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二一五章 唉!史阁部!孰人坏我半壁天下?

赵景贤万料不到辅政王来了这么一句,他张了张嘴,没说出什么,再张一张嘴,还是说不出什么,最后,艰难的咽了一口唾沫,嗫嚅着说道:

“似乎……也不止一天……”

“四月十八日顺治二年四月十八日,”关卓凡说道,“豫亲王兵临扬州城下,但没有立即攻城,延至二十四日夜,红衣大炮运到了,方始攻城,二十五日,扬州即城破,不是一天是什么?一天还不到呢!”

微微一顿,“不过就是一个晚上的光景!这就是史阁部的能耐!”

呃,辅政王史实居然如此之熟稔!

赵景贤滞了一滞,再想了一想,小心翼翼的说道:“王爷,彼时,扬州城内,军心已乱,降的降,走的走,兵力单薄,史忠……呃,史可法也是无可如何啊……”

他本来是欲以“忠正”的谥号称呼史可法,一转念,算了,还是跟随王爷的口径吧!

“兵力再单薄,”关卓凡说道,“到底还有刘肇基、何刚的两支兵;江阴呢?有一支正经的兵吗?人家守了八十一天,他史可法只守了半天,怎么说?”

“这……”

“再者说了,”关卓凡说道,“兵力单薄,民力不单薄吧?江阴城守,靠的是兵还是民?江阴弹丸之地,扬州却是一等一的大城!八十万生民,留着做什么用?留着给人家一刀一个,像杀鸡一般,杀的干干净净吗?”

说到最后一句“杀的干干净净吗”,冷峭的语气之下,已是掩盖不住的激愤。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扬州城破之后,多铎以扬州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是为“扬州十日”。

屠杀主要集中在城破当天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一共七天,据王楚秀《扬州十日记》载,直到五月初二,清军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这是关卓凡“八十万生民”之说的由来。

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赵景贤下意识的舔了一下自己的嘴唇,真不晓得该怎么答话了连个“这”或“呃”都不大好说了。

还有,辅政王的语气,十分的古怪,他那种隐约的激愤,似乎不止是对着史可法的无能去的啊!

王爷可是满人,总不能

呃……

“民气可用,”关卓凡继续说道,“可是,史可法用不了!他也根本没有想过去用!”

“这……”

“这不是凭空污人清白!”关卓凡说道,“其实,别说‘民’了,就是‘军’竹兄,考诸于史,平心而论,你说,史可法到了扬州之后,到底做了哪些战守的准备?”

赵景贤愣了好一会儿,说道:“史可法檄调各镇援兵,可是,无一至者……”

关卓凡“哈”了一声,说道:“对,他也就做了一个‘檄调’的活儿!除此之外,坐困愁城,一筹莫展!”

顿了顿,“咱们倒来看看,阎丽亨守江阴,做了些什么?”

关卓凡开始一个个的扳手指头

“第一,将全城户口,分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义兵,分班上城,按时换班。”

“第二,划区分守,责权分明,其中,阎丽亨自守北门之余,又同陈拱辰一起,兼负昼夜巡查四门之责。”

陈拱辰,即陈明遇,字拱辰,“江阴三公”之一,高宗赐谥“烈愍”的。

“第三,严加盘诘过往人员,肃清内奸。”

“第四,委任擅长理财之人士,将城内公私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这一点非常重要,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军械粮饷供应的困难。”

“第五,全力赶铸守城工具,招各类工匠千余人,造弩千张、箭数万枝;又用火药敷于箭头,中人立死;又造火砖、火球、木铳、挝弩,无不精妙犀利。”

“其中的木铳、挝弩,很有意思。”

“木铳类银鞘,木制,内藏火药、铁菱角,投出之后,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迸而出,触人即死哎,这不跟手榴弹或葡萄弹仿佛吗?”

