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一四八章 叛卖

乱清 第一四八章 叛卖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抓紧时间——就在今晚,上一道自劾的密折,将清华园之会,委婉上奏,自请处分。

这道密折,自然只能说惇王说话“奇奇怪怪”,而自己,对这个“奇奇怪怪”,觉得有点“奇怪”,不过,并不真正明其所以然。绝不可以说,自己对这个“奇奇怪怪”,不但心知肚明,还是默许甚至支持的。

但无论如何,既然觉得“奇怪”,就应及时上奏,如是,说不定就可将此骇人听闻之逆案消弭于萌芽,自己念不及此,实在是太“粗疏”了,难逃“壅于上闻”之责。

如此一道密折,确实是恭王心目中的“正办”,但要宝鋆做出这个决定,实在并不容易。

从道义上来说,这等于背叛和出卖了惇王。

若没有宝鋆大包大揽,代表恭王,对惇王的计划,做赞许和支持的暗示,惇王未必会走这步险棋。在这个事儿上,双方其实是建立了事实上的联盟关系,大伙儿本是一条船上的人,现在船漏了,恭王方面不是想着抢险补漏,而是要先跳船了。

如果恭王拉着惇王一块儿跳,倒也罢了,可是,恭王不但没有拉惇王一把,反而在自个儿跳船的时候,向后伸了惇王一脚,叫他五哥在这条破船上坐得更实在、更下不来了。

毕竟,现在对于惇王涉案,“上头”只是怀疑,并无直接的证据,自己上这道密折,再怎么“委婉”,也等于指证惇王实为此案幕后之主谋了。

出卖盟友。保全自己。正儿八经的叛徒啊。

还有。这道密折一旦递上,就只能认打认罚,至于如何打、如何罚,就完全操之人手,由不得自己了。

自己会受到什么处分呢?

这决定于“上头”会如何定性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前所述,在密折上,不能说自己对惇王的“奇奇怪怪”毫无所觉,这么说。没人会信——宝佩蘅的脑袋瓜好用,谁不知道?但既有所觉,何以不早早奏闻?竟任贼子遂其恶行,方才迟迟举发于后?

只好这么说了:虽觉有异,但是,惇亲王国家至戚,我怎么想得到,他竟会为此荒唐悖逆之举?如果是我误会了,如此上奏,岂非妄污国戚。离间天家骨肉?这个罪名和责任,叫我如何担当得起?

就看这套说辞。“上头”信还是不信了。

宝鋆认为,慈禧和关卓凡是不会相信的,但慈安就不大好说了,有可能信,有可能不信,但就算不信,可慈安心软,自己的姿态意味着认低服软、输诚悔过,母后皇太后那儿,是有可能装个傻,主张“保全”宝某人的。

何况,自己反水于惇王,用洋人的话说,在这个案子上,自己算是转做了“污点证人”,这个,得算是“将功折罪”了吧。

“量刑”的时候,于情于理,对此都要有所考量的。

事实上,这也是恭王主张他上密折自劾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自首”的姿态,还要有“立功”的表现,这样,即便有人有心赶尽杀绝,回护他也有可措手之处。

好吧,假设相关人等不以为甚,无意赶尽杀绝——相信或假装相信密折中说的话,也承认告密的功劳,那么,自己会落个什么处分呢?

降级是必然的,但应该不会太狠,顶多两三级,而且还得另外找个名目。这是因为,自己之前的过失和之后的补过,都不宜公之于众。

这个案子,实在算是丑闻,不要说自己,就是惇王,只要不是如肃顺一般,绑上菜市口;或如端华、载垣一般,赐三尺白绫,那么降罪诏书里边,也只能含糊其辞,一句“荒唐无行”就带过去了。

如果降得太狠,这个名目就不太好找了。

不过,降级不是什么问题,降多几级、降少几级也没什么实质的区别,宝鋆做到一品大员,履历中摆着有不少“加级”的奖励,大多数情况下,降级的处分,都可以用加级的奖励冲抵;甚至,就算免职,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时机合适,寻个由头,找个有分量的人士——比如恭王,上折为他乞恩,一道恩旨就可以“起复”,官复原职。

