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八十一章 查尔斯顿的解救者

乱清 第八十一章 查尔斯顿的解救者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3:22 来源:笔趣阁

这一段路,没有铁路可以依托,全靠步行。一般说来,军队能够携带的给养不超过二十天。而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南军统帅部不认为北军二十天之内可以走出这个地带。当然可以“因粮于敌”,但这种地方,去哪找可以供应七、八万大军的“粮”?

这个情况,北军进军之前也是了解的。

这次北上,后勤补给的情况和“向海洋进军”很像,接近无后方依托作战。萨凡纳虽然拿了下来,但没有任何经营,仓促之间和查塔努加不能比。更重要的是,“索科海克”是不通铁路的。

铁路兜了个挺大的圈子,绕过了“索科海克”,通向查尔斯顿。

虽然哈莱克对查尔斯顿咬牙切齿,但查城并不是这次进军的主要目标,再说,这条铁路现在也不在北军手上。

但关卓凡和谢尔曼依旧有足够的信心。

这份信心来源于两个军团的工兵部队。

“在泥泞、多水洼甚至浅池塘的地段铺出可供部队包括炮车通行的路面”,正是谢尔曼工兵部队之所长,也是轩军新建立的工兵部队在谢部工兵骨干指导下重点训练的科目。

现在,正好学以致用。

“路”几乎都是自己“筑”出来的,许多“斧头营”在前面开路,他们砍倒整片的森林,用来修筑“木条路”。水深的地方,就打下木桩,搭起简易桥梁。步兵固然可以通过。炮车也没有问题。

宿营的时候。地上的水太深了。甚至可以在树上搭起最简单的“床”来,供士兵们过夜。当然,更简单的做法是在两棵树之间拉起吊床。

总之,没有洪水和泥石流,这点雨,这点泥沼,是挡不住北军前进的步伐的。

北军每天平均前进十二英里,这个进度。相当不慢。

关卓凡天天都弄得浑身湿漉漉的,但心情却非常之好:这个工兵,真是好用!

不过一个礼拜,部队就走出了“索科海克”。

然后,开始“因粮于敌”了。

南卡罗来纳州,房屋尽毁,狼烟处处。

北军重施故技,左路军做出攻击西边的奥古斯塔的姿态,右路军做出攻击东边的查尔斯顿的姿态,结果使得南卡罗来纳州的南军“左右为难”。他们不得不把总共三万三千人的部队分散开来。保卫各地。兵力本来就少,这下子更是撒了胡椒面。

北军乃得以中宫直进。轻松拿下了南卡罗来纳州的首府哥伦比亚。

一切仿佛佐治亚州事重演。

进入哥伦比亚的时候,关卓凡发现这个城市已经被翻得乱七八糟的了——这可不是北军干的,北军是想干,还没来的及动手啊。

原来是南军败逃的时候,先把自己的城市洗了一遍。

看来,这种事情中国美国都是一个德性。

好吧,北军再来一遍。

哥伦比亚奄奄一息,联邦士兵兴高采烈。

华美的州府大厦上弹痕累累,穹顶的竖尖上星条旗重新升起。

曾经喧嚣的市场已经成了一个废墟的空壳,它的尖顶倒了下来。在退出联邦时,邦联各州都敲响过的“退盟钟”,现躺在地上,一半陷在泥中。

一个北军士兵在信中写到:“我们已经占领了这个傲慢不逊的州的首府,它煽动了叛国运动,引发了这场该死的战争……它应该得到更合理的惩罚。”

这个“更合理的惩罚”很快到来了。

和亚特兰大一样,哥伦比亚燃起了大火。

和亚特兰大不一样的是,亚特兰大烧得是座空城,哥伦比亚火起的时候,城里还有相当数量的居民。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哥伦比亚人葬身火海。

