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明末屠夫 > 第五十四章 皆有宿命

明末屠夫 第五十四章 皆有宿命

作者:兮非可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40:28 来源:笔趣阁

远在盘龙岗大营的杨炯,能想到知府秦诗欢可能会惦记他,但想不到桂王朱常瀛也在惦记着他。不过,即使被惦记上了,他也觉得无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看着训练中挥汗如雨的弟兄们,杨炯感慨颇多。原本还想着放出进攻府城的假消息,哪怕最后因为不想牵连芝娘而作罢,不过,以虎头山的现状,杨炯倒是觉得,要真去攻打府城了。

因为,又没钱了。虽说上回打下县城后连借带抢,一口气弄到了十多万两银子,又从芝娘那里借了一批,但安家费一给,饷银一发,再加上器械和粮草的补充购置,甚至还给每个兄弟置办了统一的衣裳,花钱真真如流水。杨炯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残酷的现实,若是不出去干一票大的,即使官兵不来进剿,虎头山也撑不了几天了。

再者,杨炯也通过观察发现,因为弟兄们大多不识字,自己辛辛苦编的《步军操典》,结果完全成了废纸。从训练上看,队伍的整体水平也还停留在何家冲的阶段,只会简单的单兵技艺和整体阵型。殊不知,五百人和五千人已是不同的概念了。

首先,指挥控制的难度要大的多。比如打起遭遇战,如何让这五千人快速投入战场?不可能有时间让你先排好大阵,一字平推过去。那如何分配兵力,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接敌,如何扩大接触面,如何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如何快速接替轮战?这些问题,在杨炯看来,不仅需要像当年上军校那样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更需要模拟演练和实战感受。

杨炯一边带着亲兵队和抽调的骨干进行强化训练,一边在脑子里琢磨着,该如何针对性提高虎头山的战力。军事,本质上是一门科学,特别是在数量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上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战术因为胜利而正确,战略因为正确而胜利。核心意思就是说,随着人数的增加,战役或战斗的偶然性也随之下降。

在杨炯看来,冷兵器时代的练兵,初级层面讲纪律和勇气,中级层面讲技艺和队形,更高的层面就得讲指挥和控制。在兵力兵器差不多的情况下,哪一方的指挥官能更快更准地调度控制队伍,更好适应战斗的节奏和进程,谁就能让胜利的天平更快向自己倾斜。

尽快出兵,真刀真枪干一仗,是最快让弟兄们适应和学**规模战斗的最佳课堂!虽然准备极度不充分,但杨炯等不及,因为杨炯的经验告诉他:再等一万年,也不可能猫在盘龙岗就能把兵练好的,特别是千人以上规模的队伍。

无敌雄师不是吹出来的,是打出来的。纵横天下的队伍,就得走天下,打天下!

晚上,杨炯照例带着各级骨干,把当日训练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几个问题:一个百人队行军途中,若遭遇敌人伏击,该如何处置?一个千人队在接敌面上有两个百人队在战斗,如何最快进行接敌轮战?一人千人队距离敌人约一里路,该采用何种队形进入战场和投入战斗?

扔下问题,杨炯带着轮值的亲兵,连夜赶回县城。

出大帐的时候,杨炯故作严肃,板着脸说道,“明天一早,我要抽问。回答不上来的,没有好好考虑过的,我就会怀疑你不胜任自己的岗位!你们看着办!”心里却想着:嘿嘿,今晚老师都没得觉睡,你们做学生的也陪着!

……

县衙的后院很是宽敞,杨西施住得就是其中最宽敞的房间。地上铺的是光滑的石板,房间里摆的是红木家具,好几个烛台把房间里照得宛若白昼。因为过于宽敞,虽然显得不是很精致,却足够的大气贵气。

杨炯看了,有些欣慰。豁出命来拼杀,最初的念想便是让杨西施在城里住上宽敞的房间,免得遭受风寒之苦。

杨炯到的时候,杨西施正在读书,惠姑在一旁做着针线。杨西施本是清倌人出身,学问自然是极好的。只是这些年生计所迫,再加上条件所限,已经很久不曾这般惬意地看书了。

杨炯瞟了一眼,杨西施手中拿的是《元史》。后世的时候,杨炯也曾粗略看过,文辞比较直白,论述也比较客观,感觉还不错,没想到自家老娘也在看这个。

“娘,你怎么也喜欢看这个?”杨炯忍不住问道。

杨西施本来看得入神,没想到被打断了,一见是杨炯,惊喜之情浮上面庞。略微沉吟,杨西施说道,“蒙元以武立国,追亡逐北,所向披靡,短短几十年便威震东西,进而定鼎中原,一统华夏。虽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但也算是武功赫赫。我儿,你如今沦落草莽,归根结底,靠的是以武立身。《元史》,没事也可好好看看,你也是读过私塾的呀!”

