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二〇七章 困难

永不下车 第二〇七章 困难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24:28 来源:笔趣阁

“人类长寿”公司可能在端粒上碰壁,对此,方然并不感到意外。

从端粒磨损的现象出发,探索衰老的奥秘,试图找到一种延缓衰老的技术手段,这种想法是有其合理性。

但是另一方面,衰老,表征极其显明、背后机理却极复杂,虽然媒体的宣传让民众有了这样一种认识,“端粒磨损是衰老的原因”,但实际上,dna因端粒磨损而出现致命的复制损伤,只是导致衰老的直接原因之一,或者更不如说,只是与衰老同时出现、彼此间应该有联系的某种现象。

一个人的身体衰老,并非大部分细胞的dna端粒都磨损殆尽后,才会发生,而是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

人体最早的衰老迹象,一般而言,可追溯到十八岁左右的年纪,这时候别说dna端粒,身体的绝大部分都还状态良好,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也还很轻微,但衰老却已不期而至,这难道也能归罪到端粒头上吗。

端粒的磨损,归而总之,只是一种衰老过程所伴随的现象。

即便将其阻止,也不可能借此而战胜衰老,正如汽车上的油量警示灯,燃油将尽时会亮,却并不代表将电线剪断、令其熄灭,就能避免燃油耗尽后抛锚的麻烦,根本呃策略,还是要找地方加油才行。

要战胜衰老,端粒磨损的停止、甚至逆转,是一项表征,却不适合作为直接的突破口,这一点,“人类长寿”的研发人员应该最清楚。

所以在研究中碰壁,进展迟缓,都十分寻常,这本来就不是能轻易达成的成就。

即便如此,如果以“延长寿命”而非“永不下车”为目标,研究端粒磨损还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查询之前积累的资料,方然发现,文特尔的公司早就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还曾经申请过相关治疗方案的i、ii期临床试验,但因为存在“未知的生物安全性风险”而一直未被批准。

看起来,基于端粒磨损的延寿研究,也会遭遇不小的困难。

困难在哪里呢,视线挪到第一类长寿研究的探索、也就是“从零开始构建长寿生物”的研究方向上,方然大概能猜测到,“人类长寿”有限公司的科学家们,恐怕也在思考和自己所想一模一样的难题:

要拥有更长的生命,“从零开始”与“医治人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能永生不死的生命呢,不同的立场,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如果从严谨实证的角度出发,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发现任何不死的生物,但如果从理性推断的角度出发,正如阿尔贝*雅卡尔所言,极早期的原始生命,却很可能是永生不死、至少在外界条件适宜时能够永存的。

这两种彼此矛盾的推断,原则上,是没办法在理论层面上辨明真伪。

正因如此,对延长人类寿命的研究者而言,更多思考的就是一个现实层面的问题:

以盖亚生命的共有形态,基本架构,倘若不拘泥于四十亿年演化的已有成果,而是凭借人类的力量,从零开始,能否创造出一种永生不灭的“新生命”。

在这一方向上,“人类长寿”公司的synthia,虽然也是生命科学的里程碑,价值却是寥寥。

“辛西娅”工程的目标,方然记得很清楚,从一开始就并未是为了探索衰老、死亡乃至永生,而是作为“人造生命”的铺垫工作来进行,dna极其简洁的“辛西娅”1.0、2.0等版本,都是在朝所谓“最小必需基因组”而努力,而不论怎样删减、编辑其dna,所使用的基因片段,依然取自盖亚上已有的生物遗传物质。

利用盖亚生物已有的基因组,逐一尝试,能否拼凑出永生不灭的新生命呢;

这一难题,现在还无人能够回答。

最近几年来,出于追寻永生的需要,方然的主要精力放在了it领域,对生命科学的最前沿进展,并不是太熟悉,而且现在以“托马斯*安生”的身份活动,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的在网络上查询这一领域的信息。

作为与世无争、专注it领域的宅男,关注生命科学领域,是暴露身份的高危行为。

但即便一时无法紧跟生命科学的脚步,想到衰老,和想必紧跟其后的死亡,方然的紧迫感却比之前淡漠了些,他知道,自己现在才二十五岁,即便不采取任何措施也仍然拥有几十年的时间,至少在数学期望上是这样,那么关于衰老,关于疾病,甚至关于死亡,与依稀在望的文明末日相比,根本就不是什么迫在眉睫的事。

只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自己之所以会这样想,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

永生,追寻无限长的生命,即便目标一模一样,从零开始、架构崭新的生命形态,和背负着四十亿年演化积累的人,实现起来的难度根本就天差地别。

今天的生命科学,就他所知,连凭空制造出永生不灭的生命都还未做到;

又怎能奢望其一步登天,探索出彻底改造、重塑人类躯体的神迹,让人类摆脱衰老与死亡的宿命呢。

躯体的衰老,人身体上的死亡,是导致意识下车的根本原因。

而这具活的躯体,要在维持其运转的同时,改造为不会衰老、不会死亡的崭新形态,这样做的难度,不论是从宏观的身体机能层面、还是微观的化学过程层面,对现有的科学技术而言,都是无法想象的艰巨任务。

“端粒磨损”的直接原因,并不复杂,科学家们早已查明。

由于dna双链的结构,复制,也就是将其中一条连续链拼凑对应的碱基、形成新的dna双链,必须有一个起点来进行。

作用仅为复制酶提供“手柄”的起始片段,本身没有意义、复制后会被酶切除,而负责将切除后的片段连接起来的dna聚合酶e,具有校正作用,无法“凭空”将染色体头端的悬空部分补齐。

端粒在切短后无法复原,这,就是“端粒磨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