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十七章 军民鱼水情

乱清 第十七章 军民鱼水情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陕西被兵已久,善后事务极其繁难。民政方面,关卓凡没有时间精力插手;军务方面,离开陕西前,关卓凡委了陶茂林负责西安以西部分,雷正绾负责西安以东部分。

德兴阿部虽然驻扎山西,但初衷也是为防回匪东渡黄河而设,算是剿回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关卓凡蒲州之行带了雷正绾过来,命他兼管德部,嘱他将这支疲怠之师好好整顿一番,该清的清,该杀的杀。

轩军陕西一行,叫雷正绾、陶茂林二将目眩神摇,二人都向关卓凡表达了投入麾下、为爵帅效死的意愿。

有人主动投附当然是好事,雷正绾、陶茂林也是能员,但这些事情总得等剿平捻子再说,现在还谈不上。

另外,轩军体系已成,新的力量如何融入,关卓凡还没有完全想好。比如轩军的理念、战法、训练、器械,都不是雷正绾、陶茂林当下的见识可以企及的。这两位总兵现在加入轩军,短时间内,作用还比不上一个副团官。

轩军自然还要进一步扩军,但这个得步步为营,不能操之过急,特别要留意和将来的淮军的裁撤,保持一个微妙的事实上的互动。

征西军团在蒲州分为两部分,关卓凡、白齐文率第二团、炮兵团、骑兵团、近卫团、工兵营奔赴山东寿光,吴建瀛率第七团、第八团北上,负责拱卫京畿。

吴建瀛心知爵帅这个安排是心腹之寄了,非常激动,誓言效死。关卓凡也密密叮嘱了很久。

吴建瀛带的这支兵。驻地是丰台大营。

京畿的防卫。皇帝身边是御前大臣的责任;紫禁城里边是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北京城内是步军统领衙门的责任;城外,主要是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责任。

此外,还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这“御三营”早已经腐朽不堪,基本就是摆设了。

吴建瀛赴美之前,是从二品的副将衔,归国后和大伙儿一起加一级。变成正二品的总兵衔;以拱卫京畿任重,特旨加一级为从一品的提督衔。

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原各有一个提督。因此吴建瀛部入驻丰台大营,丰台大营就出来了两个提督。吴部名义上归丰台大营提督节制,但实际上两个提督品级相当,各不相属,同时“直属中央”。

吕氏和珠儿主仆两个,就坐了车子,和吴部一齐赴京。到了北京,如何安置她们两个,关卓凡已经细细地交代妥当了。

从凤翔返回西安的时候。关卓凡“咨文”负责备办剿捻粮台的直隶总督刘长佑,请他另外准备一万五千套棉衣。“款式不拘”,限时送达前线。同时强调,不可在山东寿光当地备办。

“咨”是平级之间使用的公文,关卓凡对刘长佑算是特别客气,但时间上定得很死,没有任何通融余地。

大家都很奇怪,这批棉衣做什么用呢?

不会是轩军自用。

轩军美式着装,有自己的制式冬衣。轩军的冬装,里面是绿色的制式毛衣,外边是粗呢短上装和羊毛长裤,最外边再套上一件厚呢短大衣,挡风、御寒、行动便捷,当时清军那些五花八门、臃肿不堪的冬衣是没有办法比的。

另外,轩军的制式冬装还包括棉质军帽、保暖手套、羊毛袜。

脚上是短筒皮靴,暂时冬夏不分。

这些装裹,大部分中国当时都无法大规模生产,所以轩军回国的时候,扫干净了联邦政府的军需仓库,装船的存货,足敷数年之需。

回到这批“款式不拘”的棉衣上:为什么“不可在寿光当地备办”呢?

不知道,钦差大人没说,抓紧时间办就是了。

这批棉衣的用途,关卓凡另文通知了华尔和张勇。

确实不是给轩军用的。那么给谁用的呢?刘长佑绝对想不到的:给寿光当地的老百姓用。

轩军从天津开拔之前,中央机枢指挥淮军等各路剿捻官军,按照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行动,已颇见成效。

河南全境坚壁清野,各路官军步步紧逼,捻军在豫省没打过几个像样的仗,却终究立足不住,被迫东入鲁境。

东捻入鲁之后,山东各地也开始筑圩立寨,捻子东突西奔,四处碰壁,终于不知不觉进入了关卓凡几个月前设计好的“口袋”,猬集在寿光以北的王胡城。

北有大海,西有黄河,南有沂蒙诸山,东南有弥水阻隔。

从中枢到地方,凡是知道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内容的人,无不惊骇于关卓凡的料事如神,包括李鸿章,嘴上不说,心里却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这也只能说“形势已成”,不代表捻匪就完全没有逸出包围圈的可能性。

毕竟以轩军为主的前线部队不过数万。亚特兰大战役的时候,北军十几万还围不过来一个亚特兰大城,现在官军和捻匪对阵的区域,又远远大过了亚特兰大一城。

以前剿捻,官军总是落后捻子一步,结果一步迟,步步迟,总也追不上捻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军的纪律差,说是“剿匪”,有时候比匪还匪。于是当地的老百姓不但不帮忙,还通捻。官军耳目闭塞,捻子消息灵通,怎么追得上人家?

这个局面必须彻底扭转过来。

关卓凡想:俺来自二十一世纪,搞“军民鱼水情”,正是俺那个位面所长呀。

轩军开拔之前,颁布了极严格、极细致的军纪,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严禁一切抢掠。

“征集军需,按价给偿”。

战斗结束之前,不可以捡拾战利品。

调戏、奸淫妇女更是厉禁。

在假座直隶总督府召开的军务会议上,关卓凡声色俱厉,“摸手砍手”,坏了人家清白的,“大头小头一齐砍掉”。

下面的将领有人想笑,不敢,都知道爵帅是来真的。

总之,这不是在美国,更不是在敌国,百姓都是良善子民,王师吊民伐罪,救民水火,可不是来发水放火的。

轩军入鲁,果然军纪严明。华尔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抓住一个倒霉蛋,说他调戏民妇,就在一个圩子前,当着村民的面,绑在了一个车轮上。

这位老兄是第三师白人团的一个士兵,可怜他不过天性热情,夸赞大闺女生的“美丽”,而且人家女孩还根本听不懂他说啥?

当地士绅和当事女孩父母都向“远帅”求情,华远诚一概不准,做足了姿态后,到底抽了这个士兵十五鞭子。

于是三军肃然。当地村民更是瞪大了眼睛,这么一点小事就要挨揍?打得还是一个黄头发、绿眼睛、高鼻子的洋人!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山东都轰动了。老百姓都说,关公爷是岳武穆再世,轩军是岳家军重生!

时已入冬,这一万五千套棉衣,更是雪中送炭,不但应了老百姓的急需,甚至可能救命。

这一带靠近沂蒙诸山,素来贫瘠,有的人家,阖家只有一套棉衣。大冬天的,不分男女,谁出门谁穿。家庭其他成员,只好缩在家里,瑟瑟发抖。

数量有限,发放的时候,尤其当心。关卓凡特别交代,不可以像舍粥一样,由民众排队自领。那么做冷热难均,也难保捻子不会混入其中捣乱。必须事先弄清楚附近有多少圩子,每个圩子大致多少人口,按比例分配匀当,然后由各圩子派人过来领取。

事后还要派人“抽查”,看看有无人从中中饱。

对各圩“代表”训话的时候,张勇面目狰狞:“若有人匿了良心,私下截留,没说的,一件棉衣,一颗脑袋!莫说爷的刀不利!”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