就是喜欢杨西施的这份大气和明白!杨炯每次跟杨西施在一起,不仅有血肉相连的亲情,更有一种无形的呵护和帮助,让他很放松。杨西施很少家长里短,说的大多是正事,很多的想法和建议,对杨炯都是很好的补充或指引。

杨炯饶有兴趣地和杨西施交流起读书心得,“娘,你看蒙元如何崛起?其中有何奥秘?”

“为娘看来,原因有三。铁木真改革民政兵制,推行千户制,军政合一,全民皆兵,利于攻伐,是为其一。”

“其二,蒙古入主中原,首先就面对金国。金国乃渔猎民族,终其一朝,未曾一统草原。我儿,你注意到没有,北方蛮族,若想常保兴盛,前提需得一统草原。这是根本。当年辽国兴起,且国祚长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控制了草原。”

“金国先天不足,难以制霸草原,是以,草原一旦出现统一的势力,便居于守势,难以振作,最终被攻灭。说到底,若是金国施行辽国的国策,蒙古崛起,可能另有波折。”

“其三,也是为娘想与你说的。以武立身,攻伐为上,以武立国,征战不休!世事人情,皆有宿命。你看,蒙古一统华夏前,战功赫赫,一派欣欣向荣,反而统一后,军队迅速堕落,国势也江河日下。这就是宿命。以武立国的帝国,就得征战不休,才能雄霸天下!不然,一旦停下来,便会没落衰颓。”

杨西施挺直着脊背,端坐望向杨炯,秀目褶褶生辉。

杨炯若有所悟,勇敢对上杨西施的目光,问道,“娘,我该如何?”

杨西施的目光瞬间转为宠溺和心疼,轻声说道,“我儿,你不明白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明得失,可成大事。虎头山是怎么来的?靠什么起家?以后怎么走,我看呀,差不多也是蒙元崛起的路子吧。唉,只是委屈我儿了!”

心里淌过一丝温暖。杨炯不是矫情的人,身逢乱世,沦落草莽,早已见过很多的残酷与无奈,但也为杨西施的一声叹息而触动。

这是一个母亲,对自家孩儿不得已投身杀戮战场,迈向艰辛人生的怜惜和自责。

杨炯很不想让杨西施伤感和自责,便故作洒脱,憨笑道,“娘,我有机会建立铁木真那样的功业没有?我还想着,以后要打下一个大大的后宫哩!”

顿时,一直侧耳倾听的惠姑停下了手中的针线,狠狠地瞥了一眼杨炯。

听了杨炯的话,杨西施先是愕然,继而开怀大笑,用手指着杨炯,笑骂道,“我个痴儿,男子汉大丈夫,若真是建立了大功业,你还真没什么时间亲近女子。俗话说得好,温柔乡即是英雄冢。依娘之见,你有惠姑一个就够了!”

说到这里,杨西施扭头看向惠姑,说道,“你看看,惠姑多贤惠呀!这针线活,可是比你娘做得好多了!厨艺也好!对了,你们俩,什么时候圆房?”

杨炯立马一头黑线,缄口不言。

不过,杨西施是明白人,见杨炯不说话,而且深夜前来,想必有事,便止住了这个话题,主动问道,“我儿,这么晚了,你还从大营那边赶过来,是有什么事吧?”

杨炯如蒙大赦,赶紧回道,“娘,孩儿前来,还真是有事,想让娘帮我把把关。”于是,杨炯便把当前队伍上的状况,自己的谋划考虑,一五一十给杨西施说了一遍。

杨西施听了,低眉望向桌上的《元史》,眼神既专注又虚空,轻抿双唇,久久不语。

杨炯期待地看着杨西施,惠姑也停下来手中的针线活,屏住呼吸,生怕惊扰到杨西施的沉思。

过了许久,杨西施才开口,语气果决,“为今之计,守不如攻。我儿,你的顾虑,大多在阵仗之上。这个我不太懂。但从人心上考虑,以攻代守,却是利大于弊。虎头山靠什么凝聚人心,扛起大旗?我看呀,就得像这《元史》那样,要靠赫赫战功与无敌威名!《元史》多有记载,蒙元遇有抵挡,动辄屠城。非为嗜杀,实为震慑。”

“打败有能力反抗的,震慑有想法反抗的,进而获得大量的投效和新附,乃至实力膨胀登峰造极。蒙元就是这般干的。看似野蛮凶残,实则与世情人心相合,这才成就了霸业。”

“我儿,我们娘俩已是沦落草莽,若不行死中求活之策,亦是朝不保夕!事到临头,无需瞻前顾后,力向前便是!”

最后的话语,是从杨西施的牙缝里蹦出来的,虽是珠玉之声,却有金石之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