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八八七章 地壳

永不下车 第八八七章 地壳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24:28 来源:笔趣阁

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与覆盖盖亚表面的“意识连接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为打造一个新世界,“盘古”进行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新时代的盖亚,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上千处“保留地”,这些地点,要么是历史遗迹,要么是风景名胜,要么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保护与发掘价值,也一概被结构类似的穹顶笼罩。

既然有保护罩,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

不过,要从封闭城抵达这些地点,还需要交通工具,这一点,在“盘古”的工程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今天的盖亚表面,人类,只有一千两百位三岁小孩,未来至多也只有区区两千六百万,且分布在世界各地,看起来,并不需要旧时代的公路、铁路与水运,

全都由航空包办即可。

但,出于“体验人生”的动机,民众仍达成一致意见,要求“盘古”在盖亚表面建设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

所谓“发达”,不是要覆盖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铁路、公路与航线连接各封闭城与保留地,不仅保障人员在各地来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让民众获得“旅行”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人生体验。

从安全角度,所有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与盖亚生物圈隔离。

此外,“盘古”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针对盖亚本身、维持其表面——地壳基本稳定,而历时数十年打造的超级工程。

地壳,盖亚的最外层,厚度在几公里~几十公里,再往下就是高温高压的流体地幔,盖亚的行星构造决定了这一最外层的薄壳“不会很稳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历史上早有记载的现象。

至于如果应对,在大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这一词汇原本的意义就不大。

直到若干年前,准确地讲,哪怕在盖亚净土建立后,对火山爆发、高烈度地震这样大的灾难,除消极防御、事后重建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一次火山喷发,或者里氏烈度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动辄上亿吨tnt,这且不算,其能量释放方式也很难干预,更不用说地震比火山更难缠,根本无从预报,只有事后评估其效应才能确定震级。

纵观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火山、地震频频发难,造无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联邦的洛杉矶大地震,西大陆列强的海湾大地震、盆地大地震,东离岛的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给人类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烙印。

这种记忆,直到1509年以后,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传来的震动时,仍令人心惊肉跳,方然自己就亲历过若干次,虽明知没有生命危险,脚下晃动时,内心深处的恐惧却无从消散。

在无知无畏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不值一提,

这曾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常识。

但在今天,这断言却因“全产机”体系的发展,与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极大提升,而成为了历史。

西历1562年,盖亚表面的地壳,宏观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在各大陆板块交界、及地壳薄弱地带展开。

几百米高的巨型机械,协同运作,将动辄以公里计的巨型构件安装到位,工程机器人来往穿梭,开掘岩层,暴露地壳断裂带,一根根无弱点钢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庞大如山之换能设施,周身昼夜闪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类,要用自己的力量,给盖亚套上笼头、将其彻底降服。

剧烈的地壳运动——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顶层的薄壳结构,因地幔流动而积聚应力的集中释放。

而火山,则是地壳薄弱点,因上地幔流动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并喷发。

不论哪一种灾害,根源,都在盖亚内部的液态地幔。

将地幔完全冷却、丧失流动性,看起来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对盖亚造成的影响,尚难以估量,担当阿达民时的方然,也没有批准如此激进的方案,而是设法在地壳边界以薄弱位置,对症处理。

首先,在板块交界处,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壳及下方的地幔流动情况,后者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更多依赖建模预测。

方案制定完毕后,现场施工,针对地壳的受力情况,进行广泛的结构补强,使用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索与液力调节模组等装置,将原本逐渐集中于一线的地壳应力,分散在广大范围内。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与地幔流动,直接原因则是这种流动对地壳施加的力,会逐渐造成地壳薄弱带的形变,

应力传递的能量,逐渐转变为地壳的弹性形变。

这种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一下子通过底层断裂、错位等方式,释放出来,

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对策很简单,哪里的地壳薄弱、就采取措施将其补强。

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简单的补强措施,无非是将断裂带“迁移”到强化区域的边界,但是对人类而言,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毕竟净土的目标,并不是让地震在盖亚表面绝迹,

而是避免让其影响到人类世界。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盘古”驱策的庞大工程力量,在盖亚表面的几十条、总计长度超过四万公里的地壳薄弱带,大举施工,杜绝所有接近封闭城、保留地的地震隐患。

具体的施工方式,多种多样,贯穿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钢索阵列,是比较简单的做法,至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还采用预置到地下数千米处的巨型液压撑杆,来保持两侧地壳的微妙应力平衡。

这种手段,即便哪一天失效而诱发地震,震级也很低,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麻烦。

相对于广泛发生的地震,火山,处理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甚至被“盘古”建设成地热电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