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七八二章 基地

永不下车 第七八二章 基地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21:27:30 来源:笔趣阁

不论怎样精益求精,一旦从理论进入工程实践层面,百分之百的可靠性都是不存在的。

发射后一小时内,“盘古”报告,112号火箭第一级出现故障、继而凌空爆炸,123号火箭第二、三级分离失败,“文昌”发射场立即补发了第212、223号火箭,将同样的备份载荷送入太空。

人类,在结束内战、否极泰来后,终于迈出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在探索太阳系内层空间的基础上,第一步,建立月球基地,并以此为发射中心,才能向金星、水星乃至更接近太阳的轨道进发。

在建设近日轨道太空城的过程中,一切从盖亚出发,代价太高,预计需要几十万枚N-5级别的运载火箭才能完成一期工程,这显然超出了人类文明的承载能力,甚至超出盖亚现阶段的能源与资源上限。

火箭升空,进入第一中继轨道,再进入周期48小时的第二中继轨道。

几天后进入月球引力圈内,逐步在控制中枢的指挥下,坠落到月面,开始建设人类的第一座月球防卫基地。

建立月球基地,一切考虑,必须以安全为最优先。

到1518年6月,其间,陆续又进行过两次火箭齐射,盖亚净土航天机构先后三次向月面投送物资,总重量超过一万吨,并在当年7、8月间完成第一期施工,在月球“背”面部署第一批次三十枚“东风五庚”型拦截火箭。

在月球建设一座防御坠落物的基地,考虑威胁等级,与实际的能源供应条件,部署拦截火箭远比激光拦截炮更经济。

不仅如此,在进一步提升规模后,该基地还可以部分替代盖亚表面防卫设施的作用,使用不同运载能力的火箭,对抗直径100~1000米级别的太空坠落物。

在建设防卫基地的同时,人类的第一座盖亚外工程探索基地,也在月球“正”面开工。

月球,几十年前造访过一次,在那之后,人类直到旧时代完结也未能重返,今天的盖亚净土,原则上,完全有能力轻松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甚至建立永久性的月球科研基地,但是这样做并无意义,只是在烧钱。

规划中的工程探索基地,一句话,自始至终都没有为人类留出位置。

人的血肉之躯,不论在外太空、还是在月球表面的极端环境中,都根本无法生存,为此而必须配置一整套庞大、复杂而容易出岔的支持系统。

如果建设有人常驻的月球基地,可想而知,单只维持宇航员生存这一项,就会占用大量宝贵空间,并消耗从氧气到电力在内的大量资源,而所得的,又简直寥寥,还要应付可能出现的个体心理问题。

一旦一切都无人化,需要关注的,就只有“保障通讯畅通”这类容易处理的技术细节。

西历1518年冬,初具规模的月球工程基地,开始派出勘探车,配合卫星,在基地周边开展资源侦测工作。

按盖亚净土的一揽子规划,月球基地的建设,大概会花费十到二十年时间。

建设的目标,是能够在没有外来能源、资源支持的情况下,独立向太阳系内层空间投送载荷,进而支持近日轨道太空城的建造。

至于具体的投送策略,发射火箭,只是一种备选项,首选的则是电磁加速器。

电磁加速器,在航天领域并非什么新概念,早在人类使用火箭探索太空之初,受制于火箭的载荷/燃料比,就有人提出过这样一种设想。

化学火箭,利用自身所携带的燃料,向后喷射火焰,推动箭体向前运动,这样一种推进方式,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加速燃料”上,道理十分浅显,对火箭而言却是必须承受的代价,效率自然不可能高。

而电磁加速器,则是用近似电磁炮的设施,“静态”的加速载荷,让载荷在具有一定初始速度后离开设施,直接飞向太空。

由于被加速的,只有载荷、没有燃料,这一推进方式的理论效率更高。

虽然很早就有类似设想,在诸多科幻作品里,也多见描写,人类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甚至没有展开实打实的探索。

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将电磁加速器想象成一门电磁炮,则载荷在脱离设施后,就必然会直面大气阻碍与摩擦升温的无法逾越之难题,轻则绝热成本暴增,重则因“炮口激波”而直接让载荷解体。

建设在盖亚表面的加速器,“炮口”不可能在大气层外(几十公里高的加速器,简直无法想象),相比于火箭发射的逐渐提速,一下子以峰值速度离开炮口的载荷,

其承受的瞬时压力、与摩擦产热的程度,将会是科研工作者的一场噩梦。

出于这些原因,加速器,在现阶段的盖亚表面,还没有建设并投入运行的可能。

但是在月球表面,一方面引力效应比地球弱得多,一方面,其表面并没有大气层,这就为电磁加速器提供了理想的运行环境。

在月球表面建造巨型电磁加速器,相当于一门巨型电磁炮,可以将载荷直接“打”进太空,而无需担心炮口激波、摩擦烧蚀等问题,唯一的门槛在于,月球表面现阶段并无任何能源可以利用。

所以,在动工建设第一座电磁加速器前,人类仍需依赖化学火箭。

没有能源,就用不了电磁加速器,没有电磁加速器,就没办法建设近日轨道能源设施,而没有近日轨道换能器,就没办法获得廉价而充裕的能源,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

当然,在阿达民眼中,这倒根本不是什么死结,盖亚净土研发机构的白大褂们也早有对策,在可控核聚变遥遥无期的现实下,人类,总归需要从太阳获得源源不竭的能量,为此而建立近日轨道设施,也是必然的环节。

那么结论就很简单:

从盖亚表面,向月球输送能量这一条路。

月球,距离盖亚三十八万公里的卫星,自身能源基础很浅薄,不仅没有化石燃料,也没有地热、潮汐、水力与风这些能量来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