“挝弩,则仿佛‘钩镰枪’,‘枪’身之上,装了好几个锋利的倒钩,杆尾系绳,激射而出,射中或勾住敌人,拖了回来,近前斩之!”

顿了顿,“这样东西,咱们现在是洋枪洋炮,用不着了,不然的话,倒要找能工巧匠,造了出来,用上一用。”

呃,听起来,略有些渗人,不过……好吧。

“第六,收集人粪,掺上桐油,敌军登城之时,煎滚浇下,可以烫穿皮甲,沾肉即烂。”

“第七,储备石灰,召集石匠,加固城墙。”

“第八,请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等,俾善歌者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悲歌慷慨,鼓舞士气。”

“阎丽亨领袖之下,整个江阴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切战守的准备,井井有条不然,怎么可能力抗二十余万大军八十余日?”

赵景贤不由暗自惊叹了:阎丽亨的“功课”,王爷是真正做足了!他祭祀阎祠,真不是心血来潮的事情!

“反观史可法,”关卓凡继续说道,“做了些什么?除了檄调援兵、毫无结果之外,什么也没做!干耗着!耗到城破身死,耗到几十万扬州人跟他一起,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那种异样的激愤,又出来了。

赵景贤暗暗透一口气,正想说话,关卓凡又抢在里头了:

“啊,不,史阁部也是做了点儿事情的,他写了遗书专门登上扬州城西门楼,摆开架势,吮毫搦管,一口气写下了四封遗书”

微微一顿,“遗书中,他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他自个儿呢,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嘿嘿,嘿嘿,哈哈,哈哈!”

刻薄的冷笑声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讥讽之意。

赵景贤听的背上隐约冒汗,想出口的话,又咽了回去。

“另外,”关卓凡冷冷的说道,“史可法‘檄调’的援兵,可都是归他本人节制的!他以阁部之尊,督师江北,经营一年,虚耗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就是临到了儿了‘无一至者’!”

再顿一顿,“还不止这班将领,非但不奉他的调,更几乎都投降了本朝,掉过头去,反成了攻灭南明的劲旅!这就是他史阁部驭下的本事!”

赵景贤默然片刻,开口说道:“南明藩镇跋扈,尾大不掉,这个……骄兵悍将,也确实难制。”

“那得看怎么个‘制’法儿!”关卓凡说道,“天底下岂有真正不可‘制’的兵将?”

“是!”这一回,赵景贤重重点头,“这个话,换一个来说,或许不能完全令人信纳,不过,出自王爷之口,我是百分之百心悦诚服的。”

这既是赵景贤的真心话,同时,也不着痕迹的捧了关卓凡一把。

关卓凡微微一笑,“竹兄,你也会说奉承话了不过,我倒大致可以居之不疑!”

赵景贤正色说道:“王爷,事实如此,实非虚谀!”

“好,好!”关卓凡再一笑,“咱们说回南明的藩镇”

微微一顿,“都说南明亡于藩镇不错,南明确实亡于藩镇!可是,这班藩镇,是怎么冒出来的?弘光朝之前,除了一个左良玉跋扈些之外,哪儿有什么真敢不听朝廷调令的‘藩镇’?说到底,还不是弘光君臣包括史可法在内自个儿造出来的?”

自个儿造出来的?

赵景贤沉吟了一下,说道:“我明白王爷的意思:弘光帝赖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刘泽清等四镇而立,武人由此坐大,终不复可制不过,联络四镇,拥立福藩,似乎只是马士英和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两个人的首尾”

顿了顿,“在这件事情上,史可法应该没有什么责任吧?他可是不赞成立福藩的啊!”

弘光帝登基之前的身份,是福王。

“没有责任?史可法的责任,就在他不赞成立福藩!”

啊?

弘光帝可是昏君啊!

“王爷,”赵景贤疑惑了,“我不大明白了您什么意思呢?”

“竹兄,”关卓凡说道,“请你仔细想一想,彼时思宗殉国之后,以伦序而论,福、桂、惠、潞四藩,到底哪个才最有资格承继大宝?”

