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七十七章 破口大骂的皇太后?是…

乱清 第七十七章 破口大骂的皇太后?是…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两宫皇太后的“帘”是“撤”了她们如期交出了最高统治权,但是,她们拥有的巨大的威望,无论她们本人愿意如何,却是怎么也“撤”不掉的。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威望意味着权力,威望愈重,权力愈大,不论集权社会还是民主社会,概莫例外,只是集权制度之下,威望和权力的关系,尤其密切,“撤帘”的两宫皇太后拥有的威望,相当于她们“垂帘”时的权力最高统治权的延续,区别只在于,她们是否有意愿、有必要行使这个隐形的权力。

相反,权力若无威望加持,不过无本之木,无根之萍,无足以恃。

最高统治权传承的过程中,在继任者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威望之前,某种意义上,大柄等同虚悬前任虽然放了手,但是,并没有自动掉到后任的手里,只要前任愿意,随时可以将之重新握在手里。

如果,继任者是“负威望”的的话,那就更加不必说了。

威望是一种有着巨大惯性的物事,只要不发生特别的破坏性的事件,这个惯性,几乎相伴拥有者之终生威望愈重,惯性愈大,愈难以将之同拥有者本人分割开来。

原时空,穆宗下旨修圆明园,距其正式亲政,不过九个月;驾崩,距其正式亲政,尚不到两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群臣目“撤帘”的两宫皇太后,其实和“垂帘”的两宫皇太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两宫皇太后“人走了,茶不凉”;为什么亲贵们宁肯“立幼”,也不“立长”穆宗殷鉴在前,那些已经成年的“爷”,看来看去,没有一个靠谱的,为不重蹈穆宗的覆辙,还是“立幼”吧请善尽职责的两宫皇太后继续执政。

那么,两宫皇太后巨大的威望自何而来?

自然是因为她们“善尽职责”,可是,她们俩的威望之钜,并不仅仅是“善尽职责”就可以一言蔽之的。

未免“注水”之讥,狮子就不替关卓凡展开论述了,挑两件事、三个人说一说吧,希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个是丁宝桢。

安德海被杀,是多种强大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始作俑者,是丁宝桢,最后下手砍小安子脑袋的,也是丁宝桢,按照常理来说,安德海之被刑,既然是慈禧在其“上升期”遇到的最大打击和最大危机,那么,她本应该对“凶手”恨之入骨才对,但事实上,丁宝桢帘眷不衰,慈安逝世、慈禧独裁之后亦如是。

杀安德海的时候,丁宝桢是山东巡抚,出缺的时候,是四川总督,身上还有头品顶戴、太子少保等一大堆荣衔,身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一个文臣能够得到的恤典,丁宝桢都得到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慈禧的御笔“国之宝桢”。

赞誉之隆,无以蔑加了。

第二件事,是“午门护军殴打太监案”。

长春宫一个叫做李三顺的小太监,奉懿旨给醇王福晋送太后姐姐的中秋节赏赐一盒月饼,出午门的时候,被护军拦住了,双方由言语冲突而肢体冲突,结果是月饼打翻在地。

事情就这么闹大了。

如果要派责任,自然首先要派到李三顺头上太监是没有出入午门的资格的,若有特殊情况,一定要走午门的,得“上头”特批,取得敬事房的“照门”李三顺并没有这个“照门”。

不过,护军也不能说没有责任无论如何,你们没有控制住场面,御赐的食品被打翻了,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失职,上纲上线成“大不敬”,也不算过分。

可以想见,听了李三顺添油加醋的哭诉的慈禧,恼火到了什么程度,彼时,她正在重病之中,甚至嚷嚷出了“不想活了”一类的话。

慈禧坚持要杀护军。

这就过分了护军固然有责任,但不论怎么说,不放太监出午门,是忠于职守,真杀了守午门的护军,就不仅是“枉法”,简直是颠倒黑白了。

亲贵和重臣都反对,可是,彼时的慈禧,病怒交集,已经失却常度,什么话也听不进去,最后,连慈安都屈服了,主张按照慈禧的意思办她是真怕慈禧的病情,因此加重甚至激化。

她本人也好,国家也好,实在是少不得慈禧其人。

但是,办不了刑部不奉诏。

刑部的“八大圣人”,一致认为,护军罪不至死,而且,板子不能打只一边儿,要办,就应该连太监一起办。

慈禧召见刑部尚书潘祖荫,没说几句话,就开始破口大骂。

慈禧的骂法儿,不是君主和皇太后的骂法儿,基本上就是失去理智的村妇骂街的那一套,从“你的良心都叫狗子给吃了”到“我要和你妈进行不可描述的行为”,云云,骂过了,甩手而去,留下潘祖荫一个人跪在那里,狗血淋头,昏天黑地。

