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同人小说 > 一个人的时空走私帝国 > 一百一十章 说话

一个人的时空走私帝国 一百一十章 说话

作者:gfan001 分类:同人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8:49:35 来源:笔趣阁

“皇上!您还是站出来说几句话吧!你要是再不说句话,这宫外面的人能够天都给捅得个大窟窿啊!这些人,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哦,是吗,既然是这样,您觉得这个场面,我出面说话,是否真的算是合适?”李哲清冷的声音回答。话语中回避的意思让前来问话的人声音一窒,立时便有些说不下去。

站在中华宫的主体接天楼六楼最顶端的阁楼往下看,整个中华宫的建筑琳琅满目尽在眼底,玄武湖的湖面已经是溢满春意,荷花院内也满是繁花盛开的景象,暗香浮动,沁人心脾。但是在这样美丽的皇宫之内,李哲却是清静不下来,耳边依然是充斥着各种从宫墙外面不断传来的杂音,帝国内属于本土的各种社会思潮终于是泛滥了起来了。猛地一下子,几乎让同样也是年轻的内阁几乎应对不及。

这个时代和原时空有所不同,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成功,国家建设的一帆风顺,国民经济的转好,大部分在国家经济转好中得到了实惠的国民对朝廷的拥护是原时空同时段所不能比的,帝国一统的王权统治,即使是在现在依然是社会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风向。

不同于前朝的穷极思变,本朝从一开始就异常的强盛,对内对外的强势使得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国民很快的对中央朝廷的权威建立起了根深蒂固的信任。

民族工业的兴盛,固然是更大幅度的摧毁了乡间的大批地主乡绅,彻底破坏了从清末起来就逐渐衰败的小农经济。但是中央迅雷不及掩耳的捧起了一大批的民族资本家。以及围绕着这些民族资本家的兴起,大规模的工人阶级的出现。使得国家的主体始终是保持了足够的稳定度,并没有引起不可收拾的乱局。

而且近两年北疆的大规模移民。在东北、西北,失地的农民都得到了去处,虽然是民间并不是没有怨言,但是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中央政权对内对外的宣传很大的弥补了这种劣势。总体来说,国内的走势还算是平稳。

对比前朝的颓势,如今的朝廷已经是在各方面做的都是很不错的了。尤其是对外国强权的强硬,很是收拢了国内大批中低层人士们的心。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国家这种新的权力架构下,原有的地主士绅的话语权都已经是被削弱到了最小,帝国新兴的以革命党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力量比起那些散碎的自然经济主体的力量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那些人根本就发挥不出什么社会能量来。

所以,复兴党为核心中央朝廷在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一直是根深蒂固。

但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帝国在两三年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滚雪球一般滚起来了十几万家各式各样的国内私营企业,数量超过千万的工人。更何况还有数百家国有成分占主体的超级重工业企业,像泰山压顶一般的压下来,牢牢的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华帝国,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社会内各阶层的成分已经是完全大变,社会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各种思潮的涌起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帝国新兴力量也很快的促使国民的思想上产生了变化。

社会剧变。使得每一个既得利益群体,都在尝试着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权威。散发出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新兴的社会媒体。广播,报纸,电影娱乐业,像是磁石一样的吸引着这些人,每一个政治家,几乎是天生的就有着善于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的才能。

发生在眼前的这件事儿,就是明证。

帝国内上千家媒体联合起来,对地方政府屡屡对新闻媒体施行的强行管控感受媒体的自由报道权利的措施表示不满,除了在自己的媒介上大肆宣传以外,他们甚至还鼓动了数万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摄影师、记者、印刷工人等来到南京,来到中华宫一墙之隔的帝国政府所在地,向帝国内阁请愿。要求帝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给个说法。

好吧!其实这种事情在这个时代的说法是叫做伏阙上书。

上万的人头,在帝国国务院大楼外面的帝国大道上簇拥着,吵闹着,喧嚣的声音直冲霄汉,远远的望过去,纷纷攘攘的人头簇成了黑黑的一层地毯,李哲看了看,脸上露出微笑,却没有前去插手的意思。

这种事儿,正是考验那些家伙们的时候,顺便也是检验一下自己手下远征军复兴党这些人的执政手腕。以荀攸为首的位于三号时空的这一个远征军的统治团体,在李哲的手下是最缺乏执政能力的一个团体,比起一号时空老辣强横的曹操团体、二号时空深沉睿智的诸葛亮团体来说,都要差得多。