宦海波澜,宝鋆并非没有受过严重的处分。

咸丰十年,英法内犯,火烧圆明园,宝鋆留守北京,他身负“会办巡防”之责,同时亦是主管三山的内务府大臣,却不敢出城一窥,大大激怒了文宗,将其从一品顶戴一口气捋到五品顶戴。旨意上切责的话,也说得非常难听,其中居然有这么一句:“实为我满洲人中之废物。”

不过,这些其实只是个导火索。宝鋆被贬的真正的原因,是文宗北狩后,曾命令署理户部兼管三库的宝鋆,提库帑二十万两,修葺热河行宫。但宝鋆抗疏力争,以国用紧张,难以奉旨。

事实上,肃顺鼓动文宗修葺行宫,也只是个幌子,他的真正的目的,是借此遥控北京的户部和国库。

所计不售,肃顺自然就恨上了宝鋆。加上宝鋆是恭王的嫡系,于是借着三山被劫之事,说动文宗,狠狠拍了宝鋆一巴掌。

但不过月余,朝廷便以“巡防劳绩”,恢复了宝鋆的品级,还进而叫宝鋆兼署了镶红旗的护军都统、正红旗的汉军都统——没法子,你逃到了热河,得靠人家在北京办事啊。

一品降五品,看似雷霆大作,其实不过仅仅给宝鋆吃了个小苍蝇而已。

所以,处分不怕,关键是处分里不能有“不准抵消”这样的字眼。

不然,循资迁转,就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爬回原来的品级了。

还有,能不能保住军机处的位子?

宝鋆不认为慈禧和关卓凡会放过这个削弱恭王势力的天赐良机,不过,黜出军机是严重的处分,如前所述,若双方并未破脸,也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去留之间,五五之数。

这么盘算下来,局面似乎并不太坏。只要对方不赶尽杀绝,自己年纪虽大,但身子骨儿却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朝中有人”,就算暂时黜退,不见得今后就没有蒙恩复出、东山再起的日子。

关键是“朝中有人”——就是说,恭王要留在台上。

想到这儿,宝鋆悚然而惊:他发现自己原来的思路有问题!

自从一大早得知揭帖案发之后,今儿一整天,宝鋆想的都是如何将自己从这个事儿中摘出来,如果摘不清的话,又该如何绝地反击?为此,还颇动过一些狠念头。只是这些计划,或者不具可行性,或者行险过甚,或者火候还不到,自己又一个个地将之否定掉了。

事实上,真正应该想的是如何保证恭王不受牵连才对!

如果恭王还在台上,“上头”处分他宝佩蘅,怎么都得照顾到恭王的面子,再狠也狠不到哪里去;如果恭王受到此案的牵连,竟不得不求去,侥幸留了下来的,反是他宝佩蘅,那么,没有了恭王的支持,他又能在台上呆上几天?

到时候,一跤跌下来,身边无有力者护持携扶,大约就不是“降级”那么简单了!

上此密折,犹如割肉剜疮,不使溃烂蔓延,既保手足,更护心肺,虽痛必行!

还管他什么道义不道义?

之前,自己念不及此,何其愚也!

这些思量,形诸笔墨,看似话长,其实也就是喝几口茶的光景。

宝鋆心中计议已定,说道:“六爷,过一会儿,我就在这儿,借你的纸墨,拟一道自劾的密折——你帮我看看,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离开大凤翔胡同,我就奔紫禁城,这份东西,今儿晚上就递进宫去!”

恭王的脸上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神情,说道:“你是翰林出身,笔头上的事情,原本没有什么我置喙的余地。不过,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行,一阵子你拟完了,咱们就一块儿斟酌下,看看有无可以拾遗补缺之处吧。”

宝鋆微微踌躇了一下,说道:“六爷,有个事儿,还是要请你的示下。睿王那边的事儿,要不要……也叙进这个折子里?”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