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二二二章 有清以来之未有,有宋以来之未有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最是一年春好处”,本来,此时正是踏青西湖的绝佳时光,不过,赵烈文抑制住了自己的游观之兴,宋岳鄂武穆王的祭典一俟结束,他便收拾行装,首途天津了。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是次祭典,非但是有清以来,对宋岳鄂武穆王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祭典,其中的一些做法,大约也算是“有宋以来”譬如,朝廷明确要求,除了朝廷和“地主”浙江,其余各省,都要派员参加。

人选上面,朝廷并没有明确的旨意,而督、抚、藩、臬本人,不奉旨是不能够离开辖境的;同时,大伙儿都明白,是次祭典,规格如此之高,规模如此之大,举办的时间点,又如此之敏感选在中、法彼此宣战,辅政王南下“检查战备”之时则这个特出的要求,绝非只是叫多几个人过来撑场面,一定是借着是次祭典,直接或间接的发布什么极重大的宣示。

所以,参加祭典的人,一定不能虚应故事一定要能够真正起到督、抚的耳、目、口的作用。

于是,绝大部分的督、抚,不约而同的派出了自己的头号幕僚,作为本省“代表”,赴杭州参加宋岳鄂武穆王的祭典。

这班幕僚,个个身上都是有功名的,不是道台,也是知府,有的还加了按察使衔,论起“官身”,一省之中,仅次于藩、臬,参加这种“国祭”,是很合适的。

譬如,代表湖广总督李鸿章的是周馥,代表直隶总督曾国藩的,就是赵烈文了。

也有例外的,譬如,新疆候任巡抚展东禄的代表,是陶茂林。

陶总镇并不是展抚军的幕僚,是次回内地,身份虽是展抚军的代表,不过,并非专为宋岳鄂武穆王的祭典而来他另衔专命。

第一,向朝廷汇报新疆设省筹备的种种情形。

第二,送两个人给朝廷一个是前和田的“伯克”尼亚孜;一个是手诛阿古柏、伯克胡里父子的热娜古丽。

尼亚孜出卖故主,投靠阿古柏,出任伪职,既间接导致了和田屠城惨剧,又是不折不扣的反叛,本来很该付诸刑典的,问题是,西征大军刚刚南下的时候,这个家伙就“反正”了,穿过一个大大的塔里木盆地,跑到库车去“投诚”,也算历经艰险,一副“诚意十足”的样子,他那颗脑袋,实在不大砍的下去。

热娜古丽呢,手诛元凶,本来很该大肆表彰的,可是,想一想她杀的这两个人和她的关系一个是她的老公,一个是她的情人。

而且,这两位,还是父子。

唉,别的不说,这个“聚之诮”,就很叫人尴尬了。

所以,也不晓得拿她怎么办才好。

还有,尼亚孜和热娜古丽都表示,不愿意再留居新疆了。

尼亚孜是真不能呆在新疆新疆人尤其是和田人恨毒了他,只要一离开朝廷的庇护,尼亚孜非被他的老乡撕碎了不可。

热娜古丽则表示,新疆是她的“伤心地”,“不忍长居”。

于是,经请旨,新疆方面,将这两位一块儿送往北京,请朝廷发落。

这桩差使办妥了,陶茂林便再次作为展东禄的代表,赴杭州参加宋岳鄂武穆王的祭典新疆太远了,宋岳鄂武穆王的祭典的日期的确定,是比较迟的事儿了,新疆再派人过来,已经赶不及了,陶茂林既在北京,就顺理成章的做了新疆的代表。

是次祭典,行省之外,蒙古、西藏也奉旨派代表参加这更是不折不扣的“有宋以来”了。

譬如,西藏的代表,是陪同十二世**喇嘛在北京“就学”的德柱活佛他是十二世**喇嘛的经师,前西藏的“摄政”。

*

抵埠天津,一下船,赵烈文就直奔三口通商衙门。

前文有过交代,曾国藩这个直隶总督,兼领三口通商事,而三口通商衙门设在天津,因此,一年之内,曾国藩呆在保定,大约七、八个月;呆在天津,大约四、五个月两头儿跑。

曾中堂呆在天津的时候,三口通商衙门就兼直隶总督行辕了。

目下,冬去春来,正是一年中三口商事由少转多的时候。

不过,往年曾国藩移节天津,都在春夏之交,今年是特别的早一些了。

之所以这么早,是曾中堂领了辅政王的钧命:确保中法战争期间,直隶不会发生“排洋”的事情。

直隶洋人的聚集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京师,一个是天津,京师不劳曾中堂费心,他要管好的,是天津。

辅政王明确交代,“两国交兵,不罪来使,况乎商民?法兰西在华商民,只要遵纪守法,中法开战期间,一体保护!”

