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

乱清 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提督一般是一省一设,但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不设提督,以巡抚兼领提督事。

张勇“领山东提督事”,伊克桑“领安徽提督事”,就是说,鲁、皖两省的巡抚不再“兼领提督事”;事实上,张勇和伊克桑也不会跑到山东、安徽就任,只是“遥领”,那么,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意味着军制、乃至政制的重大变化即将发生。

到了晚清,各地的旗营、绿营,即各位提督下面的军队,已完全沦为治安部队,甚至连治安战都打不了。这帮丘八,正经野战根本不能指望,更别说近代化的战争了。

一定要打,只能够像湘军、淮军那样,临时拉杆子,拼凑出一支部队来。这种部队的战力,不论曾国藩之流怎样会“看人”、“治军”,说到底系于两点:一,银子;二,同乡情谊。

所以,仗一打完,银子赚饱了,气就泄了,战力顶多剩下五成;同时,自然变成个“同乡会”,成为统兵将领的个人私产,国家指挥不灵。于是对于国家来说,战力再打个对折,顶多剩下个二、三成。

这种部队,有什么用呢?

关卓凡的规划中,这一类部队,不论旗营、绿营,湘军、淮军,全部都要裁撤、缩编,留下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尚堪用者,一部分整编成纯粹的治安军,每省置一副将、甚至参将足矣;另外一部分,进入新建立的警察系统。

裁军要花钱,但养着大量没有用处的军队更花钱。

同时。在轩军的基础上。建立正规的、近代化的国防军。

新的军队。不论是国防军还是治安军,都要和政权严格区离。

现在的地方督抚,不但拥有行政权、财政权,还在事实上拥有军事指挥权。

清朝和明朝一样,为防止武人跋扈乃至作乱,刻意压低军事指挥官的地位和权力。提督从一品,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但军人提督却要受文人总督和巡抚的节制,从一品的官,见到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要行庭参礼,非常搞笑。

为使行礼受礼的都没那么别扭,拉近大伙儿的距离,朝廷一般会给总督和巡抚加一个衔头: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两个从一品;侍郎,这个正二品。

有的总督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殿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大学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衔头了,对于一个提督来说。这是泰山压顶般的存在。明明和人家平级,或者也就比人家低一级,但到了人家面前,未等行礼,腿脚就先变软了。

这种制度在有效地控制了武人跋扈的同时,也有效地消减了战斗力;还有,中央政府足够强大的时候自然无事,但一旦中央政府衰弱,手中同时捏着政、财、军大权的地方督抚便很难控制了。

这是原时空清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卓凡既要改革军制,也要向地方收权——首先要收的就是军权。

所以,张勇和伊克桑“领提督事”,不是单纯意义上去山东和安徽占地盘的。而是,一,裁撤、整编当地的军队;二,将原属巡抚的军事指挥权收归朝廷,或者说,暂时收归代表朝廷的关大帅。

山东这块地盘,东捻、西捻都覆灭于斯,就是说完全是由关卓凡打下来的,拿过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轩军手中,朝廷以此为由交给了关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鸿章的地盘,似乎多少会引起点麻烦,但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军权于朝廷,两宫皇太后和军机全班当然举双手赞成。但刚开始的时候亦不无忧虑,怕的是会遭到地方督抚的抵制。但关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军队最多的那位:李鸿章。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剿平东捻之后,关卓凡在报捷请功的折子中,极力铺叙淮军的功劳。单从字面上看,淮军简直还在轩军之上。

关卓凡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首先,虽然刘铭传对鲍超恩将仇报,但淮军整体上确实是有功劳的。在轩军回国之前,官军比较成功地执行了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中,淮军是主力。这个为轩军最后速竞全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李鸿章有多少毛病,纵观当时的地方督抚,他算是思想最开通、能力最强的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同盟军的,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李鸿章这种人的支持和参与。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军,希望你配合。

李鸿章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国其他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最大的梦想是“入相”,即当上大学士。但这个,得拿功劳来换。

这个功劳,关卓凡给了李鸿章。

内阁大学士两殿两阁,一共四位;协办大学士两位,都是满汉各半。

拜胜保之赐,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出缺,遗缺由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升补。空出来的这个协办大学士,给了四川总督骆秉章。

不想廷寄没到四川,骆秉章便病逝了。于是,这个协办大学士转到了资格最老的吏部尚书朱风标手里。朱风标官运爆棚,他刚刚入阁,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就告病,于是朱风标顺理成章地扶正了。

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过后,朱风标遗下的那个协办大学士“挂起来”了。

终于,这块叫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落到了李鸿章的嘴里。

李鸿章终于变成了“李中堂”。

不仅如此,还赏戴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衔。

这种封赏,就李鸿章的实际功劳而言,多少过了,但关卓凡一力促成。

李鸿章对关卓凡感激得不得了,他对关卓凡一直是有心结的,这一次芥蒂全消,公开感叹:“公平方正,谋国以忠,李少荃不如关逸轩!”

收到封赏的旨意的第二天,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请求裁撤淮军。

“大将军奏凯”的仪式结束之后,两宫皇太后移驾养心殿东暖阁,单独接见关卓凡,这才算是“陛见”。

还是慈安先开口,而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把接见弄得不似君臣奏对的格局。

慈安先在黄幔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就哽住了,轻声抽泣。

关卓凡颇为尴尬,心想:这位御姐,您是水做的吗?

慈禧语带责备地轻轻叫了一声:“姐姐!”

慈安终于止声,用手帕子擦了擦眼睛,向慈禧自失地一笑。

慈禧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男人,心潮澎湃:这个好日子,终于叫你给打下来了!

慈禧说话了,语气异常柔和:“关卓凡。”

“臣在。”

“这一次,可要在京里多待些日子了。”

关卓凡心中微动,这种话,这种语气,慈禧可从来没有说过。

他说道:“是,臣遵旨。”

慈禧沉吟了一下,说道:“轩军打了这么久的仗,自然是要好好休整一番的。只是现在中原虽然都平定了,但甘肃、新疆还有乱子。这个,你怎么看呢?”

这话有点味道。先把轩军摘出来,意思是你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办这个差使,但这个事你可不能不管。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轩军是朝廷的军队,休整过后,一样是要为国家出力的。只是……”

他略略停顿了一下,正在斟酌用词,破涕为笑的慈安接上说道:“只是功劳总要给别人留下一点。”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