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一六六章 王爷大喜!两位皇太后大喜!

乱清 第一六六章 王爷大喜!两位皇太后大喜!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普鲁士王储妃维多利亚长公主、露易丝公主姊妹,赴颐和园觐见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辅政轩亲王关卓凡、辅政王福晋敦柔公主陪同前往。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这一次的“外事活动”,主人是两宫皇太后,皇帝的身份,不能纡尊降贵为客人的“地陪”,就不出席了。

自钓鱼台国宾馆至颐和园,走到是水路就是关卓凡曾经向两宫皇太后大肆渲染过的那条“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御水道”。

颐和园、圆明园一带的水系,由西而东,同西苑的三海、乃至紫禁城的护城河,都是连在一起的,同属于北京中央水系的一部分,钓鱼台国宾馆坐落于玉渊潭,基本上居颐和园和紫禁城之中央,彼此其实都是一水相连,不过,并没有请客人在钓鱼台国宾馆内就上船,还是先出钓鱼台国宾馆,走了一小段旱路,到了万寿寺码头,方才弃车就船。

这条“御水道”,不但下了大气力疏浚河道,还将两岸种种都精心修整过了,起阁筑亭,遍植绿柳,一路过去,远山如黛,绿波如鉴,端的是人在船上,船在画中,所谓“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并不为虚誉。

这也是本次“外事活动”的路线安排的用意之一进入颐和园之前,客人就会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

“御水道”本是专为两宫皇太后而设,但时至今日,才算第一次正式投入使用,在此之前,就是两宫皇太后自个儿,都没有用过这条水道。

两宫皇太后移跸颐和园的时候,天时还冷,一来,河里、湖里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二来,其时的天时,也是一年之中水位最浅的时候,总之,不甚宜行船。

两宫皇太后移跸颐和园之后,天气虽然早已经转暖了,但姐儿俩迄今连颐和园的“本园”都没有逛全,因此,也就一直没得空儿,以到万寿寺进香的名义,出来“溜溜弯儿”、“透透气儿”什么的。

两位洋公主和辅政王夫妻乘坐的,是两宫皇太后的御舟,名义上,由两宫皇太后专门派了过来,接客人进颐和园的。

船队一路西北,过麦钟桥、长春桥、长河湾、金水河,最后达到颐和园,由南如意门入昆明湖。

本来,两位洋公主都以为到了颐和园之后,必定弃船就车,没想到这艘大船,竟然直接就驶进了园子里,不由大为惊奇,待看到昆明湖烟波浩渺,水天交映,更是激赏。

御舟一路行去,经蓬莱三岛,过西堤六桥,绣漪画境,玉峰塔影,长虹引练……最后,船抵云辉玉宇码头。

这里是万寿山前山殿阁群中轴线的起点,由金碧辉煌的“云辉玉宇”牌楼始,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气势恢宏的中轴线。

在船上的时候,远远儿的,客人就已被这组建筑群吸引住了,尤其是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居于高台之上,巍峨雄伟,夺尽眼球;待来到了万寿山簏下,抬头仰视,见佛香阁直插蓝天,更觉气势磅礴,有高出云表之概。

别的人不说,露易丝公主尤为兴奋:哎,是不是就这么一路爬了上去?

哎,这一回,您想多了,今儿个,咱们只到排云殿,再往上,就得改天啦。

作为“地陪”,辅政轩亲王特别请两位洋公主留意:此山曰“万寿山”,入园之前的那一段水路,却是在“万寿寺”上的船咱们起于“万寿寺”,止于“万寿山”,“万寿”到“万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维多利亚公主极醒目的,含笑说道:“这真是太巧了!这表明……两位皇太后必定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呵呵呵呵,宾主皆欢。

两位洋公主在排云殿觐见两宫皇太后。

排云殿为万寿山前山殿阁群之正殿,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之为“皇太后正殿”,在颐和园中,其政治地位,仅次于仁寿殿,也是可以举行恭贺皇太后万寿等重大仪典的所在,把觐见的地点摆在排云殿,代表着主人对客人的重视。

正式见过礼了,赐坐、赐茶,小叙温寒,待该说的门面话、客气话都说了,主人便表示,要陪着客人,“在园子里随便走一走、逛一逛。”

并不是真的“随便”,路线是事先规划好的:沿着长廊,一路而东,乐寿堂、玉澜堂,最后,德和园大戏楼。

春光明媚,湖风浩荡,安步当车,行在画廊之中,左首山色,右首湖光,着实惬意!

