目前的国力,没有强大的海军,“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是做不到的。

当时,东北开发的程度还很有限,愈往北愈荒凉,到了库页岛,简直就是蛮荒之地了。如果陆路进军,后勤补给的难度可能过于出西域。

所以说,国力是战争之本;所以说,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

不过,现在有了幕府这么一个大大的带路党,事情就简单多了,一条南路便够用了。

正在浮想联翩,鞭炮终于放完了,关卓凡是钦差,刘长佑和崇厚跪请圣安,关卓凡答“圣躬安”。

关卓凡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制度,我刚刚回国,圣躬安不安,你们应该比我清楚吧?

这套官样文章做完,三个人欢然道叙,“轩帅”“默公”“地翁”叫了一轮。关卓凡乃在刘长佑陪同下。来到总督府小憩。

一年前见面。关卓凡的官职比刘长佑要低,一年后见面,刘长佑已经成了他的下属。不知道刘长佑怎么想,关卓凡心中不能没有一点感慨。当然,嘴上依旧客气,一口一个“默公”。

谁知道到了总督府,刘长佑拿出一份谕旨,变作宣旨的钦差。又轮到关卓凡跪倒磕头了。

上谕的内容叫关卓凡微微心惊:西北出事了,多隆阿阵亡。

朝廷把陕西也划给了关卓凡,“着该大臣全盘统筹办理,如何调遣兵马,并粮草辎重,乃细思详划,预为之计,陛见之时,明白回奏。”

就是说,关卓凡现在“总督陕西、山西、直隶、河南、山东五省军务”。不但要剿捻,还要剿回。

北京那位御姐。您真以为我三头六臂呀。

接完旨,刘长佑讲起多隆阿阵亡详细,原来不是打了败仗,而是,实在倒霉。

多隆阿入陕,大力振作,本来军务上已颇有起色。东边,同州、朝邑一带,他派手下大将雷正绾、陶茂林北拒回匪,大大缓解了潼关的压力;西边,西安一带的军务他自己亲自主持,隔着渭河,猛轰对岸的回匪巢穴。

回匪立不住脚,向西退去,多隆阿沿河追击,追到了周至。于是全军猛攻周至。多隆阿亲登炮台,指挥作战,不想一颗流弹飞来,正中右目,很快便伤重不治。

多军失去主帅,溃回西安;陕东的回匪得讯,士气大振,反扑雷正绾、陶茂林部,二将接战不利,苦苦支撑。

陕西的匪情,几乎完全回到多隆阿入陕之前、胜保主事时候的局面了。

朝廷对多隆阿的阵亡深感痛惜,赏云骑尉世职,并给一等轻车都尉,晋封一等男爵,着其独子双全袭之。

还是那句话:这些都好办,问题是,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窜入山西的西捻愈来愈西,差不多要接近山西、陕西边境了。一旦西捻西渡黄河,或回匪东渡黄河,就会回、捻合流,西北即全境糜烂,再图收拾,一定大费周章。

朝廷手上是真没有人了,反正山西、陕西接壤,剿捻、剿回相关,于是索性全部扔给了关卓凡。

关卓凡的头略略有一点大。

多隆阿此人,不但能打仗,为官也是清廉自守。其子双全自黑龙江赴陕西迎丧,居然因为家贫,凑不出足够的盘缠,几乎无法成行。后来是在别人的资助下才终于上了路的。

多隆阿虽然不文,却没有什么满汉之别的念头。他到了西安,斥革了许多不合用的旗人,军心振奋。这也是他能打胜仗的一个原因。

关卓凡的计划中,是要把多隆阿收为己用的。多隆阿不但在军务上会成为一个好帮手,日后改革,他的旗人身份,也会起到特别的作用。

这下子,镜花水月了。

刘长佑说道:“这副担子,当真极重。不过事权一统,也许更易收功。我想,轩帅也不必亲赴陕西,坐镇中央,调兵遣将即可。毕竟回匪藓芥之疾,捻匪心腹之患。”

这个看法,关卓凡并不同意。陕西,恐怕要亲自走一遭。

剿东捻,离最后收功的时候,还有一小段时间,他要抓住这个“时间差”。

不过,关卓凡知道,这次是刘长佑替轩军备办粮台,因此说了不少恳切拜托的话。

刘长佑却说道:“为轩帅办粮台的,其实是恭王抓总,我不过跑腿办差而已。”

哦?

关卓凡反复请刘长佑叫自己“逸轩”,但刘老头张开嘴就是“轩帅”。算了,由得他了。

军情紧急,所有迎来送往的虚花样,关卓凡一律推了,就借总督府,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重新调整了部署。

第二师和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营先行赴陕;关卓凡带近卫团和一个骑兵团入京,陛见之后,即从北路赴陕。两路入陕,都要经过山西,但关卓凡决定,完全不搭理西捻,衔枚疾进,在同州、朝邑以北汇合。

这一带的回匪,正盯着黄河以南、以东的官军。关卓凡要出其不意,拊敌之背,从后面一拳砸碎这股回逆,然后顺势西进,将全陕的回匪赶到甘肃去。

西捻西窜,根本是为了和回匪搭上头,如果回匪垮了,西北贫瘠之地,西捻一家子是混不下去的,只好东返。于是不需官军“兜剿”,山西的危局自解。

然后回军山东,此时寿光一带,捻匪入彀,大兵云集,聚歼东捻的“火候”就到了。

剿清东捻后,再掉头西向,那时的西捻,孤魂游魄,不难一举荡平。

轩军其余各部,次第开拔,分赴山东各地。

终于到了北京。

骑兵团和近卫团大部驻扎在城外一处军营,关卓凡自带近卫团一部进城。

一进城先到宫门递折请安,然后前呼后拥地到了东华门冰盏胡同的贤良寺。入宫之前,就在这里休息。

陛见之前,不能回家,这不消说;关卓凡现在的身份,是军机大臣兼督办五省军务的钦差大臣,不是江苏一省巡抚,也不好再住江苏会馆。

这贤良寺本是雍正年老怡亲王允祥的府邸,怡王生前向佛,舍宅为寺,世宗皇帝赐名“贤良”。这处所在既精致,又清净,距紫禁城也近,于是自然成为大员述职入觐的歇脚之处。只不过“潜规则”是只有总督或大学士等一品大员才有这个资格入住。

刚刚坐定,顺天府的首县大兴知县的手本就递了进来。

原来大员莅临,例由首县做东,备办供应,“公款接待”。

自然挡驾。图林跟大兴知县说道:“爵帅跟贵县道乏!再跟贵县说一句,爵帅一向不扰地方,贵县什么都不必预备,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办。”

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早在大兴知县这个老油条料中,因此这家伙表面上点头哈腰,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准备。

关公爷回京了!

整个北京城轰动起来,贤良寺周围立即喧闹起来。无数人探头探脑,想一睹打败了洋人的大英雄是何等样的风采?只是近卫团关防极严,外面热闹,寺里面总还算清静。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