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一章 开会,开打

乱清 第一章 开会,开打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3:22 来源:笔趣阁

升龙,原河宁总督衙门,法兰西帝国“远东第一军”司令部,军事扩大会议进行中。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远东第一军”团长以上军事主官都到了,除了军长阿尔诺、第一师师长莫雷尔以外,还包括:

第三十五团团长尼格里,第四十七团团长伯多列威兰,第五十一团团长厄德,第五十九团团长艾尔明加,混合步兵团团长热雷米,混合骑兵团团长居伊,合成炮兵团团长戈尔敦,以及“远东第一军”的参谋长康斯坦丁。

除此之外,还邀请了海军的两位头脑“北京东京舰队”司令萨冈以及兼领该舰队第二分舰队的西贡海军司令穆勒。

这里,有三点要说明一下。

第一,关于“远东第一军”的组成和番号。

彼时的法**队,除近卫军外,临战方设军、师一级编制,“远东第一军”成军后,将包括第三十五、第四十七、第五十一、第五十九等四个基干步兵团合编为“第一师”同“远东第一军”一样,这个“第一师”,也是一个临时性的编制,仗打完了,相关番号,就会撤销。

所以,同“远东第一军”一样,这个“远东第一军第一师”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不存在“远东第二军”一样,也不存在“远东第一军第二师”。

而“第三十五团”、“第四十七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九团”,则为相关基干步兵团的固有番号。

其余混合步兵团、混合骑兵团、合成炮兵团,独立于“第一师”,接受军长阿尔诺的直接指挥。

仿佛于“远东第一军第一师”,这三个团,不同于四个基干步兵团的固有建制,虽然也叫做“团”,却都是临时编成的,番号也是临时性的,仗打完了,像“第一军第一师”一样,都要撤销,旗下各营,各自归建。

第二,关于法军的参谋制度。

贵为军参谋长,康斯坦丁的级别,却比几个团长还要低半级副团级,所谓“团长以上军事主官都到了”,有点儿不够准确。

近现代的参谋制度,滥觞于拿破仑一世,皇帝陛下革命性的改造了军队的指挥系统,率先组织起专业的参谋军官团队,编组成司令部,辅助其战场指挥,自此,在指挥和组织的层面,“司令部”逐渐成为决定一场战争胜负之最关键。

实话实说,相较于同时代的对手,法军的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以及具体的技战术,并没有什么更突出之处,但是,拿破仑依靠司令部制度,实现了对军队的更高效、更完整的指挥、控制,其指挥的部队,总是能够比敌人更快速的机动,并以机动调动对手,达致在预期的时间、地点、态势下,集中己方大部兵力、对阵敌方一部兵力的目的,形成绝对兵力优势,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拿破仑的军队,主要由大量缺乏军事素质的应征市民、农民以及语言、习俗迥异的盟国士兵组成;另外,彼时正处于工业时代前夜,没有电报、铁路可用,能够做到这一点,皇帝陛下端的是天才之中的天才呀。

事实上,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的战争,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机动作战不然,也不能被蒙古人虐的那么惨;自拿破仑一世始,由于其对军事指挥和组织的革命性改造,大规模机的动作战,才在真正意义上至少是以现代化的新面目出现在欧洲战场上。

不过,拿破仑的参谋制度,到底还比较原始、粗疏,且主要着力于情报、通讯和后勤,至于策划、指挥,那是皇帝陛下一个人的事儿。

这种过分仰赖司令官本人的天才的参谋制度,若司令官不是皇帝陛下本人的话,立马就玩儿不转了。

拿破仑的总参谋长贝尔蒂埃便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贝尔蒂埃是拿破仑建立司令部制度的最重要的助手,具有惊人的记忆力,部队的一切细节,例如人数、各级指挥官、宿营地、辎重以及相关调动等,皆了如指掌;非常善于使用地图,能够准确迅速的判断地形特点;擅长以最简明的语言描述最复杂的军事行动;亲自监督执行相关命令,确保其得到执行,并不走形、不变样;另外,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可连续工作八昼夜……

拿破仑如是评价贝尔蒂埃,“工作非常积极,每次我实地勘察和外出巡视都陪侍左右,而又从不耽误自己的公务”,“很会识图,通晓一切侦察手段”,“对于复杂的部队调动,发布命令、有条不紊、指挥自如”,总之,“具有一个优秀参谋长的一切素质”。

作为参谋长,贝尔蒂埃如此得力,又同皇帝陛下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致获得了一个“拿破仑的老婆”的雅号。

拿破仑称帝,一口气封了十八员大将为元帅,这十八元帅之中,贝尔蒂埃名列榜首。

两年后,贝尔蒂埃又被封为“德纽查特尔亲王”。

然而,这位“具有一个优秀参谋长的一切素质”的元帅加亲王,一旦皇帝陛下不在身边了,要独当一面了,立即懵圈儿。

一八零九年,奥地利入侵法国盟友巴伐利亚之时,贝尔蒂埃正代理大军团司令,皇帝“老公”既不在,“老婆”便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了。

贝尔蒂埃无法判断奥军的主攻方向,折腾了一轮之后,把军队分成了三部分:一半法军驻界根斯堡,另一半法军驻奥格斯堡,而把巴伐利亚军队配置在他们之间的阿本斯堡。

力备则分,这三个“堡”,彼此相距甚远,呼应不及,奥军若推进得够快,可以轻易将这三支军队各个击破。

比较一下“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法,高下立现。

幸好,奥军统帅卡尔大公也是被逼上战场的某种意义上,同贝尔蒂埃一样,都是赶鸭子上架战斗意志不高,行动缓慢;另外,皇帝“老公”及时赶到,于是,法军和“老婆”最终还是得救了。

于是,战后,贝尔蒂埃长长的封号单上,又增添了“瓦格拉姆亲王”的封号。

可是,法国入侵俄国,贝尔蒂埃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莫斯科大火之后,贝尔蒂埃一再请求准许他随侍“老公”回法国,但“老公”却命令他同军队一起留在俄国。

于是,贝尔蒂埃就完全没了章法了:

他按照习惯,对后卫部队发布老一套的命令,就好像后卫部队仍然有三万人似的;他甚至把阵地划给早已不存在的团和师;到了后来,实在不晓得该干什么好了,可又不想叫人看了出来,便就一些鸡毛蒜皮的、无足轻重的小事发布命令,或者,重复发布之前发布过的命令。

似乎也不好单单嘲笑、指责贝尔蒂埃一人,事实上,拿破仑手下的大将,多半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表明拿破仑如心使臂、如臂使指的参谋制度,对这些将领,产生过什么实质性的积极作用。

而后继者不争气,法军的参谋制度,时至一八六八年之今日,依旧停留在拿破仑时代的水准,即,所谓参谋,只不过是司令官本人的参谋,所谓参谋长,不过是司令官的“首席参谋”,也即是说,法军的参谋,始终没有走出“司令部”,如普鲁士和轩军那样,建立独立的参谋部,更加没有形成“参谋本部”、“参谋总部”的概念。

像普鲁士那样,以“参谋总部”指挥全军,就更更更不必说啦。

这是为什么“军参谋长”只是一个副团长的缘故其实,就是一个高级参谋嘛。

第三,海军的萨冈其实是很不乐意来参加陆军的这个会,原因为何,迟一点再说。

好啦,水的够多了,该开会了开过会了,就开打!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