火起之前,轩军已经开出了城。后来,谢尔曼也不承认火是他下令放的,北军统一对外的口径是:火是溃逃的南军留下的奸细放的,目的是把北军赶出城去。

关卓凡的心情变坏了,他隐隐有了离开这个国家和这场战争的冲动。

这个时候,华盛顿传来消息:国会以119票对56票,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

几乎所有的美国士兵都在欢呼,所有的黑人和几乎所有的白人,白人里面应该还有不少种族主义者,但他们也在欢呼。哥伦比亚城的火光映在他们狂喜的脸上。

关卓凡被震动到了。

这是导致他们加入这场战争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他们打这场仗的各种目的里最高尚的一个,而达成这个目的手段是他们自己的肢体和生命。

现在,这个目的达成了。

这场大火,就当是一场炼狱之火吧,是报应,也是涅槃。

美国的法律,除了宪法,其他的都可以在某种条件下改变。时移世易,总统、国会、最高法院,都有可能撤销废奴宣言。因此,真想彻底废除奴隶制,必须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

原先为拢住肯塔基等几个蓄奴州,一直不敢真正废除奴隶制,弄了一个《解放黑奴宣言》来充数。现在胜利在即,那几个州就算脑子全烧坏了也不敢叛变。林肯和共和党人开始推动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

参议院共和党占多数,修正案通过了;但众议院民主党占多数,修正案被卡住了。

林肯乃寻找对手的薄弱部位下手。

某众议员有在邦联军队中服役的亲戚做了联邦的俘虏,如果投了赞成票就可以释俘。

某众议员开了间公司,先查一查有没有偷税漏税。如果有,不消说了,一定会投赞成票的;如果没有,要不要政府合同呀?

终于,凑齐了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票数,比三分之二最低有效票只多三票。

整个联邦一片欢呼,人们把林肯比作摩西,带领美利坚走出了埃及。

关卓凡想:现在,我才可以真正算是米娅口中的“奴隶解放者”了罢。

哥伦比亚在查尔斯顿以北,哥伦比亚既失,查尔斯顿的后背便卖给了北军,后路随时会被切断,情形仿佛萨凡纳和梅肯,坚守既不可能、也无意义,南军统帅部下令查尔斯顿守军弃城北撤。

查尔斯顿人感觉大祸临头了。他们早已知晓了亚特兰大和哥伦比亚的命运,也清楚自己在北佬心目中的“地位”。

和撤离的军队前后脚,查尔斯顿人开始大逃亡。

北军分出一支兵马,占领了不设防的查尔斯顿。

临行前,统兵的将领请示:该怎么处置查尔斯顿呢?仿亚特兰大例?哥伦比亚例?还是……更进一步?

关卓凡:仿萨凡纳例。

他的口气很严重:查尔斯顿未做抵抗,如果北军予以残酷报复,以后就没人“不抵抗”了,我军无谓的伤亡肯定会增加,什么都没有弟兄们的生命重要。你如果不严格遵守命令,不用上军事法庭,我亲手就“处置”了你。

谢尔曼没说什么,在查尔斯顿“大操大办”当然爽,但关卓凡的理由——减少伤亡、顺利结束战争,确实更重要。

于是,查尔斯顿逃过了一个本不可避免的大劫。

“挽救”查尔斯顿,是关逸轩在美国后世的史评中免于和谢尔曼并居“恶魔”之列的最重要原因,查尔斯顿人尤其感激,为他建起了铜像,称这位中国贵族将军为“查尔斯顿的解救者”。

哈莱克一班人幻想的类似亚述屠城、王莽京观的美妙场景没有出现。

查尔斯顿事件是一个分水岭,从南卡罗来纳州进入北卡罗来纳州之后,北军减少了对南方的大规模的破坏,“征集军粮”当然力度不减,但不再烧房子了。

北军很快得到了回报,在确定查尔斯顿不会被报复之后,萨姆特堡向联邦海军投降,这根引发了美国内战的导火索熄灭了。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