福、桂、惠、潞四王,是彼时南明政府能够找得到的、血统上同帝系最接近的四个候选人。

赵景贤眉头微皱,想了想,说道:“福藩为神宗孙,桂、惠二藩为神宗子,潞藩为神宗兄弟之子,以伦序而论,自然是福、桂、惠三藩先于潞藩”

说到这儿,心中一跳,似乎已隐约知道王爷的意思了

“福藩和思宗同辈,”他继续说道,“桂、惠二藩,却长了思宗一辈”

顿了顿,“因此,福、桂、惠三藩之中,又以福藩的伦序最为合适这个,‘兄终弟及’嘛!”

关卓凡点了点头,“是啊!如果是桂、惠二藩承继大宝的话,就变成了叔叔接侄儿的位子那不是太别扭些了吗?”

赵景贤心想,之前,老朱家也“别扭”过这么一回的成祖不就是“接”了他侄儿的位子吗?

不过,这两件事情,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桂、惠二藩,也不可能拿成祖的例子,来替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背书,所以,不必把话头扯远了。

他叹了口气,说道:“如此说来弘光帝之得位,其实是最正的了!”

“不错!”关卓凡说道,“本来,这张金銮宝座,弘光帝大可以理直气壮的坐上去,怎么会弄到非‘四镇迎立’而不能得的地步呢?”

“这个……朝中反对福藩继位的声音很大啊!”

“谁反对啊?”

“呃……东林。”

“东林为什么反对?”

“福藩不贤。”

“不错,福藩确实不贤,”关卓凡说道,“史可法还写信给马士英,说什么福藩‘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嘛!”

顿了顿,“那么,东林主张立谁呢?”

“潞藩。”

“潞藩贤吗?”

“呃……也不贤。”

“那就有趣了!”关卓凡说道,“贤愚之辨,福、潞二藩,半斤八两,可福藩是‘近支’,潞藩却是‘疏宗’,请问,东林为什么反对立福藩而欲立潞藩呢?”

“这……”

这确实不对劲儿啊!

“竹兄,”关卓凡说道,“请你想一想东林和老福藩的恩怨!”

“老福藩”,即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

赵景贤轻轻的“啊”了一声,“当年,神宗和郑贵妃,欲立老福藩为太子”

我明白了!

“着啊!”关卓凡说道,“神宗和郑贵妃想废长立幼,东林坚决反对,双方你来我往,什么‘妖书’、‘梃击’、‘移宫’的幺蛾子,都是那个时候闹出来的,最后,郑贵妃终于不逞,老福藩只能乖乖去洛阳做他的福王”

顿了顿,“说的难听点儿,东林一系、福藩一系,那是生死的冤家!所以,东林怎么能够乐意福藩继位呢?”

赵景贤呆了半响,缓缓点头,“王爷睿见!”

“至于为什么欲立‘疏宗’潞藩”关卓凡说道,“就是因为潞藩是‘疏宗’才要立他!”

赵景贤转着念头,“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不考虑彼此恩怨的话,立福藩,理所当然,谈不上什么‘定策之功’;而潞藩立,则是以‘疏宗’得继大位,这个‘定策之功’,可就大了!”

关卓凡双掌轻轻一击,“就是这么回事儿!这就是东林的算盘!”

微微一顿,“结果,拜东林之赐,这个‘定策之功’,落到了马士英和‘四镇’的头上了!”

“唉!”赵景贤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思宗殉国,新帝未立,”关卓凡继续说道,“彼时,东林在南明朝内有极强的势力,官居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更是事实上的在朝第一人,大权在握,福藩如果不联络四镇,这个大位,还能有什么指望?”

“就是说,”赵景贤面色凝重,“如果史可法不存门户之见,一开始就以伦序择福藩继位,也就没有藩镇割据这一回事儿了!”

“是的!”关卓凡说道,“而且,也没了那么多没完没了的党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