一路走,主人主要是圣母皇太后一路介绍,“这座亭子,叫做‘寄澜’,前边儿的那座呢,叫做‘留佳’,西边儿就是打你们上岸的码头往西去,还有两座亭子,一曰‘秋水’,一曰‘清遥’,这四座亭子,犹如四颗大珍珠,将长廊串了起来。”

顿一顿,“还有,从东往西算‘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分别表春、夏、秋、冬四季之征。”

客人连声赞叹,倒不为什么“表春、夏、秋、冬四季之征”,而是这可是全世界最长的一条画廊呢!

长廊尽头,就是乐寿堂了。

自西跨院西门入,由西而东,东跨院东门出,即入玉澜堂;“参观”路线,亦由西东改为北南,最后,自玉澜门出。

乐寿堂、玉澜堂内里光景,就不必赘述了,只露易丝公主占在那块“青芝岫”前,不由睁大了妙目:此园之肇建,是一百多年前的事儿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火车、蒸汽机什么的吧?这样大的一块石头,是怎么搬进园子里来的?

出玉澜门之后,折而向北,到了德和园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是“随便走一走、逛一逛”的最终的目的地,本来,从玉澜堂的后院,以及宜芸馆东配殿道存宅的后门、玉澜堂东配殿霞芬室的后门,皆可通往德和园,不过,一来呢,必须将玉澜堂从北到南走一遍,二来呢,一众贵人,须从正门进入德和园,所以,就兜了这样的一个小圈儿。

到达德和园之时,时辰、火候都刚刚好:其一,走了这许多的路,也该歇一歇了;其二,也到了传午膳的时辰了。

于是,吩咐下去,先在后殿传膳;撤膳之后,移驾正殿颐乐殿,“传戏”。

这次传戏,既是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也是两宫皇太后自移跸颐和园后的第一次传戏,相关人等,隆而重之,“总司提调”的敦柔公主,打慈禧那儿领了差使,一回到家,就派人传话给关卓凡,“皇额娘有吩咐,这两天,你得空儿回一趟小苏州胡同”,云云。

当天晚上,关卓凡就回了敦柔公主府,听了妻子的转述,不由就微微皱眉了:这位慈禧姐姐,还真是想一出是一出真能来事儿,也真能想当然耳!

敦柔的差使,虽号称“总司提调”,其实并不难办,她本人不能也不必出面,只管琢磨好戏码儿,另找个可靠懂行的,过去跟“四大徽班”打声招呼,也就差不多了。这桩差使,既是顶露脸儿的“内廷供奉”,又是辅政王福晋的首尾,而且,赏赐也十分丰厚,再没有人不努力巴结的。

难办的是派给关卓凡的那一部分。

慈安怕洋公主听不懂“咱们的戏”,慈禧则认为,“泰西也有所谓‘歌剧’,跟咱们的皮黄、昆曲,其实大同小异,两位洋公主,尽可拿皮黄、昆曲,当中国的‘歌剧’来听”

是否真的“音乐无国界”,另说,关键是,慈禧想当然的认为,洋公主虽然听不懂中国话,不过,“找个懂戏的人陪着,这一出戏讲什么、下一出戏讲什么,这个角儿怎么回事儿、那个角儿又怎么回事儿?台上一边儿唱着,台下一边儿讲着,这不就明白了么?”

敦柔懂戏,关卓凡懂洋文,他们两夫妻俩作陪,一个负责讲解,一个负责翻译,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殊不知,戏文的翻译,和普通说话的翻译,哪里能够相提并论?不要说关卓凡的文学功底,不过平平,就是正经翻译大家,仓促之间,也未必能做到“信、雅、达”,如果词不达意照慈禧这个安排,这几乎是必然的岂非叫洋公主云山雾罩,进而小觑了俺们的“国粹”?

而且,“台上一边儿唱着,台下一边儿讲着”,中间还得插进一个翻译的,那么,到底叫人家是听台上的唱呢?还是听台下的讲呢?一双眼睛,两只耳朵,忙得过来吗?

慈安、慈禧姐儿俩自以为的“四角俱全”,其实实在“全”不到哪里去。

不过,再难的差使,也不能难倒咱们辅政王啊。

敦柔公主将戏码儿包括戏班子、角儿什么的都定下来了之后,关卓凡派人招呼相关戏班子,将戏词形诸文字这必须由戏班子自己来写,因为同一出戏,不同的戏班子,戏词儿常常不完全一样,就是说,一个戏班子有一个戏班子的“版本”。

这些戏词儿,某种意义上来说,都算戏班子的“秘本”,师徒口耳相传,通常情形下不外传的,不过,辅政王的压力和诱惑,自然是没有人可以抵抗的住的。

关卓凡要戏词儿干什么?

