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五〇六章 复原

永不下车 第五〇六章 复原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24:28 来源:笔趣阁

曾几何时,在逝去的旧时代,“保护盖亚物种多样性”是一个多么时兴的标签。

但人们又曾为这一事业,实打实的做过些什么呢;

实在寥寥。

默默无闻的业内人士除外,普罗大众,至多也只是对这一风行词汇感到新奇,面对宣传片与网页啧啧称奇,继而,或许还通过捐款、推-特动态与闲聊时的谈资,获得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就感。

就在做这些事的同时,民众,照样食用过度捕捞的海鲜,自驾游穿过整片大陆,漠视遥远国度的生态灾难,甚至为莫须有的巫医之疗效,猎杀犀牛,穿山甲等珍稀动物。

在这些愚蠢、无知、残忍乃至贪婪的丑行之下,环境保护、物种保护者所做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无力,那样苍白。

物种消失的速度,也一直在75种/天,或者说每年两万五千种以上。

25,000种/年,这样的物种消失之速率,是极其恐怖的,奈何对人类文明的绝大多数个体而言,再快的物种灭绝速度,也根本无从察觉。

甚至于,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还用“物种灭绝始终在发生”,乃至“人类行为也是选择压力的一部分”之类的昏话来自我安慰,甚而更自欺欺人,尝试说服无知的民众漠视这一重大风险。

虽然他们自己也根本不明白,物种的迅速消失,意味着什么。

方然一时也说不清楚,但也无妨,对于这些领域,他倾向于相信科学家们的判断。

物种灭绝,自古以来一直在持续的发生着,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在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速度,比大自然通过选择压力而灭绝物种的(本底)速度,快了不知多少倍。

根据许多年前的研究,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环境的1,000倍。

当然这一数字,现在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真正的速度还无法准确测出,但,必定会比1,000高许多,甚至会超出一到两个数量级。

这样的速度,如果一直持续下去,盖亚生物圈显然坚持不了太久。

讽刺的是,到生物圈崩溃前夕,由于幸存物种数的极大减少,物种灭绝的速度反而会一路下滑,但,那只不过是物种灭绝殆尽、已经到了“灭无可灭”的地步,接下来的,必然会是生物圈的彻底灭亡。

一旦事态发展到那种程度……

不,那种情形,现在并无须想象,以当今时代的人类文明之现状,恐怕也维持不了太久。

早在人类活动将盖亚生物圈彻底摧毁前,人类,就会被客观规律所消灭。

前景,如此惊悚,已经无法用“可怕”之类的词形容。

相比之下,眼前的一点细枝末节之琐事,从“热带植物”到“蜗牛”,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方然还是下达了若干指示。

其中就包括一点,在客观条件、或现有资源无能为力,无法继续维持某物种的种群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至少将目标物种的基因保存下来,与此同时,尽可能保存其**冷冻样本,以及能获得的一切相关材料。

要保护一个物种,或者,至少保存一个“复活”的希望,基因是必须要有。

但迄今为止,人类仍未掌握从基因复原出个体、继而复原出物种种群的技术,正因如此,一切相关材料的获取才至关重要。

基因,原则上讲,包含物种中个体的一切讯息,这是流行已久的观点。

却并不正确,甚至是谬误。

盖亚表面的一切生命,除极少数例外,皆有dna、基因,方方面面的研究也无数次证明,基因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这方面的认识方然很早就有,无须赘述。

但另一方面,稍加思考,也不难发现“基因是生物个体、乃至物种的全部”有何谬误。

基因主宰生命的一切活动,这断言并没有错,但,观察生命基本单元细胞的活动,便不难发现,所谓“基因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断言,无非是再说,基因主宰着细胞本身的一切行为,包括分裂,却并不包括“制造自身”。

细胞分裂,几乎一切生命的繁衍手段,并未“制造”细胞本身,而只是根据已有的物质复制出备份、而后一刀两段。

倘若没有“已有的细胞”,空有基因,根本就无法完成这一步骤。

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

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由基因主宰,然而细胞本身却并非基因所能制造。

基因所能做的,无非是“拷贝”已有的细胞,这自然就引出一个问题,那个最初的、最原始的“起源细胞”究竟是怎么来的。

不知道,原则上也无法知道,但有一点则确凿无疑,那必定无法由基因制造出来。

思考到这里,方然并不是要再度探寻生命的起源,应付现在的状况,这一探寻似无必要,现代生命科学也早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要“复活”灭绝的物种,可以尝试将基因植入类似物种的细胞之中。

假以时日,一旦这类技术成熟,的确可以回避基因与细胞的“鸡与蛋”之难题。

但另一方面,他也很自然的想起,决定生物形状、进而决定物种性状的因素,也绝非仅仅只有基因和细胞那样简单。

生物个体的发育,除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之外,一概有从配子、或孢子到成体的复杂曲折路径,这一过程,毋庸置疑受到基因的调控,物质基础则来自最初的细胞,但,外界环境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无需列举从大西洋银边鱼、到尤洛浦鲈鱼的诸多品种,孵化温度可以决定幼苗性别的诸多实例。

单论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受到从母体营养状况、到uterus内环境的影响。

生命科学的早期研究者,往往将这种情形与遗传混为一谈,实质却完全不同:

环境,只会影响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体,而不改变其基因。

当母体营养匮乏、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会导致后代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这便是一个与基因遗传无关,而与后天发育过程相关的例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