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八十五章 小留学生

乱清 第八十五章 小留学生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关卓凡大拇指一翘,笑道:“说的真好!我看,什么翰林,什么进士,多少朝廷大佬,也比不得我们家双双有见地!那些个‘饱学宿儒’,跟我们家双双比,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啦!”

白氏的脸儿红了,轻轻啐了一声,说道:“你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

“当然是夸你!”关卓凡神色郑重,“双双,说句实在话,朝廷里,如果能多几个像你这么头脑清楚的人,中国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好啦,好啦,”白氏笑着说,“愈说愈出格了!我一个妇道人家,懂的什么?你这么大一顶帽子,我可是戴不住!”

“妇道人家怎么啦?历朝历代,女人做官、带兵,多得是!像我们家双双这般人才,若出来做事情,就做到女丞相,我看也不稀奇!”

“什么女丞相?你别唬我——那都是戏文里唱的!以前,我也以为是真的,后来才晓得,哪儿有的事儿呢?”

“戏文?今后的世道,大约会比戏文里唱的,还出彩呢!”

白氏好奇地看着关卓凡,说道:“你今儿是怎么啦?尽说这些奇奇怪怪的话?”

顿了一顿,笑笑说道:“看来是真有事情求我!嗯,是跟这个‘留学生’,有什么关联吗?”

双双,你果真聪明。

关卓凡微笑着点了点头。

“你就直说吧,”白氏端容说道,“不用再兜圈子了。不过。我还真是好奇。这个事儿。我能帮上什么忙呢?”

“我还得再兜兜圈子。”关卓凡笑了一笑,“这个‘留学生’,分成两种,一种呢,是已经成人了的,十八岁以上,至少得有一点洋文的底子,派出去。直接进美国人的大学堂,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就是说,一到三年之后,就能回国派上用场的。”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还有一种,是十来岁的孩子,开了蒙,聪慧好学的,也不必有洋文的底子。出去了,先入人家的小学堂。一边儿补习洋文,一边儿学习功课,打好了底子,再升中学堂,最后,入大学堂。”

白氏轻轻地“哎哟”了一声,说道:“这可得不少年头啊!小小年纪就出洋了,回国的时候,已经是大人了——这,他们的父母,舍得吗?”

好问题——我也正想问您这个问题。

至于“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和关卓凡“多年相处”,耳濡目染,白氏都晓得是什么东东,并不需要特别的解释。

关卓凡说道:“不舍得是肯定的。可是,如果头脑开通、会想事儿的话,会晓得,这不仅是真正为了孩子好,也是真正为了全家上下好!想一想,这班孩子,可是第一批‘放洋’的,将来学成归国,浑身上下,那不是金光闪闪的?”

“不论他们学的哪个行当——机器、铁路、矿务、电报、水利、银行、律法,一回国,都是该行当的‘翘楚’,略假时日,都是‘中流砥柱’,一个一个,都是将来的尚书、侍郎的底子!”

关卓凡说的天花乱坠,白氏听着,不禁眼睛放出光来,连连点头,说道:“还真是这么回事儿!这学成归国,一个个可都是‘洋翰林’了!也算光宗耀祖了!家里边儿,如果有几个孩子,还真是可以挑一个,送到美利坚去‘留学’——特别是穷家小户的,孩子‘放洋’归国,全家子可都跟着发达了!”

“洋翰林”?嘿嘿。

不过,什么“几个孩子”,什么“穷家小户”——不知不觉中,白双双一句一句,可都是“切中肯綮”,都说到点儿上了——厉害!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呢?

如果不是穷家小户呢?

呃,还有,如果这个“孩子”,不是男孩子,而是……女孩子呢?

关卓凡暗暗地吸了口气。

他已经预感到:今天这个“擂台”,不好打。

关卓凡计划中的“小留学生”,和历史上的“留美幼童”,差相仿佛。

“留美幼童”由容闳首倡——就是本时空襄助关卓凡办理洋务的那个容闳;曾国藩、李鸿章大力支持,师弟联名上奏,最终促成其事。

曾、李的奏折中说,“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归国,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即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选派四批幼童,赴美国留学,原拟学习十五年,即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可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清廷便撤回大部分留美幼童,此时,距同治十一年,还不足九年。

可以说,“留美幼童”的事业,是半路夭折了的。

十分遗憾。

事实上,清政府对于这批最早的官派留学生,非常重视,真正是花了大功夫、下了大本钱的。

初初的时候,招募学生,艰难异常。十余岁的孩子,远赴异域万里,一别父母亲人十五年,还要签订生死契约,形同生离死别。以彼时之社会风气,招募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第一批三十名“留美幼童”,广东籍二十五人,江苏籍三人,山东籍一人,福建籍一人,全部都是沿海省份。其中,二十五名广东籍幼童中,有十三人为香山籍——容闳的同乡。

“留美幼童”籍贯的分布,很说明些问题了。

虽然艰难万端,但总算开了个好头。

留美幼童的一切费用,朝廷是全包的。特旨从海关税收中,拨出一笔一百二十万两白银的巨款,用于“留美幼童”。每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四批总计一百二十人,则平均下来,朝廷在每一位小留学生身上,花费白银一万两。

同时,清廷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设“驻洋肄业局”,派驻专员,管理、照应小留学生们。

“留美幼童”事实上的投入,并不止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光绪三年,即1877年,驻洋肄业局以美国近年物价腾贵,原款不敷所需,请求添拨。

李鸿章立即上奏,力陈美国“税增物贵,束脩、膏火、房租、衣食各费倍于从前,”支持添拨经费。

奏折中,李鸿章说了这么一段话:“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至计,关系甚大。据报,头、二批学生,一、二年间,已有可进大书院之童,既应专心研究,以裨实用,断无惜费中止之理!”

然而,四年之后,“此举”便“中止”了,何故?

确不为“惜费”,而是另有重大缘故。

后世的史评,一般都认为,“留美幼童”的半途夭折,是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所致,但关卓凡认为,事实刚刚好相反,要对此事负最大责任的,不是“旧派”,而是“新派”。

究其竟,是留美幼童的管理者——“驻洋肄业局”内部,对“办学方针”,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分歧,彼此势同水火,无法协调,以致“留美幼童”整体上有偏离既定轨道、脱幅而去的危险。

于是,清廷只好自断手足,偌大心力、花费,统统付之流水,空留一声叹息。

关卓凡认为,此事的第一责任人,正是首倡“留美幼童”、并一直为之尽心竭力的容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容闳自己一手毁掉了自己呕心沥血的事业。

“驻洋肄业局”内部,分歧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有相当数量的留美幼童,加入了洋教——基督教或天主教;二是,留美幼童普遍只重“西学”,十分轻视、甚至荒废了“中学”。

容闳不仅支持小留学生们信教和“轻中”,事实上,他本人就是留美幼童这些行为的幕后推手之一。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