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一一五章 我要办真正的军校

乱清 第一一五章 我要办真正的军校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沈葆桢“闽人办闽事”,不但没把事情办好,还间接地把北洋舰队变成了“福建帮”。刘步蟾、林曾泰这班福州船政学堂出身的闽籍将领,拉帮结派,一面架空提督丁汝昌,一面排斥舰队“总查”琅威理。

琅威理是英国人,赏提督衔,总责北洋舰队训练。这是一个有真本事的,却因性格刚烈,治军严明,闽籍官佐素以之为苦。矛盾累积,终于爆发了“撤旗事件”。

1890年初,北洋舰队泊香港过冬。2月24日,提督丁汝昌率一部出巡南海;3月6日,右翼总兵刘步蟾突然下令降提督旗,升总兵旗,以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琅威理质问刘步蟾,丁提督虽然不在香港,但我这个“副提督”还在舰队里,怎么可以降提督旗?二人争执不下,官司打到李鸿章面前。李中堂说,北洋舰队哪有什么“副提督”啊?言下之意自然是支持刘总兵。

朗总查大怒,愤然去职归国。

英国政府也很恼火,拒绝李鸿章另聘英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并撤回旅顺港顾问诺加,同时宣布,不再接受中国海军留学生。

这是北洋舰队的命运转折点。琅威理去职后,舰队训练废弛,纪律松懈,军官携眷陆居,士兵去船以嘻,北洋舰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

四年后,李鸿章、刘步蟾等,终于吞下了自己种下的恶果。

撤旗事件中,李鸿章之所以支持刘步蟾,根本原因。是朝廷上下对英国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关卓凡认为。英国政府接受中国留学生。向中国派出顾问人员,固然希望增强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力,但并无籍此控制中**队之意。这一类事情上,英国人的行为,还是职业的,是符合国际外交规范的。

而我们疑神疑鬼,不肯予客卿真正的信任和礼遇,即不肯真正地自居于学生的地位。如此,又怎么能够真正地学出师来?

后世居然有人认为,“撤旗事件”中,李鸿章、刘步蟾等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真是不知所谓!

历史告诉未来,原时空告诉本时空,请问,关卓凡该怎么办这个福州船政局呢?

首先,关卓凡建议左宗棠带日意格、德克碑两位去西北。“以为強助”。左宗棠是晓事的,答应了。

调开法国人之后。我要用英国人了。

船厂的营运模式,还是用左宗棠当初筹划的路子,聘请洋员总责管理和技术,中国人跟着当学生。这条路子,和上海自贸区船厂的“外资独资”颇有不同。关卓凡认为,第一,两条腿走路是必要的;第二,分工上,自贸区船厂主要负责制造大型船只,马尾船厂主要负责制造小型船只,即先易后难,技术学到手了,再由小船而大船。

马尾船厂的洋监督、洋技师,关卓凡没有费心自己去找,而是直接请英国政府予以推荐。

正常情况下,政府拥有的资源总是最多和最优质的,关卓凡相信英国人在这方面的“职业操守”,不会给自己塞假冒伪劣。何况,自贸区船厂的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为了拿下上海的船厂,英国人也得在福建的船厂上落十分的心思。

关卓凡在欧洲的资源,比不了美国,虽然也有花旗洋行的欧洲司,但卢卡斯毕竟是普鲁士人,和英国终究隔了一层,而福州船政用英国人是既定的章程。卢卡斯的任务,是对英国政府推荐的人选,进行“背景调查”,做最后“把关”。

船政学堂呢?

第一,要完全独立于船厂。

原时空船政学堂的设立,初衷是为船厂准备人才——这个眼界太狭窄了,使船政学堂沦为船厂的附属,船政学堂办得不伦不类,相当程度根源于此。船厂只能作为学堂的一个“实习基地”,双方之间,不存在任何从属关系。

第二,船政学堂自身再一分为二。

原时空的福州船政学堂,本来就分为“前学堂”、“后学堂”,“前学堂”教授造船、轮机、设计,“后学堂”教授航海及驾驶。这“前学堂”也罢了,知道是教船舶制造的;可是这“后学堂”,您看得出是一间海军学校吗?

怪不得教出一班奇奇怪怪的学生来呢。

分开分开,本时空,“前学堂”易名“福州造船学堂”,“后学堂”易名“福州海军学堂”。

一,部分教师,两校可以共用,但体制上,两校完全独立,互不相属。

二,名实相副,造船的就叫造船,海军的就叫海军。

还有,再也不叫什么“水师”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从现在开始,培养海洋观念!

课程设置上,关卓凡决定,自己不要玩任何花样,全盘照搬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就好。

为了搬得地道,不变形,不走样,不仅教师,更重要的是,校长也要用英国人。

人选嘛,和船厂一样,请英国政府推荐,花旗洋行欧洲司把关。

学员方面,第一,要全国招生,千万别再办成福州地方学校了;第二,通过入学考试,对学员进行严筛。

这个“入学考试”,除了知识水平——至少得识字吧?更重要的是“素质测试”,即:能不能吃苦?有没有尚武精神?守不守纪律?有没有团队观念?肯不肯接受新鲜事物?

还有,去跑个五里路,看看要花多少时间?

清制一里,大约五百七十六米,五里即二千八百八十米。

如果还以为上这个学堂是为了考八股中举人当官啥的——滚回家去,不送。

入学之后,全军事化作训管理——军校啊!每年操死他几个!受不了的,提前滚蛋!保持淘汰率,不合格的学生,别想混到毕业季,反正决不允许废柴混进革命的队伍!

如此严格,怕不怕找不到足够的生源?

不怕,免学费,包吃住,奖学金,毕业国家分配,怎么可能招不到好学生?

至于留学,关卓凡认为,重要是重要,但有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留学生的“底子”。

如果学生的底子没打好,出去也是“留学垃圾”,回来了“海龟”只好做“海带”,哪敢叫他们真的“带海”?

教训还不够多吗?

学生的底子打好了,出去了才能真正更上层楼。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军校办好。

之所以选择张之洞来主持福州船政,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卓凡认为,在原时空,相比实业和新军,张之洞更擅长的,是教育。

张之洞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自强学堂——武汉大学,湖北务农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

张之洞办教育,是从学前一直办到大学的,“是全梯级”的,除了以上几间字号响亮的高等学府外,还有: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

全部都是一等一的“名校”。

这是“纵向”,“横向”看,张之洞所办教育,涵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国民教育,算是“全方位”。

称张之洞为清末兴教第一人,不过誉。

当然,军事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教育的原理是共通的,何况张之洞绝非未经干戈的一介书生,他办过团练,打过发捻,也是血里火里过来的。

不过,张之洞毕竟没有还办过洋务,办福州船政,要和英国人密切交道,他需要一个精通英语、熟稔洋务的人做助手。

这个人选并不好找,但关卓凡的运气不坏,机缘巧合,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

居然是在香港的吕氏间接“推荐”的。

吕氏到了香港不久,就给关卓凡写了封信,报告一切平安情形,并委婉地表示思念之意。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