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五七〇章 木船

永不下车 第五七〇章 木船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24:28 来源:笔趣阁

虽然用于“强人工智能”,这一类计算机,仍无法承载人的“自我思维”。

手术后的几个月内,连接到实验者脑部的计算机,一直在尝试连通,并试图解析实验者大脑传来的电信号。

这种过程,有点类似电子设备的“对码”,联邦研究机构在旧时代也做过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但,即便对码在逐步进行,计算机对实验者的自我意识而言,也只是一种极其怪异的存在,彼此并无法融合。

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利用仪器监测实验者的脑电活动,一方面对实验者进行测试及询问,结果显示其“自我意识”对接入的计算机系统,并不甚敏感。

手术后的第九十天,与第一百八十天,声称自己并未感觉异样,即对接入基本没有反应的实验者,占比分别为39%与22%,对照脑种植试验的3%与1%,很显然,两种手段之间存在巨大的效应差异。

据此,研究者认为,实验者的脑、或者说其自我意识,对接入的计算机系统感到陌生。

或许其也在尝试进行“对码”,只是效率较低。

即便那些“感觉”到接入系统的实验者,种种迹象也显示,其自我意识只是将感觉到的东西视为“异类”,普遍反映自己出现了某种意识阻滞感,并声称这感觉“令人头脑发空,甚至烦躁不安”。

涉及到意识的凡此种种,没有亲身体会,一切只能凭语言想象、猜测。

相比之下,不论阿达民、还是负责人,更倾向于采信ai监测系统的分析,认为人脑与计算机的沟通尝试,仅仅止于“试探”,计算机这一边很想与人脑建立连接(这是任务),但人脑这一边,流淌的生物电却未向计算机侧扩散。

人脑外联的两条路,种植脑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计算机外联则徒劳无功。

方然并不关注技术细节,而更关注成果,但,考虑到种植脑组织的“材料”,是来自其它实验者的大脑,材料本身并无法逃脱衰老、死亡的宿命。

不仅如此,脑,毕竟是“自我意识”的栖居地,即便只是(每次)切下一小部分脑组织,种植在欲延续意识存在者的大脑上,但这块种植的脑组织,是否会残留有提供者的自我意识,如果有,又会对接受者造成怎样的影响。

nep_774机构的报告,相对乐观,认为这种影响十分有限,甚至无法被观察到。

不仅如此,倘若这一技术进入实用阶段,“材料”的来源,应该会以接受者的克隆体来提供,只是目前nep大区的研究机构,还未掌握这类技术。

用克隆体的脑,作为自己大脑衰亡后的新居所,这一设想,其实科学界早已有之,并非新颖的脑洞,区别、或者说分歧只在于,nep_774的专家们都清楚,人的自我意识无法被读取、更无法被写入,要迁移意识,现在还必须要进行脑组织种植。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如果,仅仅是如果,出于减少手术次数、缩短周期的考虑,直接将克隆体的脑与接受者的脑进行连接,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克隆体的大脑内,是否会有意识的存在呢。

如果有,那么,这手术就相当于将两个“自我意识”的载体连接在了一起,这是人类迄今为止从未面对过、也没思考过的情形,当两个意识的硬件基础紧密相连,意识,会有什么感觉,接下来又会发生一些什么。

两个意识,是否会发生融合,还是会井水不犯河水一般,这都需要做试验。

相比于暂时没有成果的计算机外联,种植脑组织,眼前的风险、效果与预期表现都更优,方然却犹豫了几秒,他在思考另一种可能。

目前的研究,人脑、与种植的脑,其间的确有意识流动的情况,但这种技术,不用说,显然存在脑组织的来源与其寿限等不能忽视的风险,提供者的自我意识,会不会侵蚀接受者的意识,种植的脑组织,使用寿命也无法达到永恒。

即便这一切都得到解决,出于某种考虑,方然也很难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续命术。

直觉在提醒他,这样一代代延续的实验者,名义上或许可以说自己正在实现“永不下车”,实际上,其能力却断然无法逾越人脑的极限。

人脑,只要材料、架构与微观结构不变,就几乎无法具备与今天人类之脑更强的能力。

将意识在一代代脑中“传递”,固然有希望造成自我意识的永存不灭,但,能力则始终拘囿于人脑,而无法有任何的提升。

时间流逝,自身能力却一点没变,这恐怕并不足以应对漫长岁月中的各种威胁。

解决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像今天nep大区这样的节奏,一边培养科研人才,一边研发强人工智能,这暂时还不是很严重的问题。

相比之下,还是人脑的自身属性,让方然心里没底。

人脑,一代代的替换下去,不论是脑种植的替换过程,还是脑的正常使用过程,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剔除风险,考虑到脑的细胞结构,这种风险,事实上一点也不小,在蛮长岁月里积累起来,迟早会让风险大到不可接受。

说白了,自己的意识,禁锢在一具血肉之躯内,这只是无可奈何,而不是欣然接受。

但凡有能力摆脱这具身体,以另外一种更可靠、更稳妥的方式存在,都值得一试,对计算机外联的方向,方然也不想轻易放弃。

与血肉之躯的人体、人脑相比,计算机的特点,是“永不出错”。

实际运行中,计算机系统并不会一点错都没,但追溯本源,却必定能定位到某客观条件,或者粗心大意的程序员。

这特性,对研发“强人工智能”是阻碍,对以服从命令、效尽职责为目标的传统计算机系统而言,却是一个基本正确的断言:

计算机永不出错,如果有错,必定是这计算机的设计、制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