现在就看他们的了。

这件事,处理好了,对国家未来极其有利,处理的不好,说不得李哲就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了。将表现不合格的人撤换下来,远征军内人才济济,还有的是人值得考虑呢。李哲的目光远远的越过了空间的阻隔,注视着国务院里那帮人的表现。小子们,我可是在这里看着呢。

荀攸等人此时,正在国务院内阁办公室里,一群大臣们严阵以待。房间内窗户大张,高墙外不时传来的吵闹声狠狠的揪着这些人的心火。而且刚才,从中华宫里传来的消息,皇上那里的态度是完全放手,就看这边自己的表演了。

这是一个考验,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知道。

在三国时代,后世众所周知的执政能人是荀彧、诸葛亮、陈群等人,但是事实上,荀攸这种出身世家的人,对治政也并不陌生,事实上在真正的战略家而言,治政从某方面程度上也和一场宽度和广度无限延伸的浩大战役没有什么两样,各种准备,各种优势的运用,各种权衡利弊和统筹安排,无非是更加数据化,更加抽象化罢了。在真正的战略家眼里,每一样潜在的数字,其实都是国家实力的表现,都是手中可供利用的棋子。

而在座的人中间,有好几个都是这样的战略家级别的人,荀攸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件事儿怎么处理,大家不妨都说说自己的看法!”虽然是火烧眉毛了,但身为内阁首辅,荀攸还是自有一番气度,捋着颌下的长须,示意大家先说。眼睛从华表、蔡元培、陶成章、张骞、黄兴等一众内阁大臣的脸上一一的望过去。

“我先说一句,表达一下我的立场!”教育大臣蔡元培率先站起来发言,“我认为,不管是内阁怎么决定,有一个前提是必须搞清楚的,那就是对国家内新兴的媒体产业,百姓的喉舌,我们绝对不能以强硬的手段面对,必须要走法律的途径,依法行政,为今后政府处理同样的事情开个好头。

毕竟,我们的新兴的帝国,不能让向古时候的昏君一样,让我们管制下的老百姓们道路以目吗!这样,也更符合帝国皇帝陛下的期许,陛下曾说过,媒体行业是百姓中刚刚兴起的参政议政潜力力量的代表,政府要尽一切力量努力呵护!”

蔡元培显然是倾向于新派的代表,又是早年革命党人,先天的就倾向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自由,一开口就把立场亮了出来。但是他这一句话说出来,倒是让内阁内很多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哦?是吗?可是前朝明末时候的旧事,鹤卿兄可不要忘了!这些媒体天生的就有一个特性,能将一切小事情千百倍的放大开来,若是政府做事,他们事事都要插手,及搅起了社会乱局,吾以为,明末党争乱国误国的教训可是殷鉴不远。”

梁启超冷冷的一句话扔了过去,对蔡元培针锋相对。对新兴的媒体行业,梁启超是抱着又爱又恨的心态来看的,一方面,很多事情,媒体的宣传天生的就比政府要快,也更容易让百姓接受,事实上任何的政治家都不会放弃这样一快阵地,他梁启超自己不也是曾经是各大报纸各大媒体上的常客?

但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媒体们都是所谓打着所谓的民间御史的招牌来经营的,天生的对国内政治问题有插手的**,大部分媒体的内容都是对政府动不动横加指责,这种事又让梁启超这个治史大家不得不想起宋朝、明末时候的政治乱象。

要知道现在这些媒体的后面,每一家身后都藏着一个利益群体,在报道的时候,自然都是有自己的利益取向,带着有色眼睛来看问题,拿媒体力量和政府来形成牵制和竞争。尤其是当年同盟会的那个宋教仁,那可是真真切切的乱党头子,一手将满清搞得天翻地覆,现在也投入了进来。据说弄得那个沪上大公报,满篇的都是时政评论,很受沪上工商人士的欢迎。这等人物,像毒蛇一样在国家的背后藏着,时时刻刻准备跳出来将国家搞乱,于国于民又真的有利?梁启超不那么以为。

岂料蔡元培猛一听到梁启超的这话,原本一贯是温文尔雅的面相立时全部褪尽,努力的抑制着自己的急促的呼吸,一张眼竟然从厚厚的眼镜片后面射出两道锐气来:

“卓如公!某以为,媒体上不同政见的偶露峥嵘,总好过政坛上的万马齐喑、一潭死水!”(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