又特别嘱咐,“要防备有人借机生事,由法而洋,兴风作浪或者兴起教案,或者拿什么‘扶清灭洋’之类的说头蛊惑人心,若真有这样的人,涤翁,你给我往死里削他!”

当然,辅政王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不过,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啦。

对辅政王的严加戒备,曾国藩略不以为然,如今不像前些年了,风气已开,“仇洋”的事情,已经少了许多,在这上头,不像是有人能够兴风作浪的样子

“扶清灭洋”?那是什么鬼?辅政王的脑洞,会不会开的大了点儿?

不过,小心总是没过逾的,王爷既然有命,自然禀遵不误。

赵烈文见到曾国藩的时候,他正带着老花镜,埋首纹枰之中,一只手捻着稀疏的花白胡子,一只手掂着一粒黑子,攒眉凝目,踌躇不定。

棋盘的旁边,摆着一卷棋谱。

哦,正在“打谱”呢。

赵烈文立即抱怨,“爵相!菲尔普斯医生说过,黑白子这件物事,其实最耗目力!你的眼疾,也不过堪堪有些好转,怎么就又自困于方圆之中了?”

微微一顿,“保身、养生,最紧要的,是节劳、节欲!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啊!”

曾国藩摘下老花镜,换上近视镜,抬起头来,笑了一笑,说道:“是惠甫啊!你说的对,这手谈的诱惑,其实也是一种‘欲’,实在也是要‘节’的惭愧,惭愧!”

说着,伸出手去,乱了棋局。

赵烈文的目光,落到棋枰之旁的棋谱上,“那一本,是《仙机武库》吧?”

“是。”

赵烈文含笑说道,“据一枰之垒,邈有万里之形;拈两指之兵,恍发千钧之弩!奇正相生,实乃麟阁未设色之白图,大将不血刃之虚战!也怪不得爵相不能忘情!”

曾国藩“呵呵”笑道:“惠甫,我已经放开了!你倒还来招我?”

赵烈文一笑,换了话题,“这两副眼镜的度数,还合适吧?”

“合适!”曾国藩掂须笑道,“大约就是太合适了,自以为多累半个时辰的目力,也没有什么关系,才会忍耐不住,自己打了自己一回劫的!”

“轩邸替爵相请的这个洋医生,”赵烈文说道,“确实是国手!不过,爵相的眼疾虽然已渐痊愈,可是,眼镜的度数不论老花镜还是近视镜,可都是比上两副的度数要高了!”

微微一顿,“爵相,菲尔普斯医生反复告诫养目、养目!”

“好了好了,”曾国藩笑道,“惠甫,我已经受教了譬如小孩子偷糖吃,偶尔犯戒一次,就被你抓到了哎,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赵烈文心中微动,这种玩笑话,以前,爵相可是很少说的呀!

“爵相的心情,看来很好啊!”

“彼此彼此!”曾国藩掂须颔首,“惠甫,你也是神采飞扬啊!”

“江阴、杭州的事情,爵相应该已经有所耳闻了?”

“略有所知了目下,有了电报了嘛!”

“我这儿有两份东西”赵烈文一边说,一边取出一叠纸来,“先请爵相过目爵相看过了,我再汇报此番江南之行之所得。”

微微一顿,“我估计,这两份东西,目下,参加宋岳鄂武穆王的祭典的各省‘代表’,大约已经人手一份了!”

说着,递了过去。

曾国藩接了过来,一眼扫过,见上头的每一个字,都有六、七分见方的样子,晓得这是赵烈文为照顾他的眼力,特意写的大字,不由感动,“惠甫,有心了!”

“这两份,”赵烈文指点着,“一份是轩邸祭阎丽亨的雄文,另一份,是赵竹生的大作《祭史可法》。”

曾国藩微微一怔,“史可法?”

“对!”赵烈文点了点头,“不是‘史忠正’,也不是‘史道邻’、‘史宪之’,是‘史可法’!”

顿了一顿,“通篇皮里阳秋,说是‘祭’,其实……嗯,还是请爵相自己看吧!”

曾国藩摘下近视镜,换上老花镜,看了起来。

他看的很慢,眼中的光芒,忽明忽暗。

看过了,双目微合,手指极轻、极缓的点着椅子的扶手。

过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又从头看起。

看的还是很慢。

终于,第二遍也看完了。

曾国藩摘下老花镜,再次合上了眼睛。

又过了好一会儿,他睁开眼睛,带上近视镜,透过镜片,眼中已灼然生辉。

“惠甫,”曾国藩慢吞吞的说道,“你以为,这篇《祭史可法》,确实是出自赵竹生之手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