找人翻译呀。

拢共八出戏,除了要把戏词儿统统中译英,还要加上剧情概要、人物简介什么的,端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关卓凡为此组织了一个班子,其中有华有洋,都是兼通中、英两国文字的,被后世吹捧为“近现代中国文化西向辐射之滥觞”的“敦柔工程”,就这样仓促上马了。

“敦柔工程”倒也准时完工了,质量如何,关卓凡亦无暇细辨,刊印什么的,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叫人手抄数份,到时候,维多利亚公主、露易丝公主、敦柔以及关卓凡人手一份,戏本儿中英具陈,哪一出、哪一折、包括“过门”什么的,都标注清楚,传戏的时候,根本不用关卓凡翻译,只敦柔在一旁略加指点,客人就晓得台上唱到了哪里,再对照戏本儿,台上唱些什么,也就基本明了了。

嗯,这个戏本子的功能,大致就相当于“字幕”了。

效果如何?

很好,很好。

戏本子是提前一天,就送到了钓鱼台国宾馆,开锣之前,维多利亚公主姊妹已经打了底儿了;开锣之后,加上“字幕”的帮助,两位洋公主,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实质性的理解障碍。

最重要的是,不比关卓凡这个乐盲,维多利亚公主、露易丝公主,都有很深厚的音乐素养,露易丝公主尤甚,钢琴、小提琴的水准,都是直追专业大家,她们都对中国戏曲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对于两位洋公主来说,台上的表演,确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歌剧这一点,咱们慈禧姐姐还真没有说错。

维多利亚公主、露易丝公主对中国戏曲的兴趣,并没有止于这一次传戏,她们回国之后,以赞助人的身份,将此时手中的戏本儿,付梓出版,而且,是英、德两种文字各一个版本,曰《梨园拾萃》。

这本书,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引发了一股席卷全欧的“中国戏曲热”,并最终导致了“中国戏曲亲善团”欧洲巡演的成行。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按下不表。

台上紧锣密鼓、一个个使出了浑身解数,颐乐殿内,除关卓凡之外,人人聚精会神,就在这时,一个太监从大戏楼后转了出来,贴着右侧的看戏廊,向颐乐殿快步走来。

既从大戏楼后转出来,就是从正门进来的这不去理他,问题是,台上的《白门楼》,正唱到紧要之处,吕奉先双手合拢,正摆个“上铐”的身段,婉转哀鸣,殿内的贵人们,除那个乐盲之外,人人提起了心,太监、宫女,更是个个屏息,这个太监,怎么敢迎面匆匆而行呢?

关卓凡看戏看的最不专心,所以他是颐乐殿内第一个留意到这个太监的看服色,咦,居然是四品!

太监四品,就是“宫殿监督领侍”这是太监的“顶衔”了,颐和园里,可没有这样的太监啊。

玉澜堂总管孟敬忠,从四品;乐寿堂总管李莲英,正五品。

关卓凡马上就认了出来:来人是乾清宫总管黄玉敬。

心里不由“咯噔”一声:黄玉敬赶到颐和园来,只能是为了皇帝的事儿!

皇帝自打那一天着了凉,就一直有点儿病怏怏的,莫不成

他的心,马上提了起来。

正待细看黄玉敬脸上神情,那边厢,负责是次传戏现场提调的李莲英,已经迎了上去,遮住了视线。

这时,颐乐殿里其余人等,也留意到了来人的异样。

黄、李二人交头接耳片刻,李莲英转过身来,对台上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

咦!居然也不跟“上头”做任何请示,就自作主张“止乐”了?!

李莲英是何等小心谨慎的一个人,可从来没有干过这么唐突的事儿!

台上立即乐止声歇,吕布、曹操、刘备,都放下身段,微微俯身,垂手恭立。

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儿!

黄玉敬快步走到阶前,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他请了一个“总安”,抬起头来,吊着公鸭嗓子,高声说道:“王爷大喜!两位皇太后大喜!”

大喜?

呃,还有,次序不对啊“王爷”怎么能够排在“两位皇太后”前头?

这时,大伙儿都看清楚了,“宫殿监督领侍”满脸欢容。

顿了顿,黄玉敬用他能够用的最欣喜的语气说道:

“皇上有喜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