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八〇七章 意义

永不下车 第八〇七章 意义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24:28 来源:笔趣阁

科学探索,这种事,显然无法在虚拟世界之中“模拟”。

道理很简单,虚拟世界,不论怎样庞大而精密,毕竟是人类、与人类创造的强人工智能合作之产物。

基于逻辑上的判断,在这一虚拟世界中,就只可能包含人类已知、或应当已知的客观现实与客观规律,尤其是后者,决定了虚拟世界中的一切,遵循的都是人类的既有认知,从而在原则上就没办法蕴含未知,

更谈不上任何严肃的科学探究。

或者,换一种浅显的表述,在虚拟世界里搞科研,

就仿佛一个人在自己独力撰写的备忘录里,寻找自己都不知道的事物那样,注定徒劳。

这一点,区别于虚拟世界的日常生活,是盖亚净土的所有研究者,乃至于民众,都必须正视的现实,那便是在这世界里,起居,生活,消遣,乃至自由创作,都完全可以,唯独无法进行探索式的科学技术活动。

这样一来,对整体迁移到“混沌”的人类而言,便会浪费长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科技迟滞,至少是在探索发现的停滞,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对今天的人类文明而言,并不是一个无法忍受的期限。

阿达民的决策动机,也不在此,他有更深层的考虑。

毕竟,与人生苦短、白驹过隙的旧时代相比,今天的盖亚净土,今天的人类,有足够的耐心与底气,考虑到盖亚之外的威胁近乎于零,为实现建立一个崭新世界的目标,而等待几十年、几百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

当一个人的生命,接近于无限长,随之极大增长的除了信心,自然也有耐心。

那为什么还要配置“桥”这一连接渠道呢,主要动机,还是为了给盖亚净土的全体民众,尤其科研人员,避免这些人无事可做。

这一点,在旧时代的任何时期,都是杞人忧天,今天却真切的存在着。

回望漫长的人类历史,不曾有任何一个时期,民众只需自我实现、而无须为生计奔波,科学家也是如此,在短暂人生中,需要面对的挑战与困难,皆聚焦于马克,大多数人都自愿、或被迫的为赚取马克而运动,这是旧时代的常态。

正因如此,在旧时代的联邦,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之外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曾有过“无所事事”的烦恼。

即便申领救济、混吃等死,到了旧时代末期,一切社会保障体系都被废弃,

也只能使出浑身解数,为活下去而挣扎。

在这种氛围中,可想而知,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会对外界漠不关心,只顾眼前的苟且,那是再寻常不过的现象。

多少民众,都如磨盘边的驴仔那样,一边走,一边盯着胡萝卜,

不知不觉就走完了一生。

这样的人生,意义,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委实难说的很,当事者自己甚至都未曾想过。

出于同情与怜悯,而认为民众的平凡一生有意义,这,当然可以,但这意义却又是什么呢,思虑再三,阿达民却说不上来,只能认为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

的确,到了旧时代末期,被资产主义折磨至奄奄一息的民众,甚至连繁衍的天性都已泯灭。

一旦身死下车,身后,也没有任何后代,世界本来就丝毫不属于自己,这一下子就连未来也一并放弃,直面列车外的暗淡虚无,

这简直是何等的恐怖。

但凡生而为人,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绝望沉沦的地步,又有谁会甘于如此,

空来这世上走一遭呢。

旧时代的见闻,往事,历历在目,想起来让阿达民心生一阵感慨,他当然不允许这种事在新时代继续存在。

然而世易时移,现如今,即将跨越奇点的人类文明,

面临的挑战也迥然不同。

今天的人类,在科技极大发达、无限长之生命的大环境下,即将摆脱一切烦恼,规避一切痛苦,那么是否从此便可以衣食无忧、开心愉悦的永远生活下去呢,当然不,这是任何人置身其中后很快就会意识到的现实。

生而为人,目标,是一定要有的,否则生活便会浑浑噩噩,惶惑不知尽头。

坐在餐桌旁,与慢条斯理咀嚼的理查德*费曼交谈,阿达民与教授很容易在这方面达成一些共识,认为新时代人类的总体目标,必然是“探寻未知”。

当眼前的生活,不再需要竭尽全力;

一个人无须低头拉车,而可以抬头看路,仰望星空;

回归人类最本真的行为动机,好奇,憧憬,渴望,便会发挥强大的作用,驱策其不断前进。

这一点,绝非局限于科学工作者,而是文明2.0时代的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之外,都必然会践行的自我之实现。

从为生存而挣扎,到为生活而奔波,千万年来,人类一直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

直到今天,依托极大发达的生产力,将全人类从生存的重压下拯救出来,盖亚净土的民众,才逐渐接近了“彻底解放”;

一个直观的数字,是从事科学研究、探索的人口数,通俗地讲就是科学工作者的数量,从西历1509年的两万出头,提升到西历1529年的一百七十一万,不仅如此,这一数据还在持续攀升,最终有望达到略微超过一千万的理论峰值。

未来,在文明2.0时代,每一个成年人都将投身到科学研究之中。

全民钻研科学,这种事,放在旧时代就是一不可思议、甚而荒唐可笑的设想,即便有人提出、也有人去践行,最终也必然会成为闹剧。

联邦民众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始终低于百分之七,这一数字,方然固记忆犹新,在如此孱弱的基础上,显然没可能搞什么“全民科研”,即便勉强去做,也只会平添无数造假、掺水等恶劣情形。

在旧时代,不论客观条件、还是社会体系,都只允许、且只需要一小撮人去从事科技研发,这是资产意志的体现。

而在今天的盖亚净土,情形,则完全不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