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八七六章 潮汐

永不下车 第八七六章 潮汐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21:27:30 来源:笔趣阁

任何天体,不论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造,在太阳系内都受太阳引力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只表现为绕圈公转,因天体并非一个点、而是有大小的实质,还会出现因距离远近而产生的引力差。

譬如盖亚,半径约六千三百公里的行星,在任一时刻,其正好面对太阳的表面,与正好背对太阳的表面,两处地壳所受的太阳引力就相差近万分之一。

这种微小的差异,除(部分)引发海洋的潮汐外,一时也没有显著的效应。

但是,若天体十分接近太阳,正如人类部署在近日轨道的“全产机”体系,潮汐效应则不能忽略。

在设计大型、超大型结构时,必须计入这一因素,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开始提出“引力潮汐效应”,任新民就点点头,接下来,就沿这话题说下去:

“为避免引力潮汐,加速器主体,应部署在较远的公转轨道上。

其实,也不止‘引力潮汐’这一点,对全长十万公里的超巨型结构而言,若抵近太阳,结构两端与中间的引力大小,也不一样;

这一点,方然,你有没有考虑过呢。”

一边讲解,一边调出资料,方然眼前的叠加显示布满算式,他很快明白了大概。

的确,对“深空粒子加速器”这样庞大的结构,想象成一根长杆,还是极其纤细的那种长杆,在接近太阳时,不论怎样调整姿态,都难免会出现杆两端与中心受力不均的情况。

简单测算,当公转轨道直径为一千万公里时,采取横躺姿态的“深空粒子加速器”,两端引力强度的差异会在万分之零点二五左右。

不到万分之一的差异,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细节。

但是,考虑到“深空粒子加速器”,本身是一规划长度十万公里的巨型长杆,加速器本身的重量,会高达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

那么这0.0025%的引力差,

积累起来,就会在长杆中部,形成少则百万牛、多则上千万牛的巨大应力。

分析到这里,任新民用一句通俗的比喻,想象在一根纤细长杆中间,挂上几十万吨、相当于好几艘巨型核动力航母的重量,

那么,这根设计来加速例子、而非专门受力的杆,

肯定会被一下子拗断。

太空中的庞大结构,仅仅由于引力,就会一下子扭曲、断裂,

这起初是让方然有一点难以想象,然而,若忽略其他天体的引力,巨大的加速器,在太空中的确只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

这的确只是一次很简单的受力分析。

“深空粒子加速器”,既然要加速粒子,可想而知必然需要极大的能量。

从这一角度,加速器的部署坐标,是距离太阳、或者说近日轨道换能站越近越好,但这样一来,加速器本身又无法承受太阳的引力撕扯。

若将其部署在半径一点五亿公里的盖亚公转轨道上,这种撕扯效应会小得多,能量获取则会成为另一个困难,至少,会加大近日轨道——盖亚的能量输送负担,即便这加速器的运行时间,可想而知不会太长。

除此之外,还有工程建设方面的考虑:

人类的产业体系,在今天,大部分都位于近日轨道,小部分位于月球基地。

要把一系列全重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的构造部署到太空,即便总账都一样(都是从行星表面到太空),从近日轨道出发,也要相对更容易一些。

关于“深空粒子加速器”,仅部署坐标,就如此大费周折。

相比之下,加速器的具体细节,反而比盖亚表面的同类系统更简单,一方面加速腔内无须要抽真空,另一方面,在寒冷之极的太空,超导线圈等超低温模块,也不需要庞大而繁杂的冷却与保温结构。

这两大技术点,在既往的加速器上,曾耗费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太空,顾名思义,一般民众也会有概念,知道其“空无一物”,非但如此,哪怕是在粒子相对“丰富”的太阳系内,每立方厘米空间,平均下来也只有寥寥几个基本粒子。

至于太阳系外,那近乎无限的宇宙空间,绝大多数甚至比这还要更空旷,

根本就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但是在盖亚表面,大气,是如此的无处不在,“尤洛浦大型强子加速器”的二十七公里长之管道,真空度也不过才1*10exp-13个大气压,

这意味着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会高达上百万个。

人类,动用各种手段,在盖亚表面制造出的真空环境,仍远远不及太空。

另一方面,太阳系内的空间,温度倒是和宇宙空间差不多,大概零下二百七十度,这一温度原则上可以保持氦——重要制冷介质的液态。

至于说,如此庞大的加速器,所需要的海量液氦从哪里来,指望盖亚表面的天然气井、或者从大气中那点可怜的丰度,并不太现实,何况净土的产业体系中,用到这一元素的场合还有很多,必须另找来源。

在这方面,和少数激进者的“日口夺氦”设想相比,

还是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前往木星,更经济也更靠谱得多。

氦,化学符号he,相对分子质量4.0026,是宇宙中丰度第二高的元素,作为恒星(一次)燃烧的产物,其丰度排在第一位的氢之后,是可以预料。

不过在盖亚表面,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在为如何获取这种宇宙中“遍地都是”的元素而发愁。

早期用于科学实验时,倒还好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极低温的超导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

人们才注意到“氦”这种元素,太轻,很容易从大气层逃逸到太空之中,所以很难从盖亚大气中获得。

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的氦源,来自于天然气,其中多少含有一些盖亚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氦,旧时代的联邦就有不少这种天然气田,含量高的,可以达到约百分之一,

也因此而几乎把持着全世界的氦市场。

不过,就算有这种来源,面对人类今天的宏伟规划,也是杯水车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