接下来的事儿,比较有趣。

因为慈禧病重,无法视事,于是两宫皇太后商量,找几个亲贵重臣“帮着看折子”,名单出来之后,其中一人,大跌吃瓜群众的眼镜潘祖荫。

所谓“亲贵重臣”,指的是恭王、醇王这个级别的亲贵以及几位军机大臣,潘祖荫不过一个刑部尚书,正常情况下,并没有“与闻机密”的资格。

潘祖荫是以南书房代表的名义,出现在这份名单中的。

不管怎么说,被狗血淋头之后,潘伯寅的“帘眷”,非但没“衰”,反倒还上去了?

嘿。

不过,事情并没有得到解决。

刑部坚持己见“八大圣人”扔出话来,太后要杀护军,自己下懿旨好了,俺们只能维持原议,无法枉法改判;慈禧呢,坚决不肯“自己下懿旨”,一定要走刑部的程序,双方就这么僵住了。

事情迁延数月,最后,在慈禧病情好转、听得进话的情形下,“清流”发力,陈宝琛、张之洞上折,婉转进言,替圣母皇太后剖析利弊,慈禧最终回心转意,同意了刑部的判决,“不必加重”。

嗯,有的时候,“清流”还是能起到些正面作用的。

哦,对了,办理“午门护军殴打太监”一案的刑部“八大圣人”,为首的一位,叫做刚毅。

这个名字,想来各位书友都很熟悉的了,对,就是在慈禧晚年,备受信用,不遗余力替义和拳“转正”,终于惹出辛丑大乱的那个刚毅。

历史之吊诡和讽刺,令人尴尬而感慨。

不说这个了。

从丁宝桢、潘祖荫、刚毅的际遇,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以下事实的原因:何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下无数人杰,皆对慈安、慈禧这两个女人尤其是慈禧,俯首帖耳,死心塌地?

让我们来简单的数一数这两个女人取得的成绩:

第一,敉平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的农民起义还不止,过后,国势非但没有如之前的历朝历代那样,一跌到底,反而掉头向上,出现了实实在在的“中兴”。

考诸二十四史,将中国的大一统王朝都扒拉出来,我们会发现,这是唯一的一次。

第二,不管您承认还是不承认,以下都是事实中国这艘体量无比巨大的三千年航船,在这两个女人手里,开始了无比艰难的掉头转向,中国这艘大船,能够走到今天,乘风破浪,高歌猛进,伊始于一百五十年前那四只芊芊素手的吃力的转舵。

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女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取得以上的成绩的?

第一,慈安、慈禧拥有的“最高统治权”,其实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最高统治权”,其中只有决策权,没有办事权,而且,这个决策权,也是打了很大折扣的她们的决策权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就是说,必得拥有办事权的人将折子递了上来,她们才能够决定取舍增减,她们自己,是很难主动推行自己心仪的政策的。

还有,她们也很难主动和外界接触、沟通。

这种情况下,上位者如果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拥有异乎寻常的洞察力、判断力。

幸运的是,这两个女人至少其中的一个女人居然拥有这样子的能力。

第二,和关卓凡、恭王不同,无论原时空,还是本时空,慈安、慈禧两个,都是没有自己的“班底”的,她们的“最高统治权”的行使,主要依靠两点:,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二,极其高超的平衡技巧。

原时空,“班底”这个事儿,直到执政的中后期,慈禧才开始改弦更张,才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诸如荣禄之类的“自己人”。

总之,这两个女人,以法律基础非常不牢靠、还打了很大折扣的“最高统治权”,做到了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拥有完整皇权的男性皇帝都做不到的事情。

她们的威望从何而来?就是从此而来勤勉、明断、公正、无私,以及超迈前人的巨大功绩。

以上,基本是原时空的情形,本时空呢?

原时空、本时空,具体的情形,有很大的差异,但单就两宫皇太后的威望而言,却并无本质不同。

某些方面,甚至犹有过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