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八八〇章 探索

永不下车 第八八〇章 探索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24:28 来源:笔趣阁

从这种角度考虑,方然完全理解,哪怕成本极高,从木星大气中获取氦元素,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桩划得来的买卖。

说的更直白点,在“〇三工程”的大框架内,从近日轨道换能站、“炮弹货柜”到电磁加速与捕获模块,都可以一步步扩建,而太阳辐射的能量,又近乎无穷,净土文明在现阶段可以动用的能量规模之大,

根本就不在乎一两亿吨、甚至一两百亿吨的工程能耗。

带着这样的想法,接下来,方然选择了沉浸式观看,这也是“里世界”的一项特色。

虚幻的“里世界”,在人类眼中,表面上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但也有如基础研究院中庭、或者许多娱乐设施里的虚拟场景。

说白了,既然大家都生活在“混沌”中枢,并在虚拟世界里度过每一天,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稍微利用“里世界”的虚拟特性,提升生活品质、拓展人生体验,这也是被“混沌”所允许的。

沉浸到任新民教授提供的资料中,霎那间,方然只觉眼前一花,

就感觉周围变成了一片漆黑。

等视线恢复清晰,一边左右张望,一边笨拙的用意念调整视角,身体的感觉,仿佛太空漫步,头顶是星光点缀的天幕,脚下则是大片荒凉的灰白色。

“木卫三”,视线里的文字叠加,给方然稍作介绍。

他现在的视角,是模拟在木卫三表面的前进基地外场,基地建筑群在下方的地壳深处,不远处的巨大“山脉”,是用来发射“集氦穿梭机”的电磁入轨设施,回收设施则高悬天际,部署在绕木卫三的公转轨道上。

一边介绍,视线逐渐切换到设施内,在这里,方然见到了“集氦穿梭机”。

说是“穿梭机”,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像旧时代之航天飞机那样的外观,总之该有机身、机翼、垂尾和发动机。

但眼前的庞然大物,看上去,却采用升力体布局,不仅如此,对照视野中叠加的标尺,方然也真切的体会到,眼前被称为“穿梭机”的东西,更应该被称为一艘巨舰,或许叫“集氦巡天舰”更合适。

全长六百米,宽约三百米,整艘穿梭机的外形好似巨大箭头,

空重则接近惊人的一百万吨。

“一百万吨……教授,我们就要把这艘——穿梭机,发射到木星上去?”

“不是这艘,而是一连串的若干艘;

否则难以保证进度。”

身在虚拟场景,感觉,却是掺杂一丝异样的真实,不知何时,任新民教授的形象,出现在方然身边,但教授并没参与,这是强ai虚拟出来的辅助“道具”。

空重就接近一百万吨,这样的巨舰,沿几十公里的电磁加速轨道投射出去,速度想必快不到哪去,事实上也没必要太快,而是勉强抵达木卫三与木星之间的拉格朗日点即可,接下来,穿梭机自己就会坠向木星,

并以极高的速度,掠过其表面的大气层上界。

这一过程,对人类而言是不可见,哪怕有朝一日真的用飞船将人类送往木卫三,也几乎没办法搭乘穿梭机亲临现场。

即便穿梭机本身,体积巨大,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抵抗木星的强烈电磁辐射,

乘客只能躲藏在屏蔽层后,什么也看不到。

但在“里世界”,显然,虚拟这一段过程,则并不困难。

追随“集氦穿梭机”的移动,从库房平稳移动到电磁入轨设施的起始点,一阵瘆人的电泳声响起,待在原地的方然目送穿梭机加速、远离,直到飞向太空,才迅速切换视角,避免直接的加速体验而导致眩晕。

一旦飞离木卫三表面,接下来,穿梭机会逐渐减速、直到飞进木星引力的优势区,再逐渐加速并以椭圆轨道掠过木星。

这时间,还是比较漫长,毕竟木卫三离木星表面恰约1,000,000公里,

飞船大约要一个盖亚日才能抵达。

既然是虚拟过程,可想而知,这段逐渐远离木卫三、接近木星的旅程,会被系统“快进”处理掉。

大概只过了几十秒,视线中,通体浅黄、密布赭石色横条纹,看起来甚至有些狰狞的木星,就从一开始的饼状,迅速接近、扩张,最终完全撑到一半视野那样大,而六百米长的穿梭机,就在这大片的浅黄之上,

疾速飞掠。

疾速,自然是这样,与盖亚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相比,木星表面的环绕速度高达每秒四十二点六公里。

如果穿梭机的速度低于42km/s,又没有额外的升力——就像现在这样,则必然逐渐坠向木星表面,尽管穿梭机的机体已经是飞翼布局,速度又很快,但在极端稀薄的木星大气顶层,也没有多少升力。

另一方面,要在成分极其稀薄的大气顶层,收集氦元素,速度当然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猴年马月也装不满货仓。

一边疾速掠袭,准确地讲,是沿设定好的近椭圆形轨道,穿过木星那寒冷的大气顶层,穿越距离、时间与作业过程,都经过一番权衡,待穿梭机脱离大气顶层时,

恰好可以装满容积约1,200,000立方米的货舱。

一百二十万立方米,数据,似乎很可观,不过氦在零摄氏度时,密度仅为每立方米178.6克,超低温状态下也不过每立方米一公斤左右,而在穿梭机上将其液化,并不现实,所以每次穿梭采集的氦,大概也就是1200吨。

1200吨氦,说多不多,却是旧时代之世界年产量的近百分之十。

而木卫三基地的“集氦穿梭机”,已经有几百架之多。

如果开足马力、全力采集,每天都能获得12,000至25,000吨的高纯度氦。

这样一种手段,即便考虑到穿梭机的损失率,和巨大的配套投资,也比人类在盖亚表面慢腾腾采集天然气,或者干脆用多级分馏法从空气中提纯氦,更加经济。

何况关于天然气,乃至其他一系列盖亚表面的自然资源,在第三、四次盖亚大战中